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刘氏兄弟故居,江阴之光刘氏三杰(下)。

刘氏兄弟故居,江阴之光刘氏三杰(下)。

★旅游地点:江阴刘氏兄弟故居

第三进中间是小庭院,南侧的门关着,不知道做什么用途。北侧是厨房,基本上按原貌布置,不过现在农村里也见不到这样的灶台了。

庭院中有一口老井,据说井水清澈甘冽,是当年刘家饮用和浆洗用水。如今井口被封住了,井壁上的绿植居然长得非常健壮。

井边,就是三兄弟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刘半农尤其喜欢看井。母亲担心他掉下水井,会经常叫他,后来他想起了往事,还写了一首诗怀念母亲:“阿彭快来,你又在看井了!这是母亲的声音。分明是眼前的事,可已过去二十五年了。”

井旁有一个石鼓墩,刘天华当年就是坐在庭院古井边的石墩子上,创作了《月夜》的初稿。据说当时他坐在石鼓墩上拉着二胡纳凉,月光从竹叶的缝隙中洒下一片碎玉,于是他便决定以月夜为题材创作乐曲。

另一侧墙边的晒酱台也是很有来历的,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刘半农认为只有做革命党才是志人仁人的大事业,但是他的主张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于是他用不吃饭不说话,晚上躺在这座晒酱台上不睡觉的方式表示他的决心。他的两个弟弟也来陪同哥哥,表示对他的支持,终于感动了父亲和妻子。当年冬天,满怀着爱国情怀的刘半农便带着简单的行装,赴苏北清江参加了革命军。

估计虽然经过修缮,但也保留了许多的遗迹,比如院落中的红天竺、古井、晒酱台等,古井位于最后一处院落中,当年刘天华就是坐在古井边的石墩子上创作了《月夜》的初稿。

故居的老家具和老器物并非都是故居原物,很多物品由市民捐赠而来,还原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生活起居。

出后门是竹园,据说原来是一片竹林,刘氏兄弟小时候很喜欢在这里游玩,捕蝉、捉蟋蟀、掏鸟窝、听虫鸣鸟叫、练琴、吹笛,刘半农在后来还创作了一首《听雨》:“我到北地已半年,半夜醒来一宵雨。若移此雨到江南,故园新笋添几许”,表达怀念之情。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初赴北京大学任教,后来由赵元仁谱曲,成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流行歌曲。

如今虽名竹园,但竹已不成园,倒是在院子里栽了一丛翠竹,还有那么一点意思。后门关着,要出去还得从前门绕。

回到前门,我想找一下私塾的介绍,但是转完这个小小的房间也没看到有二维码,问门口的保安 ,原本就是没有的,估计这间小小的私塾真不是原来的布置。

“刘家应该挺清贫的吧,估计办不了私塾?估计以前是三兄弟写作业的房间什么的吧。”我再次打量了一下这间私塾,好奇地问。

“他们家不穷,还是当地的大户呢。要不然,也不可能供得起三个孩子上学,刘半农还去法国留学的。”保安忍不住反驳了我。

“可是我看到后面那个纺织间的介绍,说是他们一家老小的衣服都是祖母做的,而且还纺纱织布贴补家用呢。”

“不会的,你看这三进的房子得有多少房间啊,要真是穷人,能住得上这种房子?刘家肯定不穷。”保安斩钉截铁地说。

其实我也同意他的说法,虽说这房子是刘氏兄弟的曾祖父建成的,但要是家道中落,刘氏兄弟的父亲也不可能有能力与他人合办学校。从思夏堂名称的由来来看,可能到了刘氏祖父这一代没落了,祖母很能干,又把刘氏给振兴起来了吧。

上次我来参观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保洁阿姨,她很热情地给我介绍了刘氏兄弟的母亲蒋氏,说起她被人丢弃的身世不由得唏嘘。临走的时候,还挺热情地招呼:“以后来玩啊!”

后来我还曾经去过一回,当时是文联有一个活动,陪同刘半农的孙子和刘北茂的儿子前来参观,但没有遇到这位保洁阿姨。再往后就遇上了新冠,能不去人员聚集的地方就尽量不去,虽说每次来故居参观的时候,并不会有很多人聚集。后来两次到故居来,一直没有遇上那位热情的阿姨。

出门后沿着故居外墙一路往西,原来应该是刘家的竹园吧。现在建了一处水塘,可能是后来挖出来的。上次来的时候木栈道还挺结实,这次走上木板,感觉脚底下总是踩到活动的地板条。有一位学生推着自行车走来,可能觉得走在木板上摇摇欲坠,于是左手扶着自行车,自己踏在道边的高石条上。也不知道这些石条作什么用的,要是说椅子吧,似乎有些矮了,也忒窄了些。难道像这位同学解锁的用途,雨季的时候水漫上来,这里供行走的?可是其他地方也是一色儿的平地,单走这一段路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吧?大概是看到我如履平地走过去,他也就放心大胆地走了下来,毕竟人家也不是左撇子,在自行车左侧推行总是不那么顺手。

池塘里的红莲倒是开得还挺不错,算是一个小景吧。门洞是二胡的式样,这是刘天华惯用的乐器,当然门洞处作了一点小小的夸张。路面上则用彩砖铺了琵琶的形状,这也是刘天华用得很出色的乐器。

中间有一块比较大的空地,四周还备置长椅,居然真有人在这里坐着晒太阳,或许他也是刚从故居出来,坐在这里缅怀一下江阴之光的刘氏三杰吧。毕竟,这才初秋时分,还没有到晒太阳的冬季呢。

一路走到底,这座孤岛到头了,前面的人民路又合二为一。孤岛的尽头,是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刘半农的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是他最著名的诗歌,也是中国早期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在这首诗中,刘半农首创了“她”字的使用,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流传度也相当广。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