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江苏太仓南园游记。

江苏太仓南园游记。

      2015年1月31日,周末的下午,我独自一人开车到太仓市区的南园游览。南园,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首辅王文肃(字锡爵)营建,占地三十余亩。主要建筑有“绣雪堂”、“潭影轩”、“香涛阁”诸胜,是王宰相处理政务和种梅养菊之处,太仓民间亦称“太师府”。距今四百多年历史。清初,文肃之孙大画家王时敏与叠山大师张南垣合作加以拓建,有二峰名“簪云”、“侍儿”,系自“弇山园”移至,乾隆时荒芜,嘉庆、道光年间重建,同治时又修,后渐破旧,近年来逐步进行了一些重建恢复工作。经过重建后的南园占地五十多亩,目前己恢复了“门楼”、“绣雪堂”、“香涛阁”、“大还阁”、“鹤梅仙馆”、“寒碧舫”、“潭影轩”和“长廊”等十八处景点。

 

      太仓南园的门楼是典型的明式风格,卷棚歇山顶,飞檐斗拱,面阔五间,门厅左右分上下二层。重建门楼是利用了北门街清乾隆年间的蒋厅的木料所建,给人雄壮气派的舒畅感,甚为古朴,这种门楼式的门厅,在江浙带绝无仅有。王锡爵故居俗称太师第门楼,有相当的文物价值。门楼上悬挂的匾额“南园”两字系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董其昌书法的字体是清秀中和,恬静疏旷。董其昌与王时敏乃同道好友,两人过往甚密,他对南园景色赞不绝口。大门口的两块抱鼓石仿南园旧物而制。大门两侧的漏窗(俗称花墙洞),选用了书卷、画幅、棋盘、古琴等物,寓意琴、棋、书、画之意,体现了园主的艺术旨趣。

 

      我穿过门楼,进入内院,迎面的照壁上,照壁上题有“素芬自远”四个绿色大字,语出《文心雕龙》,意为朴素的芬芳自然而然向远处飘散才是最美的,是明代大才子文徵明的手迹,这四个字正好也点明了南园朴素、清雅的园林风格。地面用卵石与缸甏碎片砌成,拼成梅花型图案,这种称之为“花街铺地”的地坪,属就地取材,化废为宝的一种,其地坪花纹往往反映出主人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乃江南园林的特色之一。院内的一棵榉树有 200 年树龄。门楼西侧漏窗内一棵黄杨亦有 200 年以上树龄,其树梢枝叉正好探出墙院,给人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感觉。

      从南园的大门进去之后,可以选择从左、中、右三条路进入园内游览,我选择了中间的一条路,走上一个小半岛,在半岛临池的地方有一个四角小方亭,名曰“沙摩亭”,亭柱刻有对联:“隔岸垂柳笑语,溪荷映水新妆”,憩于亭中可望对岸水榭长廊。

 

      再往前走,可以看到不远处小土山上的香涛阁,又名台光阁,是一幢两层楼的亭式建筑,为明代建筑风格,红柱朱梁,风铃叮咚,古色古香,掩映于绿树丛中。香涛阁位于南园土山的最高处,居高赏梅,别有情趣,还可以登楼,站在楼上可俯视全园景色。之所以取名为香涛阁,就是因梅花暗香,当梅花盛开之季,暗香如涛,甚为壮观。

 

      绣雪堂是南园的主体建筑,是当年王锡爵和他的孙子王时敏招待客人的地方,也是文人雅士聚集一起绘画吟诗的佳处。南厅“绣雪堂”三字匾额为文坛后七子领袖、太仓弇山园主王世贞手笔。两侧对联:“流影横斜苑中玉树银镶出,暗香浮动簾外花枝雪繍成。”重建的绣雪堂主要利用了武陵街上鸳鸯厅的拆迁木料,移建至南园的。鸳鸯厅建于明末清初,该厅原为王时敏的第二个儿子王揆宅中的花厅。王揆为“娄东十才子之一”,此厅后归抗倭名将俞大猷后裔所有。再后来成为俞姓的宅第厅堂,称为求世堂。今把俞氏鸳鸯厅,亦即王锡爵后人的建筑,移建到南园,也算是认祖归宗了,改为绣雪堂,既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办法,而且还有文物意义与纪念意义。

 

