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上午,我在参观天一阁博物馆的时候,也同时游览了景区内的秦氏支祠。秦氏支祠,又称秦家祠堂,位于海曙区湖西马衙街,建于1923—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祀祭祖先而建,由旧时宁波钱业巨子秦际瀚出资,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保存完整,在南方留存的家族宗祠中具有代表性。祠堂以南北为纵轴线,由照壁、门厅、戏台、正殿、后殿、左右厢房等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群。全部建筑共三进,第一进前厅为重檐硬山顶,七开间,内梁架为穿斗式,外檐斗拱构件装饰华丽,成网格状。明间正对面有八字形照壁,造型别致,工艺高超。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前有幽静的马衙漕,后靠天一阁藏书楼,环境幽雅。山墙饰以高高的马头,带有几分徽派韵味。因秦氏支祠属于天一阁景区的一部分,所以,只能从天一阁大门进去,才能走到秦氏支祠,祠堂大门,写有“秦氏支祠”四个大字,沧桑有力,大门外有二个素面石鼓。
宁波的秦氏家族,先祖明代时迁自慈溪,始居鄞西高桥、西洋港及城内。在近代,秦氏家族出了一名钱业巨子秦润卿,他在上海协源钱庄,从学徒一步一步做到了经理,并后来经营了三家钱庄,都名列同业前茅。后来他的一支后裔从慈溪迁到了宁波城内,又出一位代表人物,叫秦君安。他就是秦氏支祠的始祖。秦君安生了四个儿子,第二儿子叫秦际瀚,正是他主持营建了这座秦氏支祠。秦际瀚的发家,还得与上海染料事件说起,1921年在上海经商的秦际瀚偶然之中结识了一位德国颜料染料商,因德商回国,将货全部驳给了秦际瀚。不久欧洲发生战事,进口染料断货,上海一大批纺织厂商不惜出高价向秦际瀚购买染料,秦际瀚获利十余倍而暴富。秦家自然就发了大财。掘到第一桶金,秦家又相继投资到利润丰厚、风险较小的钱庄和地产业,财富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13年到1923年的十年间,上海钱庄业也迎来“黄金时代”,这其中宁波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上海滩著名的9家钱业家族集团中,宁波人就占据5席,即:镇海方家、镇海李家、慈溪董家、镇海叶家、鄞县秦家。一项统计显示:1921年上海的69家钱庄中,宁波人所开16家;1933年上海的72家钱庄中,宁波人所开16家。能迈入钱业家族第一集团军行列,和秦家善于经营、积累雄厚以及大批同乡投资钱庄业,同担风险分不开。秦家先后与人合伙或独资开办起八家联号:恒兴、恒隆、恒大、恒赉、恒巽、永聚、同庆和慎源钱庄。在上海,提起“恒”字号钱庄,无人不知。
宁波商帮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又受到传统儒家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所以他们在经商成功后,往往把大量的积蓄携归乡里,用来建造祠堂、庙宇、书院、学塾、桥梁、道路等等,反映了他们处儒、行商两不悖离的民俗民风。秦氏家族也不例外,1923年秦际瀚从上海回到宁波,看到家族宗祠破败不堪,为争一口气,他要造一座足以显示秦家威风的祠堂。他选择了马衙街马眼漕之北与天一阁和陈家祠堂相邻的一块地方进行兴建。然而由于秦际瀚这一门派辈分小,又非秦氏嫡派,经秦氏族长太公们讨论,只能用“支祠”之名。秦际瀚憋着一肚子“气”,决心不惜钱财,一定要将“支祠”造成甬上最大最精美的祠堂。
秦氏支祠工程质量要求极高,由宁波胡荣笙经营的胡荣记营造厂承担施工,建于1923至1925年,费时两年零七个月,所耗银元20余万由秦君安(秦际瀚的父亲)出资。胡荣记营造厂以质量取胜,当时在浙东一带较为有名,解放前后宁波的很多市政工程大都交由它承包。它的木材是从福建深山运来的,石材则采自著名的梅园石,砖瓦是从鄞江定制的优质砖瓦,选中了甬上名匠胡荣记营造厂承担工程,调集了宁波著名大木、小木、丹青高手精心建造,檐柱全为石作,上刻对联,墙与墙,柱与梁之间处理简洁明了,又带有几分西洋风格,整体建筑既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又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两者完美结合,体现了民国时期的保守与开放、传统与创新这一新旧思潮的交替。秦氏支祠大门前面有一大照壁,照壁非常精致,两层结构,上面有福字,还有蝙蝠图案,顶部两端有鸱吻,以及福禄寿三星人物。
