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江苏苏州吴江黎里古镇游记。

江苏苏州吴江黎里古镇游记。

      2015年5月1日,下午,我上午游览了震泽古镇,下午就驱车来到了黎里古镇。黎里,自古有梨花村之称,又名“梨花里”。因为这里曾经梨花如雪,美不胜收。洁白圣洁的梨花,开在江南的春天里,给黎里披上了一件春天的花衣,就添了几分世外桃源的闲情。每逢春天,这里都会举行黎里古镇梨花节。众多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将齐聚于此,琴筝演奏、古琴、太极、汉舞、昆曲、相声、戏曲等精彩节目,通过多种方式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将江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古今之美呈现出来。

 

      江南古镇多桥,黎里也不例外,横跨市河的那些古桥记录着黎里的成长,在黎里一共有12座古桥,几乎每座桥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一条三里多长的清澈小河将街道分成南北两岸,沿着青石板路悠哉悠哉的漫步,细细的品味古镇风情。桥身的青石板历经千年,风姿不减。桥下,是清澈的流水;桥上,居民们聊着家常。黎里古桥,千百年来,维系着河岸乡情,也贯穿着黎里的前世今生。古桥在中国历代文人诗文中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传颂了近千年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到百年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古桥似乎总是蕴藏着一份欲说还休的情意。岁月变迁,时至今日,古桥依旧耸立在黎川之上,无悲无喜,默默地守护着黎里。

 

      周宫傅祠在南新街庙桥弄内,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为祭祀工部尚书周元理而建的专祠。周元理一生为国家鞠躬尽瘁,廉洁奉公。在其病逝后,乾隆皇帝非常痛心,亲自为其写“谕祭文”。周宫傅祠坐南朝北的大殿规整宏大,斗拱、枋条、柱头、悬花篮都有木雕,而且雕工精细。粗大的木柱下有覆莲式青石础,十分古朴。其正门前,有一棵古雅的罗汉松,230多岁了,依然树形婆娑,枝叶纷披,被认为是祥瑞之兆,里人争相传为奇谈。周宫傅祠前后共六进。前三进是祭祀周元理的专祠;第四进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五六两进在晚清及民国年间,是民众祭孔仪式的地方。周宫傅祠作为三祭合一的空间,这在江南比较罕见。 

 

      参观周宫傅祠,可以看到大殿的面貌依然,整个大殿建筑放有回避、肃静等行牌。大殿北面原有三进,现只剩下最后一进,被修缮后恢复了周家全盛时代祭孔和家学私塾的历史风貌。私塾里挂有周家始祖宋理学大师周敦颐像。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周元理家族更是把他作为始祖,并推崇之以光耀周氏后人。在周宫傅祠南大门六角缵顶亭子中间,有一块御碑,这就是当年乾隆为周元理钦赐的诏刻祭文。这座御碑可谓经历了一番波折,在文革期间曾遭到破坏,石龟的龟头被砸,碑身摔断,而碑额不知去向。最后,在修复古迹时,终于在一进和二进东南角的水泥底下把碑额挖了出来。如今上谕碑,是由断掉的两截修补而成,反面的诏书已被磨光了文字,祭文文字基本上看不清了。

 

      沿着黎里老街,走十几分钟到中心街三十号,就能看到一处深宅大院,门厅正上方挂着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柳亚子纪念馆原是一座清代乾隆年间的江南名宅,又是一处近现代的重要史迹,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落成于1780年之前,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备弄深达92.9米,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101个自然间。现存的三座砖刻门楼,高大气派、栩栩如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1922年,柳亚子向周氏后裔典租了此处,作为会见四方爱国人士、议论国家大事、编辑《南社丛刻》、撰写爱国诗词文章的地方。

 

      走进古宅,木柱、斗拱、飞檐、木雕……处处可见。院落中,种着常青的花木,给深深的宅邸,添了几抹生气。花窗廊柱上有的刻着花草虫鱼,线条流畅,雕工精湛,形象逼真,是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精品。庭院内绿植葱茏,漏窗剪影,婆娑生动,尽显江南名宅之古色古香。馆内珍藏了柳亚子与南社相关的文物资料。从一本本、一册册发黄的典籍中,我们得以窥见当年南社人掀起的文学思潮及背后的忠贞气节。柳亚子(1887一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柳亚子出身于书香门第,少从母亲学唐诗,并受父亲影响,赞成变法维新,致力于:《新民丛报》的宣传。

