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浙江宁波宁海许家山石头村游记。

浙江宁波宁海许家山石头村游记。

2017年11月17日,上午,我们离开前童古镇,驱车前往许家山石头村。许家山石头村始建于南宋,距前童古镇40公里,位于宁海东部,属茶院乡许民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海拔约200米,是宁波市区内现有建筑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也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我们的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往上开,一直开到山顶,这里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原生态古村落。

 

车子停在许家山石头村村前,我们先到许家山石头博物馆参观了一下。中国自远古女娲练五彩石天开始,就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墨客赞誉奇石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奇石是永恒的,幽雅不俗的。当走进宁海许家山石头博物馆,就会发现它是对奇石大千世界最好的注释。一石一景,一石一物,一石一天地,一石一世界。古人称赞:“花不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不得不敬佩大自然的神奇,不得不承认赏石的雅致。

 

石头博物馆入口是一扇简易的木质大门,门前两旁被几块最原始的大石块装饰着。馆内主要分两个区域,入口进去左手边展厅里展览着各种光怪陆离的石头,从像极了西游记中珍宝的石头,到各种各样的美食类石头。馆内比较特别的就是长桌上排着满满当当的“满汉全席”了。这一桌荤素皆备、色香俱全、看着就叫人垂涎三尺,若不是走进了看,绝对不信这些美食居然都是石头的,被这些纹饰色彩之特异,造型之奇美,维妙维肖的奇石所折服。观赏完了“满汉全席”,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展厅,这个展厅展示着许多悬挂起来的花纹各异的旧石窗和石板,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从博物馆出来,朝着石头村走去,走一段石头铺成的小路,看到一间间一幢幢全部由石头建成的房子,这就是许家山石头村了。许家山石头村和一般的水乡村落不同,整个村子的住宅都是采用石木结构,用附近山上的青灰色安山岩质的天然石材整块砌成,排列巧妙,远远望去,房屋错落有序。许家山村因为石板的颜色呈青铜色,当地老百姓又把它叫做“铜板石”。村内有石屋、石巷、石院、石墙、石板桥、石路、石凳等组合资源,整体看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特色非常鲜明。许家山现存古建筑三合院和四合院建筑群格局完整,85%以上保持原有历史风貌。

 

走进这个村落,犹如走进了时光隧道,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某一个时期,来到了世外桃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村落也像一座古罗马时代的废墟,带着历史的印迹。这个原生态古村坐落于山野之中,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所以才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了原始的风貌。村庄里,街巷、道路、桥面是用大大小小的石头拼接而成。在村子里游览就如同在石头的世界里游览一般,朴素的石屋也会给人苍凉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山村远离尘嚣,整个环境便显得幽静。铜板石上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它却仍然坚韧。青瓦石墙、穿村巷道与缕缕炊烟勾勒出了许家山石头村淳朴的风貌,这个村庄就如石璞般镶嵌在青山中。

 

许家山石头村到处飘逸着浓浓的古老气息,别具一格,这里不仅是个完整的古老村落,还有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比如牛耕田、制番薯粉、做番薯烧酒、捣年糕、做竹编等,一进村子特别有感觉。农作物以“三品”为特色,即茶叶、花生、土豆,其中花生与土豆稍有名气,另外还有番薯、芋头、水稻、玉米、高山萝卜等。村庄内有鸡、鸭、猪等牲畜,小溪中有溪鱼,山林中还有野猪、野鸡、野兔毛等野生动物资源。在这个石头的世界里,可以看到淳朴的人们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劳作,会看到人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生活。石头村就像是被遗忘了一般,隐世而独立。

 

