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常熟沙家浜,从小就从戏曲和电影中接触过。那一场经典的《智斗》唱段,影响了几代人。芦苇青青、湖水荡漾,是沙家浜留给我的最初印象,而冬日的沙家浜,会是怎样的呢?周末,浙江杭州雪铁龙天逸车友会的13位车主,结伴驾车二百公里,从烟波西湖,来到了常熟的沙家浜。
《沙家浜》,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来的,它描写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十八位伤病员,依靠群众,在沙家浜的芦苇丛中与日伪敌军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中的沙家浜,位于现常熟市的南部,它是一个红色旅游的小镇。
沙家浜坐落于阳澄湖畔,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京剧《沙家浜》中有一句唱词:朝霞映在阳澄湖畔。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沙家浜周边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大小河浜交织成网。在公路交通兴起之前,水运一直是当地的主要交通方式。所以现在去沙家浜,人们还能乘坐船娘的摇橹船,体验在芦苇荡里穿行的乐趣。
沙家浜,其实从前并没有这个地名,它得名的由来历史并不长。在1949年之前,当地被称作横泾乡,现在沙家浜景区内有个“横泾小镇”,名字也就是从前的地名。因为《芦荡火种》的上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横泾乡先是改名为“芦荡公社”,九十年代初期时,才正式更名为沙家浜镇。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沙家浜风景区,就处在这个镇上。
沙家浜风景区的占地面积约有6000多亩,目前是国家的5A级旅游景区,当然景区还有不少其它称号,如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
沙家浜的一大特色,就是茂密的芦苇荡,大小不一的河道与小湖。目前景区内共种植了二千多亩芦苇,每年盛夏,青青的芦苇连天蔽日,不熟悉地形的人,进去后估计走不出来。难怪当年新四军看中这块有利于隐蔽的芦苇荡,来跟日伪敌人作斗争。
沙家浜景区内有按抗日战争时期建造的江南小村庄、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新四军活动旧址等。还有一批按历史原貌复原的春来茶馆、横泾老街、芦荡湿地等景点。游人来到沙家浜,听一曲戏剧,穿越一次芦苇荡,可以让游人回想起昔日阿庆嫂、郭建光的身影。
春来茶馆,是沙家浜景区内的一个热点。据当地的史料记载,在明朝时,横泾一带的茶馆就是十分普遍。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仅沙家浜镇上大大小小的茶馆就有34家之多。当年新四军就经常利用茶馆作为掩护,联络接头,传递情报,许多茶馆也曾经是我们地下党的交通站。虽说景区内的春来茶馆是后建的,但去茶馆看看当年的七星灶、铜壶,确实比较有味道。
沙家浜里的横泾老街,是一处仿古建筑老街,老街全长不到一公里,两边都是昔日江南水乡的民居。目前横泾老街成为一处影视创作基地,因老街保留了农村建筑的旧貌,重现了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江南乡间面貌。吸引了一批影视剧组来这里取景拍摄,像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三言二语》、《金色年华》、《中国酒王》、《茉莉花》等。
到沙家浜,摇橹船一定是要坐的。这种中式仿古木船,曾经是当地人出行的代步工具。当船娘摇着船橹,咿呀从水面与芦苇丛间划过时,能勾起人们对昔日时光的联想。当然,你也能让船娘唱一曲当地的水乡船歌,品味一下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味。
冬日里的沙家浜,芦苇呈现的是一片金黄色,芦荻花在风中摇曳,水面似平静的镜子,水波不兴。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沙家浜,都仿佛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如果要把车主们所在的杭州西湖,与常熟沙家浜作比较的话,西湖是烟波浩淼,而沙家浜却是恬静温柔。
13辆自驾车的车主,有几位还是第一次来到沙家浜。用他们的话来说,看惯了西湖的秀丽,想不到冬日里的沙家浜,也如此美丽。这一次自驾,确实值得。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