 

      黎里“端本园”坐落在柳亚子故居东侧,为吴江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处重要实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端本园”门外是一片竹林,翠绿诱人,片片竹叶在清风中摇曳,发出好听的窸窣声。端本园里的亭台楼阁,双桂楼、六角亭、平波轩、迎宾厅,皆有飞檐翘角,一个“飞”字,尽显“檐”之灵动。四角翘伸,若飞鸟展翅,向上的动感,使得沉闷的建筑,拥有了轻盈活泼的韵味。粉墙黛瓦、飞檐高悬、斗拱层叠、精美回廊,都镌刻着时光的记忆,在诉说历史沧桑。走进端本园,园中的亭台水榭,花卉树木,都带着江南特有的清幽,一亭一楼,一草一木,都凝固着时光,镌刻着深情。

 

      走进端本园,亭台水榭,花木扶疏,一幅清幽诗意的江南园林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座坐落在黎里大观弄底的园子,是吴江名园之一。约900平方米的面积中有曲桥荷池、假山厅堂,双桂楼、平波轩、伴月廊点缀其间,尽显姑苏园林小中见大之妙。据记载,该园为清朝乾隆时期官员陈鹤鸣所建,还被百姓尊称为“郡马府”。《黎里续志》对端本园的美景作了非常形象的描写“黎花明白柳朦胧,绿水朱栏宛转通”。

 

      黎里古镇展示中心黎川苑前,紧贴着市河,一座石牌坊高高耸立,牌坊上书三个大字“迎恩坊”,牌坊对着黎里展示中心的一面有对联“举业无求史记,迎恩特立高坊”,贴近驳岸的那一面有对联“流光流水无数,斯人斯文第一”。是纪念南宋理宗(1244年)特奏名状元魏汝贤而立的。特奏名状元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立名册上报皇帝,由皇帝决定赐予进士出身,叫“特奏名”,魏汝贤就是黎里的特奏名状元。“状元旌第在作字圩庙桥、杨家桥之间有司旌其门,令其地称迎恩坊。”该牌坊原来位于庙桥边,由于清时已损,后重建于此,展示黎里文化。

 

      魏汝贤,平江府吴江县黎里镇(今江苏苏州吴江黎里)人,为南宋淳祐四年(1244)特奏名状元。官知温州兼节制镇海水军。由此可知,魏汝贤得中特奏名状元后,在温州任职,还兼领军事。魏汝贤幼时父亲早亡,家道中落,母子两人靠几亩薄田生活。但他天资聪明,从小发愤读书,经童试进入松陵学宫就读,每次考试都名列笫一,二十一岁中举。后得中进士,并成为特奏名状元。  

 

      黎里的明清古宅,大多都建有砖雕门楼,它是古宅的灵魂所在,不仅是建筑的艺术表现,也是主人的格调彰显。汝氏砖雕门楼位于梨花街汝家弄2号,门楼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汝家内宅墙门。砖雕门楼上,用细砖雕刻,工艺比较精细,上部:左右两侧雕刻有“八仙”,中部雕刻有“三英战吕布”;下部:狮子滚绣球及龙;中部:左右两边是和合二仙,有“贻谋燕翼”四字。它那独到的造型、细润的青砖、高超的雕艺、精致的图案、隽永的字牌,无不令人着迷、令人倾倒、令人赞叹不已、令人回味无穷。虽历经兴废,“门第”不再,但砖雕门楼上雕刻的精美犹在,如一位白发的老人细述着汝家的家风,静守着黎里的闲情。

 

      在黎里中心街,却有一家锡器博物馆,仍在传承打锡技艺,珍藏着众多锡器宝贝。博物馆坐落在明代古建毛宅内,毛宅共七进,现存六进。前五进,都布置了展品,共划分为序厅、场景复原、食具锡制品展示、茶具锡制品展示、酒具锡制品展示、闺房锡制品展示、文房锡制品展示、照明锡制品展示、祭供锡制品展示、锡雕锡制品展示等板块,展品达100余套,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锡器博物馆。馆内利用展橱和半敞开式展台陈列,再结合图片、文字等向游客介绍采锡、炼锡、打锡等黎里锡艺的文化特色。展品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锡制工艺品泛着温润平和的光泽,步入其中,宛如进入了一个艺术殿堂。馆内的锡器并非都是单一的银白色,很多都是锡和玛瑙、翡翠、琉璃、瓷、玉等搭配起来的、贴近日常生活的锡器,看上去色彩丰富,更具观赏性、趣味性,也可以帮助访客了解古人的智慧。