转眼祠堂快要完工了,秦氏族人纷纷认为如此富丽堂皇的建筑建成之后一定要有一篇画龙点睛的文记来相配,最好是能请到国内名流或者实业家的手笔,于是有人推荐南通状元实业家张謇。为此,秦际瀚执后辈之礼特地登门拜访了张謇。和秦家交谊甚好,且多有业务往来的张謇听明来意后乐而受命,撰写了一篇传颂至今的 《秦氏支祠记》。几乎与秦氏支祠落成同时,秦氏族人编写的 《鄞县秦氏宗谱》也纂修完毕,可谓双喜临门。其中,张謇的 《秦氏支祠记》被宗谱全文收录。
秦氏支祠门厅前檐卷棚顶上的朱金木雕金碧辉煌,宁波朱金木雕是浙江省的传统手工艺。大约有1000余年历史。汉唐以来,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公元759年,唐代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建造了招提寺,就采用了很多朱金木雕装饰,其中的讲经殿、舍利殿等朱金镂雕风格与现存国内的宁波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十分接近。据说是因为鉴真和尚在东渡之前曾在宁波阿育王寺居留考察了相当长时间,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风格受到鉴真的欣赏并带至日本。朱金木雕的人物题材多取自戏曲京剧人物的服饰、姿态、称之谓“京班体”。据传宁波曾出现过众多的朱金木雕的高手,其中有一位徐莜照师傅,大可雕超过1丈,小可造1寸的人物。可见其木雕手艺极为娴熟。朱金木雕的“京班体”构图格局,均采用立视体,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画面平面上,前景不档后景,充实饱满,井然有序。与传统中国画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概念相反,人马大于房屋建筑。石头长树代表山,长草代表石,有鸟有云即为天空,有景为陆地,有船为江河,颇有装饰性。诸如“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武士挺胸”,这些程式化的民间表现手法,使宁波的传统朱金木雕妙趣无穷。
朱金木雕所选用的木材并没有严格的要求,选用树种多为本地常见的松、杉、樟、柏等,木材做到不裂、不变形、无虫蛀和腐朽即可使用。但对应不同的用途,也会有不同的选材要求,银杏、黄杨等树木常常由于纹路细腻平直被用于精雕细刻。在雕刻时,由于新木材的含水量较高,故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朱金木雕所使用的多为老木。雕刻从业者也多备有存贮场用于存贮木材。在雕刻前,木材将被长时间自然干燥,通常时间长达数月,当下在工厂生产中也使用烘板机节约木材准备的时间。此后需要进行的是补洞和镶拼的工艺,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木材并获得较大体量的雕刻作品。同时由于漆工的存在,不会影响成品的外观。“三分雕刻,七分漆匠”这句话,是朱金木雕艺人的经验总结。朱金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而不在雕。依靠贴金箔和漆朱红来进行装饰。因此雕刻并不十分精细,而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却十分讲究。正是这种工艺使朱金木雕产生了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效果。朱金木雕自明清以来普遍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如日用陈设、佛像雕刻、家具装饰,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轿。宁波有句老话讲:“一世做人,半世在床。”所以过去老一辈的宁波人对木床雕刻特别讲究,至今在宁波的乡下或渔村,还能看到雕花的大木床仍是结婚的必置器物。到浙江博物馆、宁海“十里红妆”等处参观,还可以看到流传下来的“千工床”。那是旧时地主大户人家的家具,费工浩大,甚至做一张床有花工三千的;床内四周雕刻绘画,床外层层楼阁挂面,贴金朱漆极其富丽,而且梳妆台、点心盒、文具箱以及马桶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床内床外犹如一座小型的宫殿。这种奢华的“千工床”,普通老百姓是无缘享受的。
