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沧浪之水——游沧浪亭和可园。

沧浪之水——游沧浪亭和可园。

去年11月上海举办进口博览会,孩子要调课,我们夫妻单位没有调。自孩子出生以来,我们几乎没有不带孩子的出行,乘这次机会,迅速来一次错峰出行 :)

天气渐凉,想起苏州黄天源的糕团来,果断把目的定在苏州,目标沧浪亭和可园,外加孔庙。

送孩子上学后,立刻背包走人,赶赴火车站。25分钟火车到了苏州,比市区坐车都快。

不用出苏州站,直接进地铁四号线,2元每人,乘4站到三元坊下就是沧浪亭。发现地铁四号线还可以到同里,以后可以考虑顺路游。


不到10点,我们已经站在著名的沧浪亭园门外了。此时游人不多,天下着小雨,更显幽静。

从街口牌坊进入,大树粗壮,十分古朴。

此处是正大门

过门而不入,先去到正门西侧。此处沿着水系有黄石堆砌,雪鸿泥爪,传为北宋遗物。隔墙可见山坡上的沧浪亭,可谓未进园而先观景。从这个角度赏玩的确最佳。

沧浪亭正对面就是可园,曾是沧浪亭的一部分。正好是售票处,可以买联票,遂决定先游此园。这个是正门的月洞。杨柳依依,应该是看春景的好地方。

一镜天开浮碧绿。可惜天气不佳,雨点打落水面,未显出应有的韵味来。

挹清堂——园子的正堂

虽值初秋,墙上的红叶倒是鲜艳得很。

园子的左路曾作为学堂

曲桥将水面巧妙地分割,景深更远了

曲径通幽;地上的花砖使得园子看起来更灵动了

红豆生南国

可园很小,慢游1-2小时也绰绰有余。出门先去附近的裕兴记吃饭。饭后稍作休整,再回沧浪亭。话说裕兴记的菜式很合我们的口味;再说秋风起,也正是吃蟹的季节。点了虾仁两面黄、蟹粉蹄筋和响油鳝丝,外加两个素菜。两面黄金黄酥脆,河虾仁鲜嫩弹牙;蟹粉鲜香可口,蹄筋软糯酥烂;好食材,好火候。据说他家还有一个招牌“秃黄油面”,就是用全蟹油熬制的浇头,虽看着不起眼,但油膏黄灿、香气扑鼻。下次定要碗来吃:P


再次来到沧浪亭,依旧对门口的景色独有情钟。

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植有古木,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也是以曲折的复廊相连。

复廊倒影做底,黄叶飘落,印着池中的红锦鲤,别有一番滋味。令我在池畔驻足半日。

山石四周环列建筑,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

想起“最是橙黄橘绿时”的句子

看山楼。楼筑于洞曲之上,共三层。昔日可远眺天平诸山,而今已被周围的高楼所围,视野近乎咫尺,旧景已不复见。

通往\"翠玲珑\" 的小径。

偶遇宋代的娘子和小孩儿,有时空交错之感。

翠玲珑,又叫做\"竹亭\",有三间房,另外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取\"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为名。此处前后,万竿摇空,修竹如林,粉墙竹影,滴翠匀碧,历来为文人墨客雅游之地。

由于前后植被高大,室内光线不足,然而倒显出窗棂的巧工来。

仰止亭,袭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而名。此为半亭,始筑于同治年间,其名与五百名贤祠有关,亭内嵌有御题文徵明小像石刻,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五百名贤祠门槛上的两个穿越而来的女娃儿。

沧浪亭——宋庆历四年文人苏舜钦所创,原亭置北埼,清康熙三十四年巡抚宋荦移此山岭。个人感觉亭子移位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味道就没有了。不过,还好有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弥补,才挽回些精彩。

亭子下的假山,玲珑剔透,别有洞天。

观鱼处,此处旧为\"自胜轩\",而今之面水轩实为旧观鱼处。将轩改筑亭,是因康熙时移亭于山之岭,故在北碕处筑亭以为弥补。——实际此处才是最早的沧浪亭所在,观水听风,“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最喜秋日梧桐,亮黄色的树叶不正是凤凰的羽翼么?

不觉辰光不早,出得门来,再回味一下这个以水为题的园子。

原本沧浪亭后,去街对面的文庙(姑苏学宫),紧邻着苏州中学。可惜文庙正在维修,不能入内,留着遗憾下次再来。从围墙外看,大成殿气势宏伟,为重檐歇山顶,规格很高,难怪乎此文庙的规模名列东南之冠。

最后转战观前街。买了最爱的黄天源糕点(薄荷核桃糕是我的最爱)、叶受和的玫瑰酥饼和采芝斋的粽子糖(他家的松子最多)。另外,这次在苏州中学附近还发现了一家叫明月楼的糕团店,虽然门面简陋,但他家的咸猪油糕和黑米糕口味也很不错。

关于作者: rikard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