 

      锡是一种古老的金属,以锡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锡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而在我国,炼锡历史也相当悠久,最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就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此项技术。据《周礼•地官》载:“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早在先秦时期,就设立了管理锡业的专门机构。秦汉以后,青铜逐渐衰落被铁器取代,但锡的生命力却依旧不减,被广泛使用。到了宋代,锡器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锡成了重要的民间手艺。街头巷尾,常见打锡之人,回荡着拖着长音的吆喝声和叮叮咚的敲击声。明清时代,工匠们把锡器推向了纯艺术的高度,从此,各式各样、制形优雅的锡器便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一举跻身珍品雅玩的行列。锡具有优美的金属色泽、良好的延展性和加工性,用其制作饰品和艺术品更能细致逼真地体现出设计的细节创意,使得作品栩栩如生,优雅精致。不过,锡最广泛地还是被制成生活器皿,尤其是用作茶器和酒器。锡器以“色如银,亮如镜,声如馨”而独具特色,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锡制的茶具、酒具、礼器、婚嫁用品、文房四宝……锡器曾无所不在地参与百姓生活的辛酸与喜悦。

 

      六悦博物馆是一家藏品数量惊人的传统民间艺术展览馆,坐落于苏州市吴江区黎里文化创意园内,展示了多达数万件的中国古董家具和工艺珍品。“六悦”的名字源于人有六感: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以及第六感直觉。六悦代表了眼耳鼻舌身心皆悦,这一名字也是希望到访的观众都能真实地触摸和感受传统文化艺术,身心感到愉悦。为了将这些即将被遗忘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物品可以继续被人们爱护、欣赏,六悦博物馆共设 30多个不同种类的展廊40,000件艺术品,现在在18,000平的展馆里重现昔日的光彩。从富丽堂皇的描金屏风,到精雕细琢的四人花轿;从门神画像,到木制提篮;从木雕、匾额、礼盒,到竹编器具;从古董家具,到花床木筷;从洗脸的架子到木匠的工具……多到让人目不暇接。  

 

      刚进门就是装满了古典木窗的一整面墙,多种样式,多重色彩,横的,竖的,让人数不胜数。似乎能透过每一扇窗棂,看到一幅幅缤纷的图画。曾经装饰过老宅和寺庙的五彩木雕,鲜艳的颜色早被岁月洗擦得斑驳,但精致考究的雕工刻画出来的人物,依然栩栩如生地叙说着古代戏曲神话中忠臣名将、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再往前是万佛石窟,位于六悦博物馆的一楼大堂。每个佛龛里都安放了一座古石雕神像,这是对龙门石窟的致敬以及全新演绎。这里的古董神龛和古寺庙艺术装饰品,皆来自明清两代的庙宇、宗祠、大宅和民房。那各式各样的礼盒,以数量众多的提篮和妆奁成为博物馆里的一道动人风景。似乎每一个提手、妆盒上都还留着彼时某个母亲或妻子或女儿的手掌温度,在她们的摩挲使用中,留下了温柔的回忆。六悦博物馆中收藏的古门,那厚重的门板上有些是铜钉,有些是精工打造的兽首,有些是精致的雕刻图案,应有尽有,可以一窥中国的大门文化。高高悬挂的牌匾,是融合了书法、雕刻与绘画于一体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在高高的门楼上见证着不同家庭和商号的兴衰起伏。古代的床榻,闺中的家具摆设,一件接着一件。仿佛历史被重新激活,与游览其中的现代人群碰撞出生动鲜艳的色彩。博物馆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门神画像,或威严或幽默;有收藏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成色中药的抽屉箱;有多种多样的椅子;有千奇百怪、各有神韵的古代玩偶。

 

