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江阴刘氏兄弟故居
刘氏三杰是江阴人的骄傲,其故居就坐落在繁华的人民路中间,为了这座不可移动文物,人民路在这里分岔成两条道。故居处于闹市中心,仿佛是一座孤岛,四周分明是喧嚣的城市风貌,可是这座故居却让人觉得很安静。
刘氏三兄弟个个成就斐然,在中国近代的文学界和音乐界写上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大哥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二哥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现代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三弟刘北茂,是民族音乐大师、作曲家、教育家。三兄弟的青少年时代,就是生活在这里。
这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江南民宅,坐西朝东,由三兄弟的曾祖父刘荣于清末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故居是硬山式砖木结构,黛瓦白墙,三开间,两进两侧厢,前中后三个院落和三个天井,占地四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二百五十平方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氏兄弟的后人把它捐赠给了江阴市政府。
大门两侧分别挂着“刘氏兄弟纪念馆”和“刘氏兄弟故居”两块牌子,其中纪念馆是由文化部部长朱穆之题写的。而纪念馆的序文,则是由著名女作家冰心写的。冰心的丈夫吴文藻是江阴夏港人氏,与刘半农是大学同学,也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走进大门是院落,两侧有两丛天竺,据说这是刘氏兄弟的父亲刘宝珊亲手所栽,到如今也有百余年了,依然郁郁葱葱。其实在屋外早已栽种了成行的天竺,每年结了红果子就很漂亮。现在红果子结得还不多,但已经红得透亮。
第一进正屋是序厅,迎面是三兄弟的画像,上书“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一门三兄弟个个都优秀得让人嫉妒,这个赞誉一点都不过分。
两侧的墙上有关于刘氏兄弟的图文介绍,其实三杰的事迹江阴人大多耳熟能详,尤其是刘半农和刘天华,这两个人的名气在近代史上很大。刘北茂当然也很优秀,只是被两个哥哥的光芒给遮掩了。这里的展板内容好像与上次来看的时候有了一些不同,但内容还是差不多的,毕竟三杰的事迹就在那儿,不过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南侧厢房前面是私塾,后面是书房。靠墙放置了三张书桌,正合了三兄弟的人数,对面的墙上,挂着孔子的图像。按说刘氏并非富裕之家,应该不会在家里办私塾,更何况三兄弟年龄相差也挺大,刘半农和刘天华先后在常州读书,这样的陈列大概只是为了表现那个年代的风貌吧。
私塾后面有一间刘宝珊的书房,面积不大。刘宝珊虽然熟读四书五经,还考中过秀才,但他能够顺应新潮流,接受新事物。他还与另一位江阴人杨绳武先生创办了江阴第一所新式学堂——翰墨林小学堂,也就是今天的澄江中心小这,刘氏三兄弟都在这里就读。说起来,这座小学也是我的母校。
东侧厢房是刘宝珊和蒋氏夫妇的卧室,刘氏三兄弟都出生在这里。卧室布置得很古色古香,有一张雕花大床,但也不过分奢华,应该是那个年代比较常见的家具陈设,墙上挂着两人的照片,蒋氏身着盛装,可能是结婚时候的形象。
刘宝珊,家庭条件可以称得上清贫,不过他考中过晚清的秀才,学问应该还算是不错的。母亲蒋氏是刘家在冰上捡回来的弃婴,可能就当成了童养媳,长大以后就嫁给了刘宝珊。从刘半农留下的作品来看,儿子们对于母亲的怀念是很真挚的,可能母亲对于孩子们的影响比父亲更大些。
后面则是刘北茂的卧室,布置得十分简单。刘北茂是三兄弟中的老幺,原名寿慈,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他八岁时母亲去世,十三岁时父亲亡故,自小受两个哥哥的熏陶,二哥刘天华对他的影响更大,使他对各种中外乐器都有深入的了解,可以说是继承了二哥刘天华的音乐事业。他就读于燕京大学,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西北联大等学校任教。二哥刘天华去世后,他继承了哥哥“改进国乐”的遗志,继续在从事音乐创作,写出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一百多首二胡演奏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位多产作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虽说他的名气比不上刘天华,但他的创作之丰,却远超他的哥哥,因为三兄弟中,他是最长寿的。
房间里的有一把椅子,并不是刘北茂少年时代坐的那张,而是他晚年时使用的。刘北茂在晚年病魔缠身,行动不便,但仍然伏案作曲。因为长时间坐着容易生褥疮,所以他就找人特制了这把椅面上钻了很多孔的椅子。他的晚期作品,都是在这张椅子上完成的。
第一进的后屋挂着刘氏家族年表,自刘氏兄弟的曾祖父开始算下来,至三兄弟已经是四世,第五世有些意思,三兄弟各有三个子女,刘半农是一子两女,刘天华有两子一女,刘北茂则是三个儿子。
花事浅,
隐芬芳,
帘卷西厢一叶黄。
月过半空人不寐,
夜风携桂赠心香。
——调寄《捣练子》
第一次游览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