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江苏昆山锦溪古镇游记。

江苏昆山锦溪古镇游记。

      2014年11月16日,我从昆山花桥出发,前往锦溪古镇游览。对于江南的古镇,我是百去不厌的,也许那粉墙黛瓦的简洁与古朴,那小桥流水的诗意与悠然,正合了我性情中的几分宁静、几分怀旧、几分内敛。在江南,古镇是星罗棋布。从最早因为陈逸飞火起来的周庄,到鲁迅笔下的绍兴,再到近几年名声大噪的西塘、乌镇、同里、甪直、南浔、千灯、枫泾、木渎、朱家角,等等。其实,在江南水乡至今仍保留有许许多多的古朴秀美、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水乡古镇,有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这些小镇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却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有的只是那些往来的小船和小桥下恍惚斑驳的人影。锦溪就是这样一个古镇。沈从文曾把锦溪喻为睡梦中的少女。锦溪镇志上记: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水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锦溪。

 

      古莲长堤是锦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锦溪旅游风景的一张名片。我走近锦溪的入口牌坊,第一眼就能看见这道长堤,整条长堤独立在五保湖中央,长廊两侧几乎与水面平齐,中间是一座造型美观大方的拱形桥,便是古莲桥,拱桥四周的飞檐如同要展翅起飞一般,充满了动感,如同几只展翅的凤凰,长堤连接着古莲桥的两端,古莲长堤的长廊古朴精致,长廊则仿佛是凤凰长长的尾巴,越看越漂亮,长廊挂满了红灯笼,夜晚亮起来,黑色夜幕中肯定也是非常有韵味的,整条古莲长堤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每逢夏季,湖面上青莲繁茂,映衬着古莲桥,景色更是美轮美奂。

 

      锦溪古镇的历史特别悠久,但从南宋之后的近800年,却一直叫做陈墓镇,就连镇上的邮局,也叫陈墓邮局,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才恢复为锦溪。那么一座风景秀丽的江南古镇,为什么会被称为陈墓镇呢?据说这跟一个皇帝和和宠妃的凄美爱情故事有关。据古镇志说,宋隆兴元年(1163年),金兵入侵,孝宗赵睿携眷南迁临安,途中陈妃病殁,宋孝宗为了纪念这个爱妃,把陈妃灵柩水葬于锦溪古镇的五保湖,所以就有了今天锦溪古镇最出名的古墓—陈妃水冢,锦溪亦因此被赵睿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几百年来,陈妃水冢一直静卧于水中,四周长满芦草,令人惊奇的是不管水位多高,陈妃水冢总是露在湖面上,摇曳着绿色的踪影,早已成为锦溪古镇八大景之一。明代诗人文徴明的《陈妃水冢》诗写道:“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此诗不但表达了自己凭吊古人之内心感受,还巧妙地点明了古镇得名的缘由。或许是迷人的景色牵绊住陈妃南逃的脚步,又或许是羸弱的病体已经无法支撑走太远的路,总之,美丽的陈妃从此永远地留在了秀美的锦溪古镇。“陈妃水冢”和“莲池禅院”使古镇笼上了一层帝王文化的色彩,使得古镇的景色更加鲜活了起来,南宋皇帝与陈妃的爱情故事,也为锦溪古镇增添了些许别样的风情。千年后的今天,湖中层层涟漪在秋阳映照下闪烁着万道耀眼金光,水冢边植有苍松翠柏,小岛上的水冢、小亭、石牌坊一派流光溢彩。

 

      莲池禅院,又名莲花池、古莲寺,位于五保湖畔。据《陈墓镇志》载:“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是院,命僧守之。”即在陈妃病殁后,宋孝宗为了怀念她,孝宗赵睿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超度,同时,又命众僧在寺院东侧修筑了莲池,种上了白莲,以寄托对陈妃的哀思。相传现在禅院内能看到的一棵龙柏和一棵古松,都是宋孝宗亲手种下的。莲池禅院经历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计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傍添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轩、藏经楼、宝阁岑楼和琴堂画舫一应俱全,占地面积5111㎡,建筑总面积1400㎡,遂成江南负有盛名的佛门胜地之一。走在禅院里,会感受着它独特的魅力,它的古朴。禅院中树立着一蹲大佛像,两边的墙壁上也有许多佛雕。祥和安静的气氛不禁让人内心静下来,静静的冥想,抬头看着蓝色的天空,一片和谐的景象引入眼帘,告别往日喧嚣的城市,使自己沉淀下来。

 

      在莲池禅寺里有一个文昌阁,亦称文星阁、片云阁,清代建筑,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建于通神道院内,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移建至莲池禅院内,为四面三层楼阁式建筑,高15.6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砖木方形结构,呈浮屠状,粉墙黛瓦,风铃叮当,高高的飞檐,就像一只只振翅高飞的仙鹤,直冲蓝天。文昌阁供奉主宰文运、点派状元的魁星,又叫文曲星,十分独特,象征着锦溪注重文风的特点。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拾级而上,登阁远眺,可俯瞰全镇景致和五保湖风光,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十分喜欢这里,他们在这里以文会友,谈古论今,广交贤友。如今,阁内陈列着明代名流高启、沈周、文征明和祝枝山为锦溪所作的诗篇。游客吟唱诵咏,水乡古镇美景呼之欲出,大可激发游兴。文昌阁就是锦溪古镇的精神寄托和乐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我想还是从最简单的读书和旅行开始。所以说,锦溪古镇不仅景色美,环境幽,更多的是它能给你精神的升华,这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实,人也可以这样。

