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渎古镇下塘街,穿过一条窄窄的巷子,有一座园林叫做“榜眼府第”。是清道光20年庚子科李承霖榜进士第二人冯桂芬的故居。
冯桂芬是林则徐十分得意的弟子,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主张\"采西学\"、\"制洋器\",曾协助李鸿章以英美兵器经验自创淮军,被资产阶级维新派奉为先导。
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四十篇,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被百日维新时期的光绪帝当做鼎新革故的纲领性文件。
榜眼府第是冯桂芬晚年归隐木渎时所筑。坐南朝北,门对胥江,前宅后园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
前宅为门厅、大厅和楼厅。出大厅西折有花篮厅和书楼。花园则以池为中心,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充满了诗情画意。
穿过门厅,大厅豁然入目,抬头可见“显志堂”匾,白底黑字,古朴凝重,为冯桂芬当年自题堂名。
屏门正中一幅元人盛懋的山水中堂《秋舸清啸图》,有联曰:“涧流浚多生我禾稼,泽皋之上来观柘桑。”由冯桂芬自撰并书,反映出冯桂芬晚年向往恬淡生活的思想情愫。
大厅为主人在家接待贵宾之处,可以想象当年冯桂芬在家设修志局,“集九邑才俊,商榷一堂”的盛况。
出大厅右折为书房,冯桂芬晚年在此读书著述,“校邠庐”匾额之下,清代诗人张船山的一副对联道出了冯桂芬晚年的心迹,同时也对他坎坷的一生作了归纳:“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
书房建筑颇有特色,其构造与一般厅堂不同,两根步柱并不落地,而是用短柱代替,短柱雕刻成花篮模样,高高挂在草架梁上,因而俗称花篮厅。
与书房相对的是书楼,冯桂芬移居木渎带来的一万多册藏书便安放于此。
与书楼相连的楼厅是生活起居之所,楼厅前有一砖雕门楼,所刻戏文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中枋刻有四个大字“通德高风”,为桂芬座师潘世恩所书,笔力遒劲。
宅第部分的厅堂均为清代中期建筑,保存完好,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无不蕴含着一种历史文化的凝重。
出芙蓉楼步入后花园,亭轩廊榭等少量建筑漫不经心地点缀在偌大的园子里,显得清新而不空寂,疏朗而不呆滞。
晚年,冯桂芬移居木渎,在家开修志局,纂修成《苏州府志》153卷,详尽记述了苏州府并及松江府田赋的历史和现状,对当时赋税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裁减苏州赋额的主张。
今年3月18日,苏州吴中区纪委监委联合木渎镇共同筹建的吴中区明德教育馆,在冯桂芬故居正式开馆。
该馆在深入研究冯桂芬先进思想和政治主张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吴中大地的清官廉吏和历代先贤,充分展示了明德之风在吴中大地赓续相传的优良传统。教育馆融合教育培训、文化传承、艺术展览于一体,旨在传承明德重礼的精神血脉,传播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构建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应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