许家山村主要出产农产品有番薯、洋芋、藠头。番薯皮色发白或发红,肉大多为黄白色,但也有紫色。据研究测定,番薯含热量仅为馒头的一半。番薯可代粮充饥。番薯为偏碱性食物,食后可抑制皮下脂肪的增长与堆积。此外,番薯还有利于排便,有利于减肥。番薯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淀粉,既可生食,又可炸、煎、烤、蒸、煮等食用。番薯并非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据说在乾隆十三年(1748),世居福建兴化府莆田的杨希昌曾借宿高枧,当时宁海茶院一位姓张的客商也在高枧住宿,两人相识,提到莆田所种的番薯,宁海是没有的,而宁海地广空阔之处很多,如果播种,定能推广,既可作主粮食用,也可备凶荒之患。杨希昌一听,觉得有理,回乡后即偕胞弟杨希明来到宁邑之东的毛屿岛垦荒大面积土地种植番薯。物以稀为贵,杨氏兄弟种植番薯获得成功,不但衣食无虞,且有余资。莆田的兄弟伯叔们遂相率迁居宁海,当时四周村民也想引种番薯,这样就慢慢地在宁海各地传播开来,许家山村民也开始种植番薯了。的确,番薯引进宁海,是一次重大的农业革命。番薯生熟可食,切片刨丝、熬糖酿酒、磨粉制面、零食充饥皆宜,是不可多得的经济作物。现在许家山的番薯粉、番薯面、番薯烧酒,山粉糕等等番薯制品,都是宁海有名的土特产。

 

许家山石头村主要有下井街、上井街、巷弄等街弄,它们是这个村庄的经络,一幢幢石屋就依山势建在这些街巷上,上井街往山顶攀爬的一段又叫做宁象古道,古道是象山通往宁海县府的主要官道,穿越许家山的这截又唤作墙门街。伫立在古道的下方,久久地凝望着蜿蜒逶迤的石块古道,凝视着古道两旁的石门、石窗台,窗台幽深,我长久地凝视着,雨水顺着石墙淌了下来,湿了青铜色石块,湿了青苔,湿了干硬的历史,一切从时光深处活泛过来,一切仿佛仅仅是沉睡,它们一一醒来,与我对望,述说着过往。几十米长的墙门街,旧日时光,石街两过是商铺林立,在雨帘中,仿佛听到当年的吆喝叫卖声。

 

我们走上了一条乡间小路上,这是一条古道,原来是象山通往宁海县府的主要官道,在古代很有名。清代宁海诗人徐镛在《过许家山》一诗中写道:“豺狼蹲坦道,僻径绕寒山。无限斜阳色,来添霜叶殷。秋空雕翮健,石蹬马蹄孱。深羡云中客,肩樵任往返”。意思是说这个村庄位于山顶,四周皆山,草木茂盛,秋天的斜阳照在灌木丛林上,层林尽染,煞是好看。因地僻山幽,有豺狼挡道,盘旋的山路弯弯曲曲,只有樵夫出没其中。许家山在明代是象山通往宁海县府的主要官道,自古以来,商贾们为运盐、米、茶叶等物,驱赶骡马穿行在这条片石路上。现在虽然早巳不闻马蹄声声,但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走在这条乡村小路上,我们可以饱看原生态的田园风光,欣赏自然的韵味——梯田、水稻、果园、竹林等美景,尽情地呼吸山里的新鲜空气,体味先民们世代相传的民俗风情。让我们在这个宁静得如同水墨画一般的村落里,感受自然,感受纯朴,让身心远离喧嚣的都市,涤去尘世的烦恼。依山盘旋的梯田,有如折叠的绸布,大则如广场,小则如浴盆;长则如飘带飞舞,短则仅于方寸之间。一层层,一片片,聚在一处,蔚为壮观。这里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水满田畴,如串串银链山间挂。那些梯田里全是油菜花,远远看过去,简直是金色的世界,天空都变了颜色;夏天,佳禾吐翠,似排排绿浪从天泻;金秋,番薯、洋芋漫山遍野;隆冬,雪兆丰年,若环环白玉砌云端。这种景象可以称得上是人间一大奇观。在许家山村的村边,有一口波平如镜的池塘,那是几百年来许家山人在此采石后形成的水塘。在水塘边的山体上,还裸露着一些平整的铜板石,青灰色的石头上点缀着几星金黄的野菊花。鸭子在水塘里欢快地戏水,搅起一圈圈涟漪。

