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美景众多,同时江南的美食也令人难忘,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招牌佳肴,每一个地方都有令人难忘的特色小吃,只要是吃货,所到之处,绝对能发现令自己记忆犹新的美食与小店。
苏州的吴江有个名唤震泽的古镇,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丝绸小镇,这里的人们自古以为都以养蚕纺丝为业,即便是现在也是我国著名的丝绸之乡,依然有人植桑养蚕、纺丝制绸。
古镇小桥流水,白墙黛瓦,风光若画,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原始江南水乡古镇风貌。古镇中间有一条狄塘河,最繁华的是沿江的宝塔街,两侧林林总总的散落着许多原汁原味的当地特色美食小店,而一家设于低矮老宅的阿婆团子就是其中之一,据说许多人不远千里,只为品尝老地子的苏州味道。
店主陆阿婆已年近七旬,精神矍铄,据其介绍,她对团子的钟爱最早来自于自己的母亲,“小时候很喜欢吃我妈妈做的团子,后来自己也跟着做,一这做就做了五十多年了。”
陆阿婆说,这辈子做得更多、做得最久的就是团子了,半个世纪几无间断,从少到更事,到年近古稀,从纤纤细手,做到了满手皱纹,小时候跟着母亲做,现在自己却带着儿子做。
岁月荏苒,时光变迁,做团子的材料越来越好,但工艺却几十年都没有变化,全手工制作,所以味道也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吃起来甚至比以前的更香。
阿婆告诉我们,她原来并不在震泽古镇上做团子,而是在她的老家(离震泽不远一个小镇上),因其团子做得好,所以震泽古镇特地将其请到小镇上来做团子,而且还免了她的房租。
陆阿婆这家小店只卖团子,而且只卖菜花头团子与青团子两种商品,一天只卖200个,所有的团子当天制作、当天卖完,绝不过夜,这或许是他家团子一直卖得很火的一大原因吧,所以有的时候去晚了,拿着钱也买不到。
“糯米粉加上开水不间断和10分钟,一直揉,团子就会越来越糯。”陆阿婆一边包团子,一边给我们说着她的秘绝,面和得好是做好团子的第一步,决定得团子的外表与口感,所以她家的团子色泽均匀,咬下一口,口感弹润细腻。
阿婆家的青团子用豆沙作馅,属于甜味;而菜花团子则是用菜花头做馅,属于咸味。店里所有材料都是前一天卖完团子后开始准备,若非事先预订,阿婆每天都是按200个团子备料(因为全手工制作,工艺本就复杂,人手就她与儿子两人,200个就够她忙碌了),卖完就没有了。如果没有预订,每位顾客都为限量购买,没办法他家团子就这么紧俏。
早上路过的时候,正在一边包青团子,一边售卖;下午路过的时候,当天的团子已经卖完,正在准备菜花团子的馅料,渝帆上前打招呼,阿婆又向我介绍,她说震泽每年三四月份的青菜会陆续开花,当地人就会这些开花的青菜收割起来,将其焯水后晒成青菜干,这便是菜花团子的主馅料。做馅之前要先将菜花头干洗净后剁碎,说是老底子传下来的制作方式,虽然费时费力,但口感与口味会更好,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菜花干以外,竹笋、香干也是重要的馅料,都要切得细末,每天都要切好几个小时,往往都要从下午切到晚上,当我们晚上拍完震泽夜景准备去用晚餐时,路过阿婆的小店,正好又看到她在炒制馅料。
阿婆说:馅料炒制时,无论是每种料的比例、还是下料的顺序、以及火候的掌控都很重要,炒得好,团子才好吃,才有回头客,而她的料之所以炒得好,除了一丝不拘、亲力亲为,再就是靠的她母亲的传承和她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
陆阿婆年纪渐渐大了,手工揉面也渐渐更费劲了,所以现在经常让自己的儿子过来帮忙,在她看来,慢工细活才能留住几代人儿时的滋味,而不是改用机械制作,这是对技艺的传承,也是对品质的追求,这或许也是阿婆团子一直畅销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