 

      与莲池禅院一溪相隔,形成南北遥峙的是通神御院,也是名列古时“陈墓八景”之首,位于锦溪镇南大街西首,原名“天庆观”,南宋时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孝宗南渡途经该院,题字“通神庵”匾。元代时,增建正山门,至明清时已有中岳殿、雷神殿、关帝殿、玉皇殿、文昌阁、斗姥阁等建筑,规模与苏州玄妙观相同。今仅存中岳殿和山门,占地面积289平方米。大殿坐北朝南,硬山顶,梁架扁作,结构完整。明代诗人文徵明赋诗《通神御翰》:“尘世神仙事渺芒,绿蓑谁识老佯狂。华夷日月寻旧语,掉首当年动帝王。”

 

      从莲池禅寺往西走,就走上了十眼长桥。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桥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架于坟塘港至五保湖口,南北走向。桥长52米、宽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桥有九墩十孔,造型古朴别致,桥墩采用条石整齐叠砌,结构坚固,姿态优美,为远近水乡所罕见,经多次修缮,现保存良好。十眼桥又被称为“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每逢中秋佳节,游人如织,凭栏赏月,唯见天上皓月与湖中水色相映成趣。

 

      锦溪古镇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不仅以似诗如画的水乡美景,更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各类民间藏馆景点更赋予了古镇新的文化内涵。如“中国第一古砖瓦博物馆”,唐志云的“金石人家”书画篆刻艺术馆,陆家衡及其父之“柿园”书法碑贴艺术陈列馆,苏州陶都宜兴的“紫砂博物馆”,以及徐州古钱币收藏家黄风子先生开设的“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已故工艺美术大师刘海粟老先生的关站弟子——我国著名青年画家张省先生的“张省美术馆”、“中国根雕博物馆”、“中华奇石珍品馆”,还有古镇的“古董馆”、“华夏天文馆”、“锦溪杰出人物馆”,以及供游客回味一下历史的文革藏品陈列馆等,藏馆中藏品种类丰富、品位高、内涵深。这些民间收藏博物馆的相继开设,极大地提升着锦溪旅游的文化品位。

 

      在锦溪古镇众多的博物馆中,“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功史文物价值而堪称锦溪首创,中国一绝。锦溪素有“七十二只窑”的说法,当地窑厂曾经是锦溪人的骄傲。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明初,锦溪古镇就以窑业生产而著称,成为了传统的支柱工业,以家庭作坊式的土窑为主,到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老的窑厂逐步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作为历史的见证,一些古窑址被保存下来,现在全镇还存有各式古窑15座左右,为华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窑址群落,形成了独特的“砖瓦文化”。中国古代砖瓦博物馆位于锦溪古镇区上塘老街清代建筑“丁宅”内。馆内藏品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建筑砖、铭文砖、祭祀砖等14大类,2300多件,展品揽括了从秦砖汉瓦民国时期的各种建筑砖瓦和构件,应有尽有,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建筑史长卷。其中的铜雀台瓦当、西汉墓室砖、琴砖等更是珍贵无比的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入得馆内,各式各样的砖瓦便映入眼帘,有巴掌大的窗花砖、有千年不毁的墓砖,还有经烧百天、用桐油浸透的金砖等等,每一件都闪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其中,我非常感兴趣的是十分罕见的“琴砖”,据介绍,“琴砖”在西汉时原本是用来建筑墓室的,到了明清时期,才用它来搁置古琴,由于砖是空心的,轻轻扣之,磐然有声,可以使琴声产生共鸣,使琴声更加悠扬动听,故称之为“琴砖”。除了各种各样的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安放在瓦楞下面,兼有护檐和装饰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瓦片,安放时弧型朝上的,称为滴水,安放时弧形朝下的,称为檐头。馆内的产品件件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展馆,不仅为锦溪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独特景观,也无形中为古镇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南北走向跨于油车港上,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由郭子敬出资建造,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现存的天水桥是单孔拱桥,除桥拱为青石质地外,其余由花岗石构成。桥长17.2米、宽2.7米、净跨6米、矢高3.1米。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古桥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雪雨,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抬眼望去,长桥如虹,拱桥如弯弯满月,怡静淡雅,古意盎然,如诗如画,连同其他古桥一同构筑着锦溪镇的古朴与典雅。桥的东西两侧分别刻有两联:“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原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跨于市河上。桥长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桥联 “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之句。锦溪共有古桥36座,这些建造于明清时期的桥梁,历经岁月风霜,依然保存完整。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巧细致。一座又一座苍颜斑驳、风格各异的古桥梁,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成为古桥镇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虽然锦溪有着江南古镇常见的水巷、石桥和长廊古宅,而且不如附近的周庄、同里那么出名,但这里却更清净,生活气息也更浓郁、更淳朴。我慢慢走在水巷边,细细品味着“锦溪”的内涵。水巷深深,是古镇的一条风姿绰约的风景线。众生芸芸,世代蒙受水的恩泽,体会到水的珍贵。“锦”者,古镇之精神,“溪”,古镇之血脉。古老的溪流驮起了一座古老的锦溪镇。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枕河而居,与水为邻,亲密无间。街道依水而筑,房屋临水而建,桥梁越水而过,这些经历了岁月风雨的古桥,串起锦溪像一幅长长的、淡彩的水墨画卷,正在慢慢延展开来,美好而令人神往。身处繁华都市背后,却不染铅华,纯净自然。沿着青石板路向巷子深处走去,巷道异常清洁,不见一丝尘土与落叶。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