 

叶氏宗祠和古戏台是村里比较出名的地方,在叶氏祖屋遗址的标志牌上写着:叶氏祖屋为许家山叶氏发源地,始建于南宋末年。据《叶氏宗谱》记载,宋丞相叶梦鼎一族、叶氏六十三世裔孙叶大卿为躲避战乱,从胡陈东仓率家族至此定居,叶氏祖屋为许家山发源地,而叶姓也成了村中第一大姓,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祖屋的主人叫叶大卿,与那个把宋末历史册页写满沉雄、苦难与悲壮的叶梦鼎同是叶温裕的后裔。叶温裕是宁海盖苍始祖,远在唐昭宗时他贵为殿中侍御史,后晚唐权至吏部尚书。本来这柄权杖可以为叶氏子孙扒来多少富贵,但他与篡臣朱温不合,慷慨陈词质责朱温建立梁国,他自断权杖,弃官归隐迁居宁海东仓。叶氏子嗣枝繁叶茂,同时,耿介、悲患的人格血脉也一直在叶氏子孙中流涌。

 

石头村里的古戏台和叶家祠堂与村里的其它建筑不同,采用的是木质结构,也许是年深月久的缘故,祠堂中的支柱斑斑驳驳,表皮已然脱落,显得十分破败,更加突出了祠堂的年代感和历史苍伤感,在祠堂正中供奉着叶家先祖的牌位。多年后的南宋末年宋度宗时,叶氏后人叶梦鼎已权高至右丞相,是进入国家三公九卿之列的高官,进入了无数仕人梦寐以求的国家权力中心。叶梦鼎在朝时,秉承叶氏悲情忧患的理想人格,他一次又一次上书朝廷,要革除弊政予民生息,提出许多修明政治、振国兴邦的主张。叶梦鼎为官之后,真的是生不逢时,在他六十七岁贵为右丞相时,国家局势已危如垒石,亡宋也已在须臾之间。他为朝中重臣时,遇到佞臣贾似道,而贾既权倾朝野又是皇亲国戚。叶梦鼎一面孤力抗阻贾,一面也是仰天长叹,仿佛一只啼血孤鹏发出让人悲伤的哀鸣。他在七十几岁高龄时,辞官,单车宵遁,隐匿在家乡宁海的山壑。

 

在叶梦鼎为国奔走之时,叶氏家族的另一支后裔,在叶大卿父子带领下,选择了有利于躲避战祸的许家山村安居下来,叶大卿是智慧的,他与儿子寻找到了这块山肩壑地,又找到了玄武石,这真是上苍的庇佑。玄武岩石矿形成于早侏罗世时期,浙东沿海发生区域性大断裂,滚烫的岩浆从地底喷涌而出,有的直接涌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出岩,它们或纵向,或横向,像书页一样有规则地排列着,不需敲凿,只需用铁钎或木棍插进岩石缝隙,用力一撬,一块平整的石头就能完整地取下来。这种火山岩石质坚硬、表面光滑、纹理细腻,是上好的建筑材料。叶氏父子就在这建造宽阔高大的石屋。一幢铁硬铁硬的石屋,不仅是栖身之所,也是灵魂的避难所。叶氏就是以这种方式迎接着叶梦鼎这只抗击佞臣的孤鸟的归来。

 

在叶氏宗祠、古戏台与书院遗址间,我踱来踱去,在微雨中,我已经不知踱了多少个来回。我在历史烟尘中寻找细节,以证实叶氏子孙那高贵、坚硬的人格。在宗祠对面的古戏台上,我仰望着平顶的藻井,藻井只彩绘了两条龙,古戏台的藻井都是螺旋式从底部升向高空的,天一阁秦氏宗祠古戏台、同为宁海的龙宫朴、清潭村的古戏台,没有一个为平顶。螺旋式或双向反向螺旋式藻井,除了音响扩音外,更多的还是崇尚权力向往官场,因为华贵的螺旋式藻井象征着富贵与权力。