      “秀雪堂”北厅的“话雨”两字是由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提写的,明朝天启七年,王时敏邀请董其昌与陈继儒来南园雅集,在绣雪堂上饮酒弹琴,绘画吟诗。傍晚他们准备分手告别之时,天空下起了雨,一场雨把他们挽留了下来,他们当晚就住在这里,雨打着窗口,他们一晚上话雨未眠,第二天董其昌兴致在墙上提写了话雨两字,王时敏觉得这两字珍贵,刻成匾额悬挂于厅堂之上,也算文坛一桩佳话。匾额下屏风石绿色的《南园记》描述了400多年以来南园兴衰重建之事迹,两侧对联:“荷风拂槛华堂雅集话旧雨,琴韵傍梁艺苑期盟赏新声。”顺治三年,( 1647 )王时敏邀请吴梅村、白在湄等名流在此弹奏琵琶,叙述乱难,相对哽咽。

 

      绣雪堂在建筑上称鸳鸯厅,是江南厅堂建筑的一种特色风格,其房梁为对称结构,外观为一个大厅,实际为南北两厅相连合一,故俗称鸳鸯厅,不设主厅和副厅,通常厅内用屏风或地罩、纱隔将厅分为前后两部分,其梁架一面用扁作,另一面用圆作,有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这种建筑结构的好处是划分季节,南厅适合冬春两季,北厅适合夏秋两季。还有种说法为,南厅为男主人招待客人用的厅堂,朝阳。北厅是女主人招待客人的地方,背阳,同时也是男女主人听音乐的地方。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的燕誉堂、留园的林泉耆硕之馆、甪直叶圣陶办学旧厅都有这种建筑。站在鸳鸯厅内,抬头可见山墙顶端梁构处的抱梁云与山雾云,这种立体状的雕花极为精细,也极为美观,一看便知乃出自香山帮匠人的特殊工艺。

 

      秀雪堂西边草丛中矗立着一块巨石,是南园的名石簪云峰。簪云峰重 19 吨,净高 5.2 米、连底座高 7 米,宽 3.3 米,厚 2 米。石分为三折,每折有每折的特色,但又浑然一体。古人论石,标准是瘦、绉、漏、透,簪云峰虽然不及冠云峰、玉玲珑等百窍千灵,但也面多坎坳,遍布弹子窝,而且有漏空之洞六七个,至于石眼石窝则难以计数。且底部口子收得恰到好处,上雄下瘦,赏心悦目。既有亭亭玉立之柔美,又有猛将守关之凛然。如果用瘦、绉、漏、透的四字标准来衡量之,除了“瘦”字稍逊风骚外,绉则绉也,漏则漏也,透则透也,且它的粗犷雄浑又是一般太湖石所缺少的。所以簪云峰虽灵气不足,有藏拙补之,也算难得了,即便在江南园林众多的名石之中,也可称为上品。

 

      在南园,除了园林中星罗棋布的亭台楼阁之外,长廊也是南园的一大特色,因为长廊常常起到一种区隔,或者叫分割空间、连接景致的作用,也是雨中游园的好去处,是中国园林美学的特色之一。南园的长廊从南向北,起于寒碧舫,止于月波桥,又接通了大还阁,使这一群建筑连成一体,即便雨天,也可不湿脚走遍这群建筑。长廊全长 78 米,临水依荷,不规则延伸,因随形而建,显得比一直溜的长廊更显灵动多姿,有一种美的韵律感,仿佛古琴音色的轻重、高低、长短等各不一,和谐地组成美妙悦耳的旋律。

 

      南园的桥有很多的廊桥,也有造型优美的拱桥,也有蜿蜒曲折的折桥,各有特色,各有风格,是南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南园的桥主要有四座石桥,即宋代石桥、月波桥、知津桥和九曲桥,其中的知津桥是南园最引人注目的一座单孔拱形石桥,桥面离水面 3.4 米,远望之,如飞虹临水,亦美亦壮。此桥仿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款式建造的,端的是有气派。桥东头一棵百年树龄的朴树更映衬得知津桥入画入诗。我站远远的水边一边拍照,一边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在想,如果没有周围高大蓊郁的树木,单单是一座桥,也不会成为被过分注意的风景,毕竟类似的玉带桥在很多地方都有。这里的独特之处在于前后左右的水与树,和天空上时时变幻的云,它们一起构成了这桥的美妙背景。让人一边看一边感叹:再也没有比这些背景更完美的背景了。我甚至都不愿意走上这座桥,而只愿意做这个美不胜收的景色的旁观者,也不想成为画中人,而只愿常做隐在这诸多背景中的赏画者。

 

      井亭就在靠近知津桥西南两土坡间的平地上,其亭为明式石亭,高四米多,高敞古朴。石柱上的对联“手弄石上月,口吟沧浪辞。”乃扬州八怪之一金冬心的笔体。其青石井栏据说是元代武陵桥堍名传遐迩的沧江风月楼的旧物。这方青石古井既涤洗过文人雅士的笔砚,也梳洗过佳人歌女的长发,有过为历史所掩没的浪漫风流故事。 井亭东侧临水处有平台一座,可赏荷赏月。更是一座雅致的钓鱼台,在这儿垂钓,背靠井亭,面对栽花小憩,右有香涛阁,左有知津桥,古树扶疏,碧波如洗,何等优哉游哉。

