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江苏南京桃叶渡遗址公园游记。

江苏南京桃叶渡遗址公园游记。

2021年5月14日,清晨,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我就起来了,洗漱完毕,我就轻手轻脚的走出房间,生怕把夫人吵醒了。我离开酒店,沿着清静的秦淮河边随性行走,不知不觉来到了桃叶渡遗址公园。桃叶渡是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个古渡 ,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又名南浦渡。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内。在原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原来这个地方是吴敬梓老先生的故居,后来因为要扩建桃叶渡遗址公园,已经迁出了,现在变成了桃叶渡大门,大门坐东朝西,门檐下挂有黑底绿字的“古桃叶渡”门额,两侧门柱上挂有高安宁撰写的楹联:“赏桃叶歌烹六朝气韵,听团扇曲啜千古风流”。

 

走进大门,迎面就看见一座高大的石质牌坊,横书“古桃叶渡”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正面两侧楹联为:“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

 

现时的桃叶渡,几经修葺,已经成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桃叶渡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桃叶渡遗址北岸建成“古桃叶渡”石牌坊及套亭各一座,并扩建为桃叶渡遗址公园,以六朝文化为主题,东起淮清桥,西至平江府路,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游客从渡口沿滨河步道一路向西,可以无障碍地闲逛至平江桥。牌坊的背面为:“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

 

桃叶渡遗址公园内建有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有关桃叶渡诗词的碑廊,复建了桃叶古渡、邀笛步道、停艇听笛等旅游景点,还设置了文化艺术馆、休闲酒吧、咖啡馆、茶馆、客栈并对外开放。坐在滨河步道上的露天藤椅上,一边喝着可口的咖啡、茶水,一边欣赏着秦淮两岸的优美风光和河中缓缓驶过的秦淮画舫,极具诗情画意和风雅情调。竹林中建有双顶六角的桃叶渡套亭,亭柱上有一楹联:“柳拂晋风烟笼淮水,歌迎桃叶茶品儒林”,楣额“佳茗似佳人”。

 

关于桃叶渡名字的由来,民间有二种说法,其一是说在东晋时期,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两条河的岸边栽满了繁缛的桃树,春天起风的时候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桃叶轻浮水面,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撑船的艄公望那满河浮泛的桃叶,笑谓之桃叶渡。“闲品廊”匾额由现在书法家刘鸿题写,楹联:“此间曾渡兰亭阁,今日谁吟桃叶歌。”

 

第二种说法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我沿着河边的石阶往下走,对岸有一牌坊,这便是著名的古桃叶渡码头。码头面积约十多平米,扇形平台,滨水而建,临水边建有石质凭栏,面河的墙壁上镌刻有砖底绿字的“桃叶临流”四个大字。

 

我走在秦淮河边的亲水长廊中,走廊里立着几面石碑,都是书法作品。其中一块石碑上有一个很大的“太”字,这个字的背后还有一段励志的故事。话说王献之天资聪颖,书艺日进,难免有些骄傲情绪。一天,他把写好的几张字拿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表扬,却在其写的上紧下松的“大”字下添加一点变为“太”字。献之不悦,于是拿给母亲看,想得到母亲的表扬。母亲看后,说:我儿写那么多字,惟有“太”字的那一点写得最好。献之听后,惭愧致极,从此虚心苦练,将18缸水都写完了,最终成为一代大书法家。另外一块石碑上刻有王献之的《桃叶渡》古诗四首:“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清人张通之在《金陵四十八景题泳》“桃叶临渡”一景中写道:“桃根桃叶皆王妾,此渡名惟桃叶留,同是偏房犹侧重,秦臣无怪一穰侯。”诗文道出了桃叶、桃根姊妹俩,同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小妾;因王献之当年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古渡口由此得名。

 

清吴敬梓的五律《桃叶渡》:“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则更是点出秦淮河、桃叶渡千百年间所发生的故事。

 

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思念旧日情人的词:“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易木桥为石桥,现在更名为“桃叶桥”。

 

南京秦淮河的桃叶渡与杭州西湖的断桥和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一样,且更具浪漫色彩,由此也引申演绎出了无数浪漫的传说和催人泪下的故事。宋人曾极的《桃叶渡》:“裙腰芳草拒长堤,南浦年年怨别离。水送横波山敛翠,一如桃叶渡江时。”

 

关于桃叶的身世,历来有多种猜测,有人说是金陵(南京)卖砚女。致可以肯定,桃叶是一位识文断字且相当有文采的女子。《玉台新咏》等文献里收录了桃叶的四首诗歌作品,照录《答王团扇》和《团扇郎》四首诗如下,其一:“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其二:“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其三:“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其四:“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清风任动生,娇风任意发。”显然,这些诗都是通过扇子表达爱情的作品,其中第一首表达对爱人的关心,第二首咏扇兼思念,第三首借扇子遮掩憔悴病容,四首却是对扇比喻及想象,可见桃叶的心思都新颖有趣,她是一位多情爱美、俏皮风趣的女子。

 

王献之在四十一岁的时候,娶了小妾桃叶。桃叶的母家住在秦淮河以南,她时常回家,献之则常去江边迎送,于是传下《桃叶歌》。凭王献之的知名度与关注度,娶桃叶一时成为佳话,此诗传遍大江南北,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百姓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话题。诗显然作于新婚之际,快乐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因为诗中有王献之亲自迎娶桃叶、渡江之类的字眼,因此后人就在南京秦淮河某处附会了一个桃叶渡。多情的文人墨客到此,都要徘徊、吟咏一番。辛弃疾有“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姜夔有“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等等。桃叶渡,遂成才子迎娶佳人之地的代名词,春风骀荡,令千古读者想入非非。

 

王献之 (344年-386年) ,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 (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 ,生于会稽山阴 (今浙江省绍兴市) 。\"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王献之从小随父亲王羲之习书法,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精通各种书体,行草尤其著名。他在继承张芝、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朴拙书风,形成自己的风格。有人评价其书法在逸气、媚趣上超过了他父亲王羲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从对书法发展历史的主要贡献和影响来看,父子二人都是重要的。王羲之的主要书法成就,是继承钟繇楷书,完成了楷书的创立,又继承章草和张芝今草,开创了行书这种新的书体。在这方面,献之自然不可能与之比肩。但是王献之在继承王羲之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行书新的流派,对书法历史的影响极为重大。

 

对王献之的书法特点,历来都得到了书法大家的高度认同,甚至被赞为“神韵独超天”。这种书法风格与用笔的创新,对书法历史的影响极大。一方面影响了楷书与行书。米芾的快马入阵及侧奇险绝,就是这种新的用笔特点的继承。米芾自己把这种用笔称为刷字,其表达比较准确。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草书。王献之的创新,使之成为从行草到大草的桥梁,极大的启发了狂草艺术,是楷基狂草的奠基者。张旭怀素都是王献之的这种草书传统的继承者,草书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不论有没有超越其父,王献之的书法造诣毋庸置疑都是优秀的。但他不仅仅是我们眼中的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爱情至上的性情之人。

 

美好的感情是古往今来所有人的共同的追求,只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在纯真的感情面前变得越来越患得患失,特别是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速食时代,人们的感情更是变得非常脆弱。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中,对爱情的渴望,对真情的眷恋,与心爱的人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望从来没有变过。特别是每个女人都渴望能遇到像王献之这样一位有率情、有天才、有地位、有家庭背景、有好爸爸的“五好”郎君。看到桃叶渡,想起这段美好的佳事,再看着眼前的秦淮河水,微波荡漾,滋润着源远流长的温情与浪漫,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