进入门厅,门厅后面是一个戏台,两侧配有厢房、看台。第二进中厅为重檐硬山顶,七开间,明间为抬梁式,其余各间均穿斗式。秦氏支祠的这个戏台,是整幢建筑最华丽的部分。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面阔6.1米,进深5.9米。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戏台的藻井设计最为巧妙,采用宁波工匠拿手技艺的罗旋娥罗顶,由千百块经过精雕细刻的板榫搭接而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斗拱花板昂嘴组成的16条几何曲线盘旋而上直至穹窿顶会集,结于穹窿顶中心的铜镜,视觉和扩音效果都很好,人若仰视会有登上奇妙境界的感觉,它绝对算得上是宁波小木工艺登峰造极的作品。
尤其是朱金木雕更让整座戏台变得金碧辉煌,被行家推为浙东第一戏台。作为南方近代祠堂建筑及朱金漆木雕的代表,秦氏支祠戏台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秦氏支祠的戏台雕刻之豪华尽显艺人才华,如戏台檐下的梁枋三面满雕镂空高浮雕龙凤呈祥、如意牡丹,雕花的斗拱伸出的昂头5桃、5组,角科10出,故从戏台下仰望如朵朵金花。戏台三面围拷头美人靠,而台前二条支撑着戏台顶的是直径13厘米的钢铁管,由50厘米见方的梅园石柱承接。戏台高1.9米,檐下额“虚华实境”,戏台屏额“高悠明久”,左门额“戏凤”,右门额“游龙”,贴金彩绘之后更显得瑰丽多彩辉煌无比。此外与戏台相连的左右看楼同样雕饰精致,由于已经使用时新的玻璃,故看楼在不做戏时是封闭的。雕饰的图案内容有婴戏图、渔樵耕读图和岳飞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以及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共140幅,这些图案细腻华美,对建筑起到了升华作用,图案题材和形式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寓意,把人的情感和祈愿寄托其上,使之具备了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到了1925年夏秋之际,秦氏支祠落成之时,宁波本地及沪京各地前来道贺的宾客挤满戏台下。面对戏台的五开间前厅和宽达3米的檐廊,都是嘉宾的看戏场,由于高出地面0.8米,可边品茶边看戏,怡然自得。当时喜庆场面热闹而隆重,衬出秦氏的显赫。然而,这座耗银达二十余万的浙东最后、最大的老式戏台落成之后数年,附近的居民很少听到做戏的声音,秦家人都在外忙于经商难得回乡聚集祭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秦祠已经人去房空。改革开放之后,邀集宁波名匠进行修复完工,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戏台也成为国宝。
泰氏支祠是一座露天的雕刻工艺品博物馆,汇集木雕、石雕、砖雕于一体,精彩纷呈。嵌在墙体上的砖雕人物故事,造像生动逼真,刀法细致圆润,大面积的清水磨砖墙体,接缝严密、通体平滑,工艺精湛。瓦顶广施堆塑,人物、仙禽、神兽皆栩栩如生。涂刻在建筑上的装饰大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综合了浙东地域传统工艺特色,目前保存有朱金木雕、黄杨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品等200余幅,代表着民国初期建筑和雕刻艺术水平。
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地方,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重要场所。旧时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又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本支直系祖先。由此可以说明,同族之内的血缘亲疏之别反映在建祠祭祖规格上时,同样具有等级差异。前人讲究建祠来纪念先祖功绩,报答前辈恩德,时人文章这么写道:“居则容膝可安, 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由此可见,祠堂是家族内部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从功能上讲,祠堂主要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正厅设神龛供祖宗牌位。有的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也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活动之用。