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江苏苏州吴江震泽古镇游记。

江苏苏州吴江震泽古镇游记。

      2015年5月1日,上午,五一假期,闲来无聊,独自一人开车从昆山花桥到吴江的震泽古镇游览。震泽古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震泽古镇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之乡,古镇悠悠河水两岸,散布着师俭堂、慈云寺塔、禹迹桥、宝塔街、文昌阁、聚蚨阁钱币馆、王锡阐纪念馆、中国太湖农家菜文化展览馆、江苏省农机具博物馆、震泽历史人文民俗陈列馆等主要景点,震泽水乡特有的“慈云夕照”等八大景观,美不胜收。

 

      我到了震泽古镇的停车场,把车停好后,下车之后,抬头一看,眼前就是文昌阁了。所以,我游览震泽古镇的第一站就是文昌阁。文昌阁在一个小岛上,四面临水,四周条石铺路,周围石砌驳岸,建筑精细。状元桥是进去的唯一通道。文昌阁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道光二十年(1840)徐学健等人曾重修,后毁于战乱,近年重建后已经成为了震泽镇的主要景观。文昌阁分为两进,前面是山门,宽三楹。山门上有一付对联,上联是“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下联是“世间数百年大家无非积德”。进了山门,后面是楼阁,阁高三层,单檐歇山顶,四周皆窗,琼阁连通。阁内底层供奉魁星、文昌帝君、财神像。左边是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长两角造型,左手握朱笔、右手持墨斗,如果用朱笔点中谁,谁就文运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左脚后翘,右脚金鸡独立于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传说魁星是文昌帝君的侍神,主宰文运。厅内还有两副对联:“文华昭荻水英才迭出,名世漾春风飞阁重光”,“文华风尚古邑重光六星阁,明德惟馨灵区更上一层楼”。站在文昌阁的楼上,可以看到禹迹桥、慈云塔、慈云寺全景。

 

      从文昌阁出来沿驳岸街向南走了二百多米,就到了中国太湖农家菜文化展览馆,这个展览馆是近几年才新建的,主要分为六个展区:第一展区江南名镇、情系太湖;第二展区丰富食材、人勤天赐;第三展区乡风民俗、淳厚不衰;第四展区农家菜点、回味隽永;第五展区名家名人、乡土恋情;第六展区绿色环境、生态美食。太湖农家菜文化展览馆的设立旨在进一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倡导“绿色、健康、营养”的饮食概念,传承和创新太湖农家菜。

 

      从农家菜文化展览馆出来,每走几步,隔壁就是江苏省农机具博物馆,这个农机具博物馆是近几年利用原震泽镇粮管所勤俭仓库重新装修建立起来的,与慈云寺塔隔河相望。博物馆建筑面积约960平方米,分为原始馆、古代馆、纺织馆、现代馆几大展区,用大量实物及图片、文字等材料将富有特色的太湖流域耕种及丝纺织业展现给游客。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器具的发明、制造、使用源远流长。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是中国最早使用农具的地区之一,从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稻谷等遗存来看,早在7000年先民就已经使用石犁、石铲、木耒、骨耜等农业工具。这些原始农耕工具经过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改革演变,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械时代。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观完了农机具博物馆,我走上了震泽古镇最古老,也是名气最大的禹迹桥。禹迹桥位于震泽镇宝塔街东,跨古頔塘,建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相传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在乾隆第五次南巡的前一年重建,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禹迹桥呈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宽4.30米,全长43.50米,南堍宽6.20米,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禹迹桥与不远处的慈云古塔互为借景,构成震泽水乡特有景观——“慈云夕照”。禹迹桥的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气势恢宏, 刻工精良, 虽历经了数百年风雨剥蚀,字迹依然剔透清晰。更珍贵的是, 在这两副对联中,隐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史信息和史料价值。禹迹桥东面的联语是:“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意思是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治清明, 盛世相承, 功比大禹, 因此此番重建时桥名不改了, 仍为禹迹桥。尧、舜、禹是我国圣君的典范。康熙年间初建此桥时, 命名禹迹, 显然亦有歌颂康熙政绩之意。当今尤为兴盛,重建古桥时, 又恰逢尧帝出巡,隆时含意两层:一为兴盛,二为乾隆年号。此处干脆把乾隆比作了尧 。此联正对乾隆东来水道,极尽歌功颂德,是一副石刻的迎驾大红标语。禹迹桥西面的联语是:“市近湖漘, 骄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 , 绣壤应多题柱才。”上联说,繁华的震泽市集邻近太湖頔塘,人们肩挨肩在街上走着,中间丝毫没有夹缝,人们隔着河相互招呼着。这是指重建禹迹桥后给市民来往带来了方便。下联之意是:震泽地处浙水之尾,在这锦绣之乡,更应为国多提供些栋梁之才。上联是应景之语 , 下联方为真意所在。

 

      过了禹迹桥,桥头的西岸就是慈云禅寺。慈云禅寺原名广济寺,面积九亩,始建于宋度宗赵禥咸淳年间(1265-1274年)。明正统时期(1436-1449年)重建,旧名广济寺,天顺年间(1457-1464)御赐“慈云禅寺”额。明万历五年(1577)乌程翰林学士董份、震泽吴秀再修。清康熙七年(1668)、乾隆十八年(1753)、道光十六年(1836)多次对塔和寺进行修建或增建殿宇堂轩,成为吴江区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咸丰十年(1860)寺毁于战乱,唯塔独存。后同治、光绪之交,里人募金修此塔。民国十三年(1924),震泽丝业公会捐2000金,徐世兴行主遗孀徐毕氏为了却其夫遗愿,捐巨款建寺,重建大殿三楹,现山门上悬挂赵朴初亲笔题写的“慈云禅寺”匾额。寺内建筑有宝塔、观音像、莲花池(放生池)、大雄宝殿、地藏殿、三圣殿、伽蓝殿(鼓楼)、药师殿、财神殿、观音殿、祖师殿(钟楼)等。

