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7日,星期天,我第二次来到了甪直古镇。甪直古称甫里。到清代才改称甪直。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甪端是一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独角神兽,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甪端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知远方之事,专蹲风水宝地,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又传甪端巡察神州大地途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甪直古镇与苏州古城同龄,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为江南所罕见,其萌动于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梁天监年间甪直时称“甫里”,宋、元时初具雏形,明代成为“郡东乡镇之首”,商贾云集,居民近万户,清代改称甪直,时有“昆山一个城,不及甪直半个镇”之说。镇内水系纵横,素有“五湖之汀”(澄湖、万千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六泽之冲”(吴凇江、清水江、南塘江、界浦江、东塘江、大直江)之称,古镇临水而筑,悠悠的水,曲曲的河,弯弯的桥,窄窄的街,深深的巷,长长的廊,斑斑的粉墙,沉沉的黛瓦,参差万户人家,纷陈百号商贾。它的悠久的历史,秀丽的江南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名胜古迹让世人惊叹,无怪乎,费孝通先生称甪直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古镇内主要街道10条,有古街古巷69条,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宅建筑众多,其中,萧宅、赵宅、沈宅等商贾豪门宅第,建筑考究,雕刻精细。
“长桥短桥杨柳,人看旗出酒市,前浦后浦荷花,鸥送船归钓家”, 甪直聚水为镇,流水与桥梁交相辉映,总长5.6公里的河道上,鼎盛时有宋、元、明、清各式古桥数量惊人,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现存41座,这些桥大小、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钥匙桥、半步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就有5处,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桥都”。很多人在游玩了甪直古镇之后,都发出感叹,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梁的博物馆。因此,难怪甪直被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 “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甪直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眠。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让人回味无穷。
甪直古镇的游人没有其他热门水乡古镇多,特别适合周末来随意走走,我再一次来到甪直,看着河边白墙黑瓦的建筑,去寻找中学语文课本里《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发生地。“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这是我们曾在中学语文教科书里学到的叶圣陶先生所著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所描绘的桥段,可以来这里重温那段场景,重读那些文字。位于甪直南市河东岸的“万盛米行”,再现了民国年间江南的米市风貌,三开间门面的屋檐下悬挂着“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铺内设有收售粮食的柜台,上挂“万商云集”牌子。其实,万盛米行的原型是甪直镇南市的万成恒米行,位于甪直镇南市河的西岸。它地处甪直古镇南大门,从南塘港北行进南大桥,或从镇域西侧的田肚江东行过衙门浜桥就来到万成恒米行的河埠头。万成恒米行是甪直镇一家老字号店铺,始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米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米食的廒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甪直镇及周围10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米行的格局为“前店后场”,前面是做买卖的店铺,后面是大米加工的工场和储存粮食的廒仓。米行的河埠头当地方言叫“河滩头”,为装卸谷米的码头。一旦新谷登场,这里舟船汇集,就会出现小说中所描绘的热闹场面。
