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户外运动中常见的风险有哪些又该如何防备。

户外运动中常见的风险有哪些又该如何防备。

每一个爱户外爱好者都向往极致的美景,但要知道,户外有风险,人身安全永远都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

在户外,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大量威胁,人完全暴露于自然,如果不掌握基本求生技巧,积极适应大自然,人或许处于食物链的最低端,野外危险要高于任何城市,在掌握基本技巧的同时,更要学会观察预估各种潜在威胁,在已知的危险和未知的潜在威胁来临之前,要事先做好预测防备。

避免事故,从根本上来说,一要有预见风险的能力,二要对自身及所在团队应对风险的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评估,三是户外运动参与者必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多数新驴缺少经验,缺乏对各种风险的预见;有的老驴虽能预见风险,却过于自信,对困难估计不足;有的则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听从领队劝告,喜欢自行其是。凡此种种,都可能成为事故隐患。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户外运动有哪些常见风险,又该如何预防呢?

1、迷路

迷路的原因

迷路本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迷路后若不能及时脱离险境,随之而来的缺水断粮、寒冷和心理恐惧,是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

预防办法

出行前应作充分准备,对目标区域的行走路线、主要标志物、求助地点、联络方法等事项有清晰的了解。

参与户外运动者要具备在晴朗与阴雨、白天与黑夜、城市与山野等不同条件下辨识方向的能力,有条件的可配备指北针、GPS等野外定向设备。

可常备一个应急口哨,或许这貌似是多余的小东东,却能使你在危境中绝处逢生。

团队活动出行前要规定成员之间、团队与后方基地之间的联络方法,在陌生地域不可单独行动。

携带的饮水和食粮要适当留有余地,以应对意外情况。

危机处理

迷路时,绝不可慌乱而到处乱走,这样只会更加迷失方向。首先,必须安静下来,休息一会儿。然后,尽量找回自己有信心找到的地点。沿途要做好标记,并在本子上记录这些标记的所在位置。

要避免再一次迷路,回到自己有信心的地点后,再一次先择方向进行尝试。在沿途做好标记,并注意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或自然物的情况,直到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已经迷路而又一时得不到救援的最坏情况下,要节水节粮,就近寻找水源与可食动植物,同时注意保温,节省体能,延长支持时间以等待救援,并利用一切可能手段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2、溺水

发生的原因

户外活动中的溺水事故,往往由于对水情不了解而发生。例如夏季溯溪活动时,遇上游水库突然开闸放水,或大雨导致山洪暴发,不及撤离而被冲走。又如大热天遇山溪,禁不住清凉溪水的诱惑而下水洗澡,肢体突遇低温发生痉挛,以致沉溺。

预防办法

事先了解目标区域水情,学会应急救护技能。

溯溪活动前应了解上游有无水库及放水规律,目标区域及其上游的近日降雨情况。

野外营不要选在溪沟边或其他地势低洼处。

陌生水域不可单独下水。

危机处理

万一有人溺水,首先要争取第一时间积极抢救,同时呼叫求援。

3、遭遇毒蛇

发生的原因

除冬季蛇类进入冬眠状态以外,春夏秋三季皆可能遭遇蛇伤。春季蛇刚从冬眠中苏醒,毒液积蓄量多汁浓,毒性较大;夏季高温,蛇喜栖居荫凉潮湿之地,如溪沟边、巨石下、草丛中,且早晚较为活跃;秋季蛇要积蓄能量越冬,食欲旺盛,活动频繁。

在野外遭遇毒蛇时。经常是在以下的情况发生:无意中踩到蛇;抓树枝触到蛇;早晨收拾背包时发现蛇;等等。

这基本上是因为行人闯入了蛇的领地而引起的。在这些意外的接触中会引起人极大的恐慌,一旦被毒蛇本能的自我防卫而咬伤则非常危险。

预防办法

避免蛇伤的最好办法是了解蛇的习性,不要去那些蛇类频繁出没的地方,尽量避免与蛇遭遇。

非去不可时,应对地貌先作仔细观察,谨慎行动。准备一根手杖,边行时边打草惊蛇,因为蛇很少会主动袭击人类,受到惊吓会识趣地离开

如果发现了毒蛇,最好避而远之,这是最好的避免咬伤的办法。

进行野外活动时,特别是在经常有蛇出没的地方。就戴好帽子,穿长袖外套,以及穿有强韧护脚的裤子和坚韧的靴子。

带好蛇药

危机处理

万一被咬,应立即自救,或由同伴救助,先作应急处理。

首先识别牙痕以区分毒蛇与无毒蛇。

若能肯定为无毒蛇咬伤,只要作止血包扎即可。

若为毒蛇咬伤(不易判定时按毒蛇咬伤处理),在伤口近心端结扎、扩创,吸出伤口附近毒液,外敷蛇药,保持伤员安静。

然后尽快送医;

