情动于衷,歌之咏之。诗以抒情,诗以言志。诗是以诗人本人为主人公的。江泽民总书记的“登
黄山偶感”,以伟大的气魄与胸怀,观赏黄山,歌颂黄山。触景生情,拓展引伸,以诗抒怀,扩大涵盖,内容深刻。诗意绵绵,含蓄而丰富;诗情澎湃,辽阔而致远。诗的首句:“遥望天都倚客松”,就有着极生动的内涵。
迎客松在玉屏景区,有望客松、送客松、陪客松。名著者,当数展臂迎客、掬掬可亲的迎客松。老舍说,“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
玉屏楼”。这里左有莲花、莲蕊,莲花是黄山最高峰。右有天都、青鸾,天都为黄山最险峰。“何年何月骑青鸾,踏碎
天都峰上云”。显然,此情此景在总书记心中汹涌,才有了首句。当年董必武与胡志明两位老人,还无缘登上一千公尺以上,散步
桃花峰下、
桃花溪畔,多次仰望天都而发出了“遥望天都也知其雄”的赞叹。天上都会、登峰造极,
鲫鱼背奇险,游人当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江总书记是到了
始信峰与西海诸景后上前山的,可见此时天都雄险已然在胸。首句不能不点天都,但也在于“迎客松”。“倚”字用得极好,倚就与迎客松在一起了,以伟人心怀,“在一起”向游人招手,“在一起”向国内外宾客表示欢迎。也包括了天都峰在内的一切黄山奇景都邀入胸中。“莲花始信两飞峰”,莲花是黄山第一、华东之最,始信峰在游人的实践中突出了她:“到了始信峰,始信黄山天下奇”。总书记的诗句的绝妙选择还在于“飞”字:“两飞峰”。总书记上山,天公立即雨后放晴。黄山雨后、雪后晴天,是最美好的时光。美,在于“变”。他山以形胜观可止,黄山以变胜观无穷。变,在于云海。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云遮雾罩,虚虚实实,才有“云飞水飞山亦飞”之实感。总书记一句“两飞峰”的命名,点出了黄山自然景观最具特色的个性,也是本诗的精彩处。主人一定要“且持梦笔书奇景”了。江总书记住在
梦笔生花的
散花坞,当年小平上黄山也住此处。这枝笔,是诗人的笔,借想象翅膀飞翔;这枝笔,是伟人的笔,胸怀五湖四海,情涌祖国,心向人民。诗人情感奔放,不得不抒发。前两句的高度概括,是大画家的剪裁,是大摄影家的取景,美景奇景尽收眼底,尽入心中,此时,诗人升华了:“日破云涛万里红”。雨后黄山景色最佳,更在阳光照耀下。五月初的太阳,这在黄山是送来温暖与光彩。“破”,就是立,穿破刺破,脱颖而出,是一个新的出现,一个里程的出现。云涛之中孕育着红日普照。“万里红”,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日出东方;走向繁荣发展之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日出东方;泽披人民,惠及人民,造福中国子孙后代,关注世界人民。中国地位空前提高,日出东方。伟人立于黄山之巅,忆昔看今,诗情满怀,“登黄山偶感”就迸发出来了。这是观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的典型。 诗好,前面一段114字的记述,也是十分精彩:写出了“余心向往久之”后实现愿望之兴奋,更写出了总书记对作为世界遗产的黄山的深刻理解,数语之间,精辟透彻。如“见”后的八句四言:“见杜鹃红艳,溪水清澈,奇松异石,和风丽日,山峦起伏,峭壁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极生动地概括了黄山景色。就是这个景色,使刘海粟九十三岁还十上黄山,香港摄影家罗苏民二十四次上黄山;就是这个景色,使黄山久久留在游人心中。总书记写的“黄山之大观”是非常生动的黄山描述,也是对黄山的精确概括与推介。五月黄山杜鹃盛开。江主席又是先从东门上山,走过杜鹃沟到北海的。此时,杜鹃花开,缕缕清香,漫山洒遍。红杜鹃成了江主席第一感觉,也是实实在在的。关于“河山秀美”、“江山如画” 等则是一个崇高爱国者的情感流露。所以,江总书记多次指示,要把黄山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每个爱国者,都是深深地热爱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张脉贤写于二000一年四月廿八日深夜初读之后) (张脉贤,zhang@chinahuangshan.com 原安徽省旅游局局长、黄山市副市长主持黄山风景区工作。中国黄山旅游资讯网 协助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