现在看到的“万盛米行”,是甪直政府为开发古镇旅游业于九十年代改建的,地点在与“万盛米行”原址相隔一百多米的南市河东岸。店铺后是宽敞的石板大院,穿过院子来到“耒耜堂”,堂内陈列着江南旧式稻作农具和加工谷米的器具,成为一处独具水乡风情的“农具博物馆”。其中的斛、斗给我印象很深,验证了我在《多收了三五斗》故事中所读到的物件。万盛米行店外一条河流直通米行,在绿树石桥中穿梭而来。河水清澈,河道不宽,两旁石板,整齐干净,好一幅江南水韵图。
看过“万盛米行”,肯定要参观叶圣陶纪念馆,进入展厅,叶老的头像赫然印入眼帘,神情肃穆。雕塑底座上有“一代尊师”字样。旁边的墙上有叶老两句诗,其中一首还能记得:“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读之有大彻大悟之感。纪念馆是叶圣陶当年任教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旧址,展厅部分主要以珍贵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甪直期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文学创作等。叶圣陶本是苏州人,死后却葬在在甪直。用叶圣陶的话说,甪直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真正教育生涯的起点。他曾在甪直第五高等小学执教几年,在这里他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写下了100多部作品。他也是从这里开始走出去的,并取得非凡的成就。晚年,他也曾来此探望甪直小学的师生。临终前,他留下遗言,将骨灰葬于甪直大银杏树下。
叶圣陶纪念馆是一栋南北四开间共两层的女子楼,叶先生的夫人也曾在此任女子部教师,叶老也曾给夫人代课,《稻草人》中的一些故事,就是在这里与最早的读者见面的。鸳鸯厅分南北两厅,其中南厅的梁、柱均为方木,北厅则为圆木,故得名。北厅曾为叶圣陶等五位老师的宿舍,南厅则为他们的办公室,声援“五四”罢课宣言也在此起草。在这方他所钟爱的热土上,他创作的多篇以此为原型的文学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稻草人》,《倪焕之》中提到的“高高的银杏树”以及描述学校、桥、楼和他任教的甪直“五高”环境极其相似。展室共有两个,陈列着的是叶老一生事迹的图像及物件,其中有一幅是叶圣陶手书的“老有所为”复印件,让人感慨颇深。这幅字是叶圣陶1988年1月写的,字的笔画已非其他处所见笔墨的刚劲可比,有的笔画甚至有些漂浮。其实,叶圣陶此时已94岁,写完这幅字后仅一个月,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在此时,他竟还有志气、有雄心念叨“老有所为”,这里的人格力量实在让人钦佩。还有一句话是叶圣陶说的:“我的一生是都是人民给的,我应当把全部身心都交还给人民。”这句话文字很朴实,但正是这朴实的话语敲击着人们世俗的心灵。
叶圣陶先生的墓园就在保圣寺的银杏树附近,这里绿树葱郁,特别是那几棵千年银杏,树干合抱,直入云霄,枝叶繁茂,翳然成阴,让人联想到躺在这里的叶老人格之伟大,成果之丰硕。墓前有一亭,上有叶圣陶手书“未厌”二字,字体拙朴中透出娟秀。旁边还有叶圣陶当年带领学生一起农作的“生生农场”(“生生”取先生和学生的意思),里面种植了一些瓜豆蔬菜,师生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体验劳动过程带来的欢乐,既培养了劳动观念,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农场中间矗立着一个小小稻草人,不仅让人联想到叶圣陶创作的开创了我国童话创作之路的童话集《稻草人》。西侧的叶圣陶墓园里,松柏长青,庄严肃穆,一代师表叶圣陶便长眠于此。
到了甪直古镇,保圣寺是一定要去参观的地方。保圣寺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刹,寺内古物馆里的塑壁罗汉相传是唐代塑圣杨惠之的作品。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兴寺庙。保圣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保圣寺历经兴废,最盛时,殿宇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几达半个镇。及至明代成化年间,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号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内现存建筑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现在的保圣寺山门是按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起来的。