  “烟雨长廊”是不少江南古镇的一大特色,前人曾作诗这样称赞道:“三里长街店铺多,廊棚户户对清波。歇凉避雨行方便,如画风光佐小酌。”在黎里,廊棚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长廊三里覆,无须垫角巾。”诗人袁枚也曾描写黎里廊棚之长,而且年代久远,最早的简易廊棚在南宋中期就出现了。廊棚,即带屋顶的街,沿河而建,造型古朴,黑瓦盖顶,连为一体,既可遮阳避雨,又可供人驻足观景。黎里的廊棚以砖木结构为主,有的临河一侧还设有靠背长凳,供往来的行人歇息。走在悠长的的廊棚下,常隐隐生出思古怀旧之情。曾经,袁枚是否也在廊下驻足赏景?柳亚子也走过这条路吗?诸多思绪油然而生,让人不免感慨岁月变迁、时光易老。漫步廊下,可领略黎里的老街风情,可观望百姓的平常生活。架于市河之上的古桥、粉墙黛瓦的人家、停靠岸边的船只,不知不觉中,就已融进了这个古朴幽静的江南水乡。

 

      沿着蜿蜒的石径小路、亭子桥、石板弄堂,走过秋禊桥,就能看见古朴宁静的昭灵观了。黎里又名禊湖,原来有一座禊湖道院,现更名为昭灵观。昭灵观在禊湖上倒影重重,水波浩淼,展现着自己光彩夺目境界,也许,这便是道家从静思中体悟,在变化里感受的现实写照。这个临水建筑,立在禊湖之上,散发着老庄思想的高深,历史悠久,充满着神秘色彩。在昭灵观,品茶论道,感四季变化,修身心淡泊。点一支檀香,岁月就这样静静流淌。在昭灵观,看经、学医,或在琴台上演绎一曲音乐,和湖水交相辉映。黎里昭灵观,据《黎里志》卷之三记载,昭灵观原名昭灵侯庙,俗名城隍庙,始建于唐代,明嘉靖年间重建。这昭灵侯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明的封号。据黎里传说,李明出任苏州剌史的最后一年,苏州一带闹蝗灾,黑压压的蝗虫铺天盖地,庄稼遭了蝗灾,颗粒无收。李明打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因没有及时上奏,被人奏了一本,私开官仓,按大唐律令当斩。李明得知消息,他想:要皇上处置,实在太为难了。不杀吧,有违法令;杀吧,父皇于心不忍,于是毅然投水自尽。老百姓闻讯,号哭之声响彻寰宇,纷纷捐资出力,建造祠庙,供奉李明塑像。黎里的昭灵观始建于唐代,是百姓纪念昭灵侯李明的祠庙。明嘉靖年间重修,历朝历代都有修筑与增建,清朝同治年间规模最大,除了现在的主要建筑外,还有戏台、环碧堂和望春亭等设施,道院内收藏着众多的玉器和书画。几经蜕变,旧貌添新颜幽幽黎里,情怀满溢,不仅有江南水乡风貌可赏,也有这人生哲学进修地可思,到处都有耐人品读和回味的故事。

 

      黎里,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一条巷弄、一口古井、一檐一瓦、一廊一柱,都在静静地讲述着千百年间这里所发生的如烟往事。这里有宋代的桥和井,有元代的棂星门,有明代建筑鸿寿堂和进士第,清代的古建筑更多,有祠堂周宫傅祠,有名园端本园,有藏书楼,有著名的厅堂李厅,也有纪念名人的东圣堂。还有中西合璧的建筑,如洋泾浜天主堂、施家洋房。和很多江南古镇一样,这里有着小桥流水的水乡风貌。然而所不同的是,“江南水乡明珠”黎里美得朴素淡雅。江南的古镇不在少数,却没有一个像黎里镇那般与世无争,仍旧保留着水乡古镇原汁原味的风景。习惯了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当我们与慢生活的古镇不期而遇,必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流连忘返。走在青石板上,古镇生活气息浓郁,依旧生活着当地的居民,街上明清建筑仍有保留,没有被商业化破坏,虽少了浓妆艳抹的华美艳丽,却独独多了一份朴实无华的安然娴静。长长的巷道,在述说着悠长的历史,,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苏式生活,就是这般自然婉约。走在黎里古镇的古街,内心瞬间平静,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零距离的去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一种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沿着铺满青石的街巷走过,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透过窗棂看到远处错落的屋檐,感受前所未有的这般极致静谧和古镇园林的那份古朴、清幽的意境,寻觅着都市里所没有的那种悠闲自得的幽静和别致的风韵。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