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江阴八字桥公园
暑气终于渐渐退了下去,虽说银杏未黄,槭树尚碧,我还是挑了一个午后去八字桥这座建成不太久的公园走了走。
八字桥公园还是去年建成的,位于塘前路与虹桥南路交汇处西南角,据称以“老桥、老房、老树”为元素打造的休闲文化公园,之所以没有在甫建成就去打卡,是因为我一直觉得八字桥就剩下个遗址,对所谓的“三老”并不以为然,顶多就是几株老树,也不见得有多高寿。
公园不大,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地下车库很大,还没有什么车,对于停车技术不好的女司机那是相当的友好。
西南门做成了一个山水屏风的造型,不过周围林立的高楼,还是让这幅“屏风”有些出戏。走进去就是一片颇大的草坪,倒是绿草如茵,道旁的树看着有些高大,但也算不上“老树”。
走到底是一条南北方向的河流,澄明桥架在河上,看着像是一座成色挺新的拱桥。桥面并不陡,过桥也没有路,桥下被封住了。
八字桥就在公园的东北角,所谓“八字”,就是指两座呈八字形的桥,一座是端明桥,一座是高明桥。河道在这里分岔,一条往东北方向而去,一条则向西,把公园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
端明桥的桥堍有两株高大的树木,所谓的“老树”,应该有它们的一席之地,被花坛砌着保护了起来。迎面来了一对老夫妻,妻子推着丈夫的轮椅,弯腰低头正在交谈着什么。然后,她就帮助丈夫从轮椅中起身,细心地在花坛的石板上铺了一块手帕,照顾他坐下以后,自己才并肩坐在一旁。我有些感慨,人到老年,陪伴在身边的并不是子女,还是那个没有血缘关系却生活了半辈子的人啊。
高明桥堍有一株真正的“老树”,这是一株古皂荚树,已经有一百八十岁的高龄了。当然,对于植物们漫长的生命来说,其实这也不算太长寿的树。只是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还能够生长一两百年,确实不多见。
对面有一座亭子,看着也不大,很小巧玲珑的样子。里面竖着一块石碑,亭上虽然没有刻上亭名,姑且称之为碑亭得了。
碑是新刻的,是关于八字桥的介绍。原来这两条河叫运粮河、立交桥的 河,跨新河的是端明桥,横跨运粮河的则是高明桥。端明桥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由兵部职方司主事蔡献臣建造,嘉庆年间重建,同治十年里人集资重建为石拱桥。高明桥初称陈家桥,又名高桥,宣德年间由陈寅建造,天顺年间其弟子乾修,万历年间又由韩姓人重修,乾隆五年知县蔡澍重修。
别看这两座桥如今不起眼,只是作为在遗址上建设起来的景观桥,其实在当初却因此而让河西街(即今天的忠义街)、河东街、埠下街、石子街成了南门外的商业集散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新河修滩时拆除了八字桥,改建为混凝土单孔桥。
这两座桥的桥栏簇新,但桥面的石阶却有着斑驳的痕迹。当然,八字桥早已经不存,这些桥石是从河床底下打捞到的老石头进行清洗加工后,用到八字桥踏步上的。当时打捞出来的石头应该不少,还有一些用在了公园的挡墙和花坛的砌筑上,倒是有了几分岁月遗下的痕迹。可惜桥栏有点煞了风景,大概是没有找到足够的旧材料吧。
端明、高明两桥对峙,分别架在这里交界的两条河道上。要说水乡的河流那是真多,所以八字桥这种式样的桥梁,其实在江南很多地方都还能看得到。桥型本身不算多么出新,不过是因为有着那么一段历史,所以还能让人多少缅怀一下曾经南门外的繁华。
过了桥有一组中药房传统建筑,其实这组建筑很新。院子题名“百草园”,倒是挺契合中医这个主题的。门口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江阴市中医药学会”,一块是“江阴市龙砂医学传承研究院”,上面题额“三槐泽永”,大概取自“三槐世泽”的典故吧。相传宋人王枯曾在自家庭前手植三株槐树,取名“三槐堂”,说“吾之后世,必有三公者”。他本人官至兵部侍郎,其子王旦仕至宰相,位进太保。孙子王雍、王仲、王素分别任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兄弟同朝,位居三公。不知道是此公殷殷期盼才成真,还是因为有这个决心培养子孙。这块匾额的意思,难道是希望中医发扬光大?说实在的,相比于西医,我更愿意相信中医。前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效倒是快,但总觉得治标不治本。中医却不然,见效看则是慢,却是自内而外地调理。
百草园不大,说是百草似乎有些托大了。门口有人在写生,我便没有打扰,绕到了后面的院落,其实是相通的。
这组建筑的西侧是龙砂书院,不过也是由铁将军把着门。不知道如今这座传承研究院培养出了多少中医,似乎如今在都市里中医并不盛行。
往前走有一排巨大的“竹简”,走过去发现是《孝经》的节录。开宗明义章就是“仲尼居曾子侍子曰”,这不是《论语》的口吻吗?虽说对这部儒家十三经之一早闻大名,但是一直没有阅读过,所以只知道我国历来的传统都是以孝传家以孝治国的,总觉得孝顺这种思想早已经刻在国人的脑海里了,没有读的必要。原来此书还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于秦汉之际成书,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居然有百家之多,是历代儒客研习的核心书经之一。
旁边宽阔的道路上竖着一排架子,两侧栽种的植物看样子是紫藤,不过如今还不成规模。好不容易度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大约明年长到棚架上。
一路往西就是公园的西北出入口,这里还有一幢规模比较大的建筑,这里是江阴市基督教沐恩堂,房子很新。
沿着河道往回走,路过百草园的时候,看到写生的人少了些,大约已经完成了作业。过桥回到公园南部,沿着河还有一排滨水的长廊,这里有一块小小的坡地。说是坡,这高度着实有些矮,不过还是人为营造出了一些高度来。
秋色平分遗暑气,还留夏意慰情思。
小园枯草承朝露,湖畔红花别旧枝。
——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