 

我站在叶氏祖居废墟的乱石上沉思,慢慢翻动着历史的册页,官场的险恶,佞臣的卑劣,使得许家山叶氏子孙不屑官场。他们静居于这个偏僻而又秀挺的山肩,在书院里读着经书,在山地间操练着各种农事。“民依于食,故农事最为急务。”这条叶氏家训曾规规矩矩地挂在石屋的书院门上。现在只剩下遗址,只有断壁残垣还能让人感悟到历史的余烬。站在赤褐色的石门槛上,张望着已经望不到尽头的宁象古道,又望着苍辽的叶氏祖屋废墟,仿佛从抚摸古石外墙而进入了石屋的道地,仿佛静立在道地中央,四顾石屋四合院的主人们真实、本原的日子。

 

路边一口古井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差点与它擦身而过,我踟蹰不前时还一直思虑,在这个满眼是石屋、石墙、石巷、石道、石板桥、石凳的硬硬的石头村,村民去哪取一口甘甜的水。据说,这口一米多宽的古井,从未干涸过,七百多年来,这口古井就一直滋润着许家山的叶、张、王、胡姓人家。井、池、丁字街口,这里就是许家山村村民聚集的场所,俗世的欢乐与苦涩,都会在这儿尽情上演,这儿毕竟是个生活的舞台。

 

对于所有人来说,石头是最平常的,但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化都是以石为宗,人类经历了二三百万年漫长的石器时代,石头与人类的关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石头村里的主要建筑,都是历代村里的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玄武岩来建设村落,历经岁月洗礼,散发着独有的光彩。随处可见的石墙、石窗、石路、石桥、石巷、石井、石磨等,令人不得不惊叹先辈的勤劳与智慧。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深藏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村落规划、各类建筑、桥梁、庙宇、名木古树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各类习俗、风土人情、民间信仰及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称得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

 

走进村子,一幅鸡犬相闻的村居图就跃然于眼前,真是好一派田园风光。整个村子就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所有房屋都由青石搭建而成,并且每所房子都有一个院落,院墙也由石块堆砌。村里的路宽宽窄窄,纵横交错,有的铺着大大小小的石块,有的则铺着鹅卵石和小碎石,脚踩在上面,无端让人有了一种很踏实很稳妥的安全感。这些石头路,像是时光机,一下子便感觉穿越到了农耕文明时代。许家山的民居几乎都由这样的青灰色铜板石砌成。村子坐落在帽峰山的余脉上,坐西朝东。石屋建筑群随地势起伏灵活布置,从东往西一排接一排渐次升高,每两排石屋之间自然形成一条条南北走向的巷道,石屋通常为两层。因为依山而筑,常常从前一进房子的二楼卧房出去,隔一条窄窄的过道,就是后一进房子的一楼厨房。因而虽不是山下四合院式的建筑格局,这里的宗族亲和力却一点不比山下差。从建筑材料上来说,石材是主体,只在梁柱、门窗、栏杆和楼板等处用少量木材。石屋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承重,大木作上基本没有雕刻,简单的梁柱交接关系,朴素而又牢固,使石屋独具山乡民居原始之美。

 