 

      这屋檐高高展起、舒展高挑的就是南园有名的鹤梅仙馆。也有人说这是老南园最为精致的建筑,算是一个花厅。现在的这个建筑为重建,其木料取自原北门街陈家老宅的铁梨木,铁梨 是一种珍贵树种,历经数百年,依然完好无损。非常有意义的是,在仙馆东侧的花坛里,栽植有四株百年老梅。在冬末,这里的梅花香气逼人,是赏梅的好地方。

 

      南园里的寒碧舫俗称“旱船”,文人雅士称其为“不系舟”或“舟而不游轩”,此乃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北京的颐和园就有不系舟,嘉定的古猗园有“舟而不游轩”,还有像苏州拙政园的香洲、苏州怡园的画舫斋等都属这种船形建筑。旱船一般临水而建,一半水中,一半岸上,上半部三面临水,如不建在水边的则称为船厅。船身为石制,船舱为木制,旱船通常分前、中、后三段。临水部分无遮无棚,便于在此赏荷赏鱼赏月,或饮酒抚琴。尾舱为两层楼建筑,中舱即便雨雪天也可赏雨赏雪,听雨听雪。寒碧舫的式样与南京瞻园的不系舟相仿,临水石舫船面还有两根石制系缆桩。使其更逼真。在寒碧舫登楼,既可近赏梅花远赏石,秋末还能留得残荷听雨声,别有一番雅趣古趣。特别是寒碧舫北侧临水假山处有一棵造型古朴优雅的百年古黄杨,更添寒碧舫生气与趣意。寒碧舫的匾额系明末清初本邑著名大诗人吴梅村的手迹。

 

      南园的大还阁是一座两层楼建筑,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也是中国第一座古琴馆,大还阁是为了纪念明代时太仓古琴家徐上瀛而建的。天井四周的围墙上有十扇花窗,是苏州古建筑的能工巧匠的杰作,每扇花窗图案各不相同,给人古色古香与美不胜收的感觉。楼上正厅陈列有从海外重金购回的徐上瀛《大还阁琴谱》,是康熙本原谱。与上海著名古琴家龚一老师捐赠的名贵古琴,以及发现于太仓市李王庙旧址的八音磬石等。大还阁是目前我国第一家古琴琴谱、音响资料陈列馆,引起了海内外古琴专家与古琴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大还阁门前还有两座放生池,池的左边称为绿映,右边称为月玩。

 

      徐上瀛,别署青山,太仓市城厢镇人,早年学武,练得一身好武艺。曾经两次参加武举考试,因得不到主考官赏识而作罢。因明代万历年间太仓操琴之风蔚然,遂弃武学琴。由于得到名师的指导,其琴艺有了长足进步。后来,他与陈星源、严徵、赵应良、陈禹道、弋庄乐等结成了琴川琴社,人称“虞山琴派”,琴社中的主要骨干都是太仓人。徐上瀛在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在水池边,有一座类似于吊脚楼式样的水泥建筑,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名曰“潭影轩”,据说潭影轩这三字是由吴中大才子祝枝山所题写,因有诗云“夜来升月倒影水中”,故取名为潭影轩。又因为轩后有两棵高大挺拔的青桐树比肩而立,因此又称为“双梧轩”。夏天时候,这里绿荫遍地,加之临水,是个清凉消暑的好地方。倘若约上三五好友,对弈品茗,聆听江南丝竹,想必一定是一种天上人间的意境吧。与潭影轩相连成一体是月波桥,一座可以遮风挡雨的花岗岩三孔廊桥。

 

      “昔年踏雪过南园,古树斜阳草木繁。唯有老梅名瘦鹤,一枝花影依颓垣。”这是清代诗人钱泳在游玩了太仓南园之后写下的《咏南园》诗句。我来南园的时候也是冬日,看来还是挺应景的,只是可惜没有看到一片雪花。太仓南园作为一处城市园林,绿叶红花,泉石清流,确实是一座理想的修心养性之地。遥想当年的园主,耗费巨资开湖造宅,移土堆山,栽花种树,费尽心机地营建一个有山水意境的生活空间,对园林中每一个角落,树木的栽植,景色的利用,都认真地推敲,借景、对景,小中见大,你中有我,构成了一个个独特的画面。也许,古人所追求的理想居住环境恰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课题,永恒的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他们早已超越了自我和物欲,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永恒和谐。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