保圣寺罗汉塑壁在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总体设计或者说艺术构思上的巨大成功。在总体构思上挣脱了寺院造像单尊依次排列旧模形的束缚,将当时寺院最盛行的画壁巧妙地移植到雕塑之中,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以山水为背景,置罗汉于其间的一件独立完整的艺术作品,远观塑壁,那突几的山岩,卷舒的云气,翻滚的浪花,与神态备异的罗汉,动静交融,遥相呼应,把千姿万态的海上仙岛和棚棚如生的洞中罗汉,浑然一体,形成了一幅古雅而壮观的立体山水画。远望如峰峦参差,近看则塑工精细,丰富多彩。塑壁造型巨细和谐,恰到好处地运用夸张写实的对比手法,进行烘托、谊染。就塑壁整体而言,运用夸张变异的手法把山石塑得上大下小,倒悬空中,有欲坠而不落之感,远远望去,山石似彩云,彩云似火焰,变幻无穷,尤入仙境一般。这些岩石把罗汉的形象衬托得丰富饱满,韧棚如生。细看整个画面,处处以虚带实,以实衬虚,笔笔意气相接,融会贯通。保圣寺罗汉塑像的高妙之处,就是在于捕捉了这些人类精神风貌的一瞬间,如降龙的眼神、讲经的动态、尴尬的五官、袒腹的形体等,把它加以典型化的夸张和细腻的写实,集中溶化于塑壁之中,从而塑出一尊尊形神兼备、棚棚如生的罗汉像。这些塑像尽管历经千年、屡经沧桑,虽没有原作的宏大,但现存的半壁中其完整的气势和内在的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杰出的精品。
保圣寺内的“斗鸭池”、“小虹桥”和“清风亭”,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农学家陆龟蒙先生留下的遗迹,他曾做过湖洲、苏州刺史的幕僚,但一身清贫艰朴,常与农民一起耕种田地,并首先发明了农民翻土耕地的牛犁。在甪直不得不提到陆龟蒙,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甪直旧称“甫里”,就是因为这位甫里先生隐居于此而得名。陆龟蒙出生官僚世家,从小便精通《诗》、《书》、《仪礼》、《春秋》等儒家经典,也算是神童了,可是他却不是一位应试神童,科举考了数次,就是不中,只好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不过,经过努力,终于在文学和农学方面均有所建树。甫里先生养宠物的嗜好也是与众不同,平素喜养鸭,用整块武康岩雕琢而成的逗鸭槽里养鸭、逗鸭取乐,斗鸭池上的东西垂虹桥与清风亭一道构成了特殊的“庙挑桥”格局。
在周庄有沈厅,因为出了个富甲一方的沈万三。在甪直有沈宅,同样也是因为出了一户沈姓的大富豪。西汇上塘街上,有尊青砖照壁,上镌“漪韵”两字,对面的宅院就是著名的沈宅,是甪直古镇保存完好的豪华宅第,同盟会会员、甪直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地处甫里八景之一的“西汇晓市”之间,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店、后宅,左坊、右铺的特色。沈宅建于1873年,距今有140多年历史,原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现向游客开放的只属西部的720平方米。沈氏拥有众多的产业和财富,清末民初以来,俗语“沈半镇”就广为流传。沈宅的建筑典雅,画栋雕梁,布局精巧,是典型的苏式古建筑,仪仗厅(摆放官帽、花轿等)、乐善堂、绣花楼、仪仗厅、天井、楼厅、书房,一应俱全,《红楼梦》、《围墙》等电视剧都曾在此取景。
沈宅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便是这“乐善堂”,这三开间正厅,大气宽敞,雕饰遍布,又因前后做重轩,有冬暖夏凉之效。这原是沈家便厅,招待一般客人的茶厅,现作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的展厅。堂中有两幅抱柱联,其一:经济有成,事业俱自苦志起,读书最乐,俊彦都由名教来;其二:和气祥光,请声美行,尊德乐义,合泽戴仁。前一幅是教育子孙的话,后一幅则是跟堂名有关,是希望由“乐善”而达到的至高境界。东面一楼一底原为书房,现楼底为灶间,保留了当时大户人家的炊膳陈设。宅内还有两口古井,一在乐善堂前的天井里,上有武康石井圈,据传为宋井,一在楼厅前的阶石东角,传为明井。一百多年的宅院内怎么会有宋明古井呢?因为富家买下别人房产改建新宅时,为保留风水和图“财源滚滚”的好口采,对老井一般都保留在原处。后天井之北是七间带厢房的楼厅,东西两边都有楼梯,顺着扶梯至二楼,这里曾是沈柏寒女儿的绣花楼。书房、卧室、会客厅、绣房一字排开。旧时,大家闺秀多半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沈大小姐也不例外。但因接受过高等教育,她又比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小姐更为见多识广。广交天下友,时有好友登门拜访,便可一同交流书画技艺、对弈切磋或抚琴一曲,好不自在。
沈柏寒,甪直人,光绪年间重建甫里书院的沈宽夫就是他的祖父,因沈柏寒是沈家长子,其祖父特别疼爱他,从小就得到名师的指点,打下了旧学根底,21岁时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攻读,在日本,他学到了新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并且开拓了视野,23岁辍学回家,回到家乡,他痛感古镇风气的闭塞,认为必须启迪民智,于是确立了教育救国的思想,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从事教育事业。