许家山石屋因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开间都较小,进深也较浅,一般在同一层面上呈横向排列,有的联排相连,形成一字形条状格局;有的组合成凹字形平面,形成内向的半敞开式生活庭院,庭院基本都朝南。庭院铺地为拼成各种图案的鹅卵石或大小不规则的石板。石屋的四堵墙均由石块垒叠而成。石块有大有小,参差不一。有些屋子所用的石块要细碎一些;有些屋子所用的石块就相对较大、较方整,大石块与大石块之间用小石块补缝加固,但都极少用石灰或水泥抿缝。所有石墙一律不用石灰或水泥抹面,整面墙体裸露块状或条状的石头,因此风能轻易地透墙而过。住在这样的石屋里,冬天虽然寒冷,夏天却是非常凉快,再加上此地没有蚊子,绝对是一个避暑消夏的好地方。为了保暖防风,有条件的往往在正面外墙的最上部,或者是从二楼卧房位置起改砌砖墙——砖头也是取山上的粘土自己打坯烧制的,而其他几面墙仍是石墙到顶。也有墙体上部四面都用砖头围护的,但这样的房子为数极少。

 

石屋的正门一般都朝东,考虑到门框对石墙的承受力,门一般不大,以朴素的单扇木板门为主。窗也设计得很小。一楼的窗以石窗为主,用碎石块搭出一些简单的镂空几何图案。这些漏窗除便于采光通风外,还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在许家山,我们几乎看不到在宁海同一时期的民居建筑中最常见的雕花石花窗,这可能与铜板石的石质不适宜雕镂有关。尽管门窗都偏小,但由于进深浅,屋架高,屋里的光线倒不是太阴暗。屋顶均为硬山双坡屋顶,一层向外侧推出一进檐廊。也许是因为石屋比较耐火的缘故,一般都不设封火墙,这使得石屋建筑群的空中线条少了许多变化而显得有些单调。幸亏有错落有致的巷道穿插其中。村中的巷道随石屋而走,石屋因地势而高低起伏,巷道便也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巷道有长有短,有曲有直,但都是鹅卵石铺面,路面已被踩得圆润光滑。连接高差的石阶由未经雕琢的铜板石依次叠加而成,自然粗犷。

 

宁静的许家山村在远离城镇的高山上悄然矗立了两百年,石屋从一间到一排,从一排到一片,逐渐形成有祠堂,有家庙,有学校的规模整齐的村落。有些石屋倒塌了,更多的石屋建起来,水塘便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而铜板石却依然不见少。村边地头,屋前屋后,纹理细密的铜板石随处可见:石凳,石桌,石桥,石井,石巷,石屋,整个许家山村就是一个铜板石的世界。杂树生花、翠竹丛生、梯田环绕的许家山就像一位青筋毕露的老人,而森然壁立的石屋建筑群就像老人裸露的筋骨,透着一股沧桑、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我走在阴雨的石板卵石小巷里,看着细细的雨丝飘在石墙上滋润着本就鲜绿的青苔,那些石块或青黑、或斑白、或粘着黄泥,偶尔会有缠绵的丝瓜藤、牵强的丝瓜花、垂悬的轻晃的丝瓜点缀他们,为他们刚硬的脾性增添些温柔,使他们凝重的神情有了些生命的笑意。这时,就会觉得时光已倒退了五百年,无论魏晋,历史就那么悄悄地渗入了你的身体。

许家山石头村是一个极美的村庄,它的建筑形态是美丽的,它的村落与大自然的谐和是美的,它醇厚、硬朗而又绵长的文化是美的,还有久居这石头屋中的人们是美的。我的心灵的池塘已长久地干涸,在许家山,一个上午,心灵的池塘河水盈盈,已泛起阵阵涟漪。雨已经很小了,细雨霏霏,天空爽朗了许多。我在许家山悠长的石巷里徜徉,巷道湿漉漉的,石墙湿漉漉的,让坚硬的石墙石道有了柔润;街巷的院墙上,不时被几株枝叶脆嫩、枇杷已挂的枇杷树伸出,不时被盛开的白色羊皮轮花绵长地铺满,顿悟出石头村的柔美;石屋门口不时站着一个或两个村民,他们温和、宁静的神情,有时问着要不要他们的花生、土豆或番薯粉,朴素的,不急不躁的,他们是这座千年古村的精灵。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