送医路远的,结扎带每15分钟放松一次,以免肢体缺血坏死。

最后,止血带、纱布、蛇伤药应作为户外运动者背包里的常备物品,以供应急使用。

4、蚊虫叮咬,被蜂蜇

发生的原因

蚊虫叮咬,主要是蚊子、虻、蚋等吸血性昆虫,咬后不仅痛痒难忍,还会传播疟疾、脑炎等严重疾病

被蜂蜇比较常见的有蜜蜂、马蜂、胡蜂,其中蜜蜂为家养,马蜂和胡蜂为野生。就个体来说,蜜蜂毒性较小,野生蜂毒性较大。但是蜂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你弄伤一只蜂,可能招来蜂群报复性围攻。大群蜜蜂的密集围攻,足以致命,马蜂和胡蜂杀伤力更大。

预防办法

蜂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除非你有意或无意地刺激、伤害了它们。零星几只蜂在你身边飞舞骚扰时,不必理会。

蜂停落在头上、肩上时,轻轻抖落即可,千万别拍打。

扎营前应观察周边环境,避免在蜂巢附近宿营。

蜂类嗅觉极为敏锐,女孩子出行前不要浓妆艳抹,因为化妆品内含的化学合成品,其分子结构和气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易被误认为蜜源而“招蜂引蝶”。

危机处理

蚊虫叮咬

使用防蚊喷剂或蚊香;

相对环保的方法是用烟熏或使用夜来香、药菊等天然防虫植物。

在蚊、虻较多的地方,每天至少应用肥皂彻底清洗全身皮肤,应携带驱风油或风油精等防蚊药品。

被蜂蜇

要尽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迅速脱离现场,不要反复扑打。扑打一是更加激怒蜂群,二是扑打时必然多出汗,汗多味重,会招致更多的攻击。

最初会感到疼痛,接着伤口会肿大并发炎,蜜蜂叮咬后通常在伤口内留有刺囊,应该用刀片将其它刮出,用香皂和水清洗伤口;

容易过敏性休克的队员应该携带相应的药物

5、高温和低温伤害

发生的原因

夏季高温,若不注意防暑,有可能在野外活动时中暑(体温升高,往往伴有脱水);冬季严寒,在衣着单薄、落水等情况下,易失温,引发冻伤。

预防办法

夏季活动

避免在阳光下曝晒,避开高温时间段(10-15时)的野外活动;

戴遮阳帽,带上足够饮水。

冬季出行

要事先了解目标区域的气温,特别注意海拔高度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穿着衣物和携带的睡袋要足够保暖。

大致上,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度。以此推算,城市市区地面(海拔仅十几米)温度5度时,山峰附近营地(海拔1700多米)气温可低至零下5度。同一山峰,南坡向阳,北坡背阴,温差也可达5至10度。

危机处理

6、中暑

应迅速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可用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

若患者仍有意识,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重度中暑时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

失温

保持体力,停止活动或者紧急扎营,进食高热量食物。

脱离低温恶劣环境,及时脱下寒湿衣物,更换保暖温暖衣物。

防止继续失温,协助重获体温,进食热糖水。

保持清醒,给予消化热食,平卧往睡袋里丢热水瓶或者施救者体温传导。

意识迷糊,状态严重者,采用40度温水浸泡。

切勿喝酒,切勿按摩四肢

7、暴雨

遭遇暴雨时,领队应根据行进的路段和雨势的大小以及队员的身体状况迅速决定,继续行进或避雨。

危机处理

继续行进时,因暴雨影响能见度,应更加注意辨别方向。雨湿路滑,必要时使用安全绳,确保进行安全。

避雨时,应注意保暖,防雷击,防山洪

在宿营时遭遇暴雨时: A根据周围地形和雨势大小决定是否要作出营地转移决定,将帐篷转移到安全地点; B对帐篷进行加固,挖好排水沟; C将帐篷内多余物品整理好,收入背包中,准备随时撤离; D必须轮班外出值班,一旦发现山洪暴发、泥石流等危险存在,马上撤离帐篷。

8、脱离团队

在野外,脱离团队是非常危险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发前应再三强调纪律性,安排一个副领队押后。

个别队员因体能下降或别的原因(例如中途径上厕所)暂时离开团队时,应马上通知前面队伍停止前时,原地休息,并安排专人陪同离队个别队员,无论什么情况,必须二人以上行动,严禁单独行动。

预防办法

全体队员必须明确每天的路程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不可以全部依赖领队而盲目跟从。

每个人都要带地图、指南针、水壶、粮食、灯具、救生盒等必需的个人装备,绝不可出现多人共用某种装备的情形。

万一离队时,如果确信自己可以继续走到目的地,就要继续前进,直到和队友会合(不建议采取);

如果体能有限或过分恐慌,应先留在原地,再想办法回到团体行进的路线或上一次的宿营地寻找避难所,等待队友救援。

领队应随时注意清点人数,一旦发现有人离队未归,应马上安排整个团队或在原地等待或派人搜寻。

当然户外运动还有很多其他的危险,比如踩中竹桩,为捕兽铁夹所伤、歹徒袭击等。在某些地区,还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危险,比如高山雪崩,掉入表面被雪覆盖的冰裂缝,猛兽袭击,泥石流(雨天特别要注意),风沙快速改变地形地貌导致迷路甚至被掩埋,等等。因为不很常见,就不一一概述了。

总之,户外运动未知因素太多,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保自己和团队的安全。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