王韬纪念馆在甪直中市下塘街,为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坐东朝西,共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和韬园三部分。门楼上书有钱君匋先生题写的馆名,宅中为面阔三间的鸳鸯厅,上悬匾额“蘅花馆”,大厅正中竖有高大的木雕屏风,屏风前置有王韬半身铜像,厅柱上分别镌刻着王韬自撰的对联:“短衣匹马随李广,纸阁芦帘对孟光。”蘅花馆被安置有简单的书桌、书柜,墙上悬挂有多幅字画,其中有当年康有为题赠给王韬的对联:“结想在霄汉,即事高华嵩。”老宅虽不大,却很有看头。后面是雅致的韬园,一座精致的长廊,廊头有座小轩,轩名“涤砚”,柱联是:“窗开千里月,砚洗一溪云”。这倒与王韬放眼观世界,改革旧制度的意境吻合。廊架旁边有小巧的假山,翠绿的池莲,杂色灌木掩映中环境十分幽静。
每当谈及改良,人们必然会联想到“康梁”。而早于“康梁”力主变法自强的王韬,则鲜为人知。其实,王韬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他曾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求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主张改革封建的科举考试制度、学校制度,为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只不过当局“用其言而仍弃其人”而已。王韬(公元1828年—1897年),近代著名思想家,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甪直人,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促弢,又号天南遯叟,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游历了英、法等国,悉心研究富国强兵之道,见识大长,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后在香港创办报纸,自任主笔,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江南文化园位于甪直古镇东南,是一处新建的人文景观,毗邻古镇老街,但相比较古镇显得宽敞大气许多,占地面积150多亩,古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园林景观 52500平方米,是一个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古典式园林。甪直江南文化园突出以“古镇活化石、文化新体验”为主题,将甪直多源、多样、多层次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凝练汇集起来,创建了展示古镇差异化旅游的新模式,拓展了展示古镇文化遗产的新区域,成为了一个汇集甪直古镇旅游精华的平台。江南水乡文化园现在已经建好的有“甪直历史文物馆”、“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盛唐甫里街”、“甫里书院”、“休闲水街”、“演艺工场”、“中心园林区”、“古戏台”等景观,每逢节假日,古戏台将上演极具水乡风情的各式演出,与其说这是一处景点,倒不如说是一个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大公园。
我在江南文化园里游览时,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位于江南文化园东南区的甪直历史文物馆。馆内陈列了甪直澄湖遗址二次发掘出土的文物,以考古发掘所揭示的文物遗存与出土的珍贵文物为依据,用生动形象的手段来展示了甪直先民五千年以来的生产、生活情景。走进展览馆,如同穿越了五千多年时空隧道,可以更加感受到今天的甪直这个江南“鱼米之乡”悠久的历史。滔滔江湖之水,千百年来滋润着甪直的万顷沃土,浇灌着甪直远古文明之花。展品中不乏古井、灰坑、陶器、动植物遗骸的文字介绍或实物,展示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水井、碳化稻米,崧泽文化时期的彩绘陶瓶、黑皮陶壶、良渚文化时期的鸟型提梁壶、西周时期的刻花陶罐、鳖型壶、东周时期的铜销等上百件珍贵文物,充分展现了甪直澄湖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
甪直,是一个难识的地名,更是一个难忘的地方。甪直古镇给我的感觉是不喧哗,不张扬,这一点通过古时的“甫里八景”,如鸭沼清风、分署清泉、吴淞雪浪、海芷钟声、浮图夕照、渔莲灯阜、西汇晓市,等等,都是展现出一幅幅恬静宜然的画面。当我走进古镇,就会感悟到一种舒适感,在甪直,可以让我的节奏慢了下来,再慢下来,直至随意找一块石头,或者一截树墩,坐下来,把自己也变成一块石头、或者一截树墩,静静地杵在路边,河边,桥边,古宅边,感受着时间的流淌,看着河中的船只穿梭而过,路上的人来人往,我什么都不做,不说,不思,不想。这也正是甪直古镇最吸引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