祠堂还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以及进行演戏等文艺活动,每逢盛大节日或喜庆日子,都要请戏班子在祠堂里搭台演戏。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宁波祠堂建筑讲究规则整齐,中轴对称。根据规模大小,有前后两进,前后三进,两侧大多有厢房,门厅后檐大多接有戏台,但也有无戏台的。祠堂建筑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最后放置牌位的正厅,是祠堂中最主要的建筑,进深、开间、体量最大,建筑高度等级也最高,其他建筑随着功能逐步次之。正厅开间一般以五开间为多。也有七开间的。宁波祠堂的入口大门一般以门厅式居多,采用三开间,每开间设一对板门,明间的开间和门扇最宽,平时关闭,只有在祭祀、喜庆等重大活动时才开启,两次间略小,供平时出入。另外,也有采用简单的直接在墙上开门作为入口大门的。
建筑梁架结构基本采用抬梁式、穿斗式或抬梁穿斗混合式。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采用抬梁式构架可以减少中间柱子,利于室内空间的利用,但需增加柱子和梁架的规格尺寸,一般用于明间和次间。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少,具有省工、省料,整体性强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间隔墙。但由于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利用空间尺度不需太大时使用,一般用于梢间和边上尽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形式综合了上述两种结构的优点,又考虑了实际使用、用料规格、建造资金等,在建筑结构中应用广泛。
屋架一般采用硬山顶,小青瓦屋面。但是也有特例,如北仑柴桥后所村项氏宗祠,屋面采用歇山顶结构做法。两侧山墙有硬山式、马头墙、观音兜式、民国洋式等做法。采用硬山式的较普遍,如海曙小沙泥街张家祠堂;采用马头墙的,有海曙塔影巷卢氏支祠;采用观音兜式的,有海曙青石街张家祠堂;采用民国洋式的,有海曙牌楼巷杨氏宗祠。构件精致,多施雕刻和彩画。雕刻部位主要在抱头梁、牛腿、雀替、月梁、柱础等部位。祠堂正厅明间大多会有下悬垂花篮状的挂斗,雕工较为繁琐。彩绘,一般在建筑的内墙、戏台的连梁等部位。雕刻、彩绘的题材往往选用忠孝节义、八仙图像、吉祥花草等。建筑内部一般会在正厅前檐廊两侧设立石碑,记载家族的来源、发展、祠堂的建造捐助情况等。正厅后室设神龛供祖宗牌位,牌位架外一般设门开关,门板上写朱子家训或二十四孝图案。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德高望重的族人长辈或请名人高官、书法名家书写,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中央,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匾额,还配有对联。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
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用材朴素,以就地取材为主。木材以杉木、松木、香樟、栗树、柏木、枫树,还有榉木等本地乡土树种为主,石材也以本地出产的青石、梅园石、鄞江小溪石、溪坑卵石等为主。砖瓦则采用青坯砖瓦。石灰则利用海产贝壳烧制并且黏性极强的壳灰。建筑外墙一般采用青砖墙,砌筑方式大致有:清水墙、实叠墙、空斗墙、粉刷墙。另在山区建筑墙身大多采用块石、卵石垒砌。建筑的内墙用材,因功能起隔间作用,在明清年代,多数用芦壁,即芦苇秆或箭竹片作骨架,草筋黄泥作填料,壁面再涂石灰;也有板壁墙,用材多为杉板之类;另外还有龙骨砖墙。建筑的外墙色彩以黑白为基色,青砖、粉墙或清水砖墙、黛瓦,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朴素、高雅、统一的建筑色调。
从正厅背面的边门进去,有一条走廊直通前院,两侧墙壁是拷作工艺的图案,拷作是江浙一带工匠技艺用语,是指在石灰或洋灰(水泥)墙体未全干时,用极简的工具,比如一长一短或弧度不一的两块薄木片、竹片,压印其上敲击成形所产生的墙面装饰。
后厅是木构二层建筑,下层有前廊,二层上有美人靠。梁柱、雀替、额枋、美人靠等多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手法,并借助线刻造形和浮凸的块面,饰以大漆,贴以金箔,都非常精美。后厅前廊柱有楹联,中间楹联:“千载仰徽音,永作母仪妇范,四时隆祫祭,藉分女席男坛”。两侧柱楹联:“谨盘匜滫瀡之仪,礼详内则,修筐筥藻蘋而祭,诗美有齐”。后厅前廊卷棚顶。
秦氏支祠的旁边是闻家祠堂或称闻氏家庙,无论面积规模还是建筑工艺都比秦氏支祠逊色很多。其实,真正的闻氏宗祠在鄞西石马塘,堂号为“追远堂”。因五百年前闻渊曾官至吏部天官,从石马塘迁入月湖,于是,以闻天官第的闻渊为始祖的闻氏支脉,为祭祀闻渊尚书方便,在马衙街建成了“闻庄简公家庙”,俗称“闻家祠堂”,当时在檐下内曾挂有“谥庄简冡宰渊公闻氏家庙”的横匾,庙前建有龙头、麒麟身、牛蹄和狮尾形似的浮雕影壁墙,后被拆除后再未建起。闻氏家庙虽不及秦氏支祠豪华,但所隐含的历史人文却很丰厚。闻渊,1480年—1563年,鄞西石马塘人,后迁居宁波城月湖西马衙街,其后闻氏族人就称为石马塘闻氏的天官房一支脉,一直延续至今。闻渊与范钦一样,也是进士出身,但官位要比范钦高得多,闻渊先后任刑部员外郎、考功郎、应天府尹、太常少卿、南京兵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闻渊曾为减轻四明广德湖湖民负担,多次上书请减广德湖之田税,促成广德湖田以米折贷,湖民受益后深深牢记闻渊的恩德,在鄞西集士港建立“惠民祠”用以祭祀。与范钦一样,闻渊也非常正直,弹劾过大宦官刘瑾,得罪过权要张璁、夏言,抗击徐阶,扼制严嵩的淫威。闻渊官至一品,死后获赠谥号“庄简”予以褒奖。庄,端庄严肃。简,傲也,也可简要解释为:“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闻氏家庙分前后两厅,各面阔三间,前三间为门厅,门厅屋脊镶有“光萌裕后”四个字(“光萌裕后”出于王应麟《三字经》的“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一句,意思是说要光大先民前业,惠泽后代)。闻氏家庙在“文革”前后一直作为储物仓库而意外获得保护,未遭受大的破坏,实属大幸,后市政府为扩建“天一阁”景区,把秦氏支祠、陈氏宗祠等一并划入修缮,考虑到这些甬上旧迹,闻氏家庙仍然保持原状未作大的变动。闻氏家庙中央为细石板铺就的明堂。后三间是正厅,正厅为硬山顶柱梁结构,简单庄重,朴实无华。闻氏家庙正厅现在是花轿展示厅,正厅前檐横廊直立四柱,柱上雀替东龙、西凤,当中为狮子一对,还含有木雕精琢细刻,浮雕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物分成四组,每个雀替上各有两位大仙栩栩如生。厅檐东墙上仅存一幅彩绘,似九大寿星图,三分之一已经破损,西墙一幅已被彻底毁坏。正厅正堂供奉的闻渊红袍冠带之天官象轴早已不复存在,甚感可惜。除了这些,现在闻氏家庙的有关摆设,已感受不到旧时的氛围了,但闻氏家庙的屋脊上仍然保留的青砖刻成的“光萌裕后”和“慎终追远”八块方字,依稀可见闻氏家庙历经的几百年风雨沧桑。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因制造时耗费了一万多个工时,故称“万工轿”。此轿需八个人抬,又称“八抬大轿”。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传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两人所约暗号泄露,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花轿根据雕饰人物的多寡及工艺水平而分为三等,此轿属头等轿,是现存最豪华的一顶花轿。它采用榫卯结构联结,没有一枚钉子,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没有轿门,迎亲时有专门的拆轿师傅跟随在迎亲的队伍里负责拆卸,使新娘子方便出入。花轿木质雕花,朱漆铺底饰以金箔贴花,远远望去金碧辉煌,犹如一座微型的宫殿。轿上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三种工艺手法进行装饰,雕有250个人物,花鸟虫兽无数,所以宁波人也称它为“百子轿”。除了天官赐福、麒麟送子、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吉祥主题外,还有《浣沙记》、《天水关》、《铁弓缘》、《水浒传》、《西厢记》、《荆钗记》、《拾玉镯》等戏曲场景,有的地方还辅以镜片玻璃画,每一幅画上也都是一个古典名剧片段。
掬一勺月湖清澈的水向西洒去,化作藏书楼楼前水池的数纹碧波;裁一绸天边七彩的虹向东舞开,蜕变成藏书楼楼顶屋脊的两处兽吻;构一道园林中蜿蜿蜒蜒、曲曲折折的廊向北展示,搬移作尊经阁内宽敞明亮的厅室;建一堵庭院里高高耸耸、结结实实的墙向南伫立,变迁为秦氏支祠中流光溢彩的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