 

      慈云禅寺内的古塔是整个震泽古镇最耀眼的标志性建筑,我不论是站在古镇的哪一个地方拍照,照片里都会出现古塔的身影。慈云寺塔相传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已有1750多年历史,是一座砖身木檐楼阁式的塔,总高38.44米,塔刹占总高之四分之一。塔的外观为六面五层,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自第二层起每层施平座腰檐,并辟有三面壶门,开口方位上下相错。塔内四、五层有楠木刹柱直透顶端。塔刹铁制,由覆钵、仰莲、五重相轮、宝盖、宝珠、圆光和铜质宝瓶组成。仰莲上有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修缮时镌刻的文字。铁链分系六角,角端挂有铜铃,铃称檐马,俗呼惊鸟,风过铃响,回荡空中。塔内有木梯可迂回拾级而上,每逢夕照之时,登塔远眺,北望洞庭,南瞰麻溪,《震泽八景》谓之“慈云夕照”,展现了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的绝色美景。

 

      关于慈云寺塔的建立,有三个不同的版本,一是相传慈云塔初建时“土常坟起,有异人过,命穿其地,得井七,而塔成”,故又名七井塔。二是相传三国赤乌年间,孙权之妹怀念刘备登高眺望寄托绵绵情思,又称“望夫塔”。三是相传宋徽宗女儿慈云公主避难震泽,念念不忘国亡你掳奇耻大辱,重修此塔遥望北方,祈盼父皇早日挣脱金朝幽禁南归,寺塔以“慈云”命名,故称慈云寺塔。站在水边,可以看到慈云寺塔、慈云禅寺与禹迹桥互成对景,互相映照,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拱桥塔影”景观。

 

      从慈云禅寺出来,门口就是宝塔老街。震泽古镇宝塔街是一条千年老街,街名就是取自慈云寺内的宝塔。宝塔街东起禹迹桥,西止斜桥,全长368米,街面不宽,中段尤窄,最狭处两旁屋檐间留一线天穹,是震泽古镇最繁华的商业街,市裹密集、店铺鳞次。逛古镇的老街,就是多看一看最普通民居,从中感受历史、感受文化,感受地域的建筑特色,感受它的千年风雨沧桑。江南水乡古街两边的建筑多为二层,底层是砖结构,二层是木结构,还有精细的雕花门眉、木窗、形形式式图案多变的窗格。江南民居建筑的另一个特色是檐廊,即在临街建筑的底层,延伸出一排屋顶,构成一排檐廊,人在檐廊下,不管是买卖,还是玩耍,都可免受雨水的干扰。对于江南水乡的枕河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水码头,在临河的后门处,既方便日常生活取水、用水、洗衣洗菜,也方便上下船。除了各家私有的码头外,每隔一小段路就有一个公共码头,方便街对面不临河的人家用水和出行。由于江南民居大多是木质结构,为防止一旦发生火情产生漫延,于是在两组建筑之间建起高高的防火墙,相邻民居发生火灾时可以隔断火源。因墙形态像马头,所以称“马头墙”。粉墙黛瓦、粼粼波光、小桥流水、深深庭院,石板路、红门板、雕花匾、格子窗,这就是千年的宝塔老街。

 

      震泽古镇里最具特色的古建筑,就是师俭堂了,这座亦商亦官的私家宅第位于宝塔街西段,坐北朝南,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将经商、从政、家居及园林于一身,壕气万丈,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师俭堂曾为震泽望族徐氏所有,宅院占地275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共有大小房屋147间。院内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亦动亦静,亦庄亦谐,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

 

      师俭堂的正厅在第四进,高大宽敞,面阔五间,爽朗通风,中三间为正厅,画梁雕栋,轩昂气派,梁柱间饰有六对枫拱,俗称“纱帽翅”,卷叶花纹,金碧辉煌。厅上挂着多盏宫灯,即是装饰品,又具观赏性,白天观察形貌、晚间鉴赏灯彩。厅内有“师俭堂”堂匾,悬于屏门上方。关于堂名,虽说徐氏是豪门望族,但还是希望以崇尚节俭教育后代,同时,还有主人原意效法东汉督邮张俭的高风亮节,以张俭为师的涵义。两侧经轩廊通左右厢房,不定期地推出主题展览,让游客了解震泽当地的民俗文化。

 

      古代的富商巨豪在建宅子时,都要建造园林,徐宅也不例外,但没有那么大地方,只利用院子边上的一块地带建成一个迷你微型园林,取名鉏经园,鉏与锄同音同意,是“锄”字的异体字。“锄经”来自于“带经而锄”的成语典故,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园子取名“锄经”,即是自勉,又是警戒于子孙后代。这大宅取名“师俭”,提昌勤俭节约、崇俭尚廉,是异曲同工、一脉相承。锄经园占地420余平方米,面积虽小,但设计巧妙,布局精致,结构紧凑,每一寸空间都被挖空心思利用得很好,园内建有亭台楼阁,曲廊假山,假山下有山洞,上有半亭,高低错落有致,园内地铺文石,细巧多变。东为沿壁曲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西垒假山,上筑倚墙半亭。其间山石花木,垒栽得当,藤蔓交缠,青苔屐痕,悠然古意。春风秋月,闲庭信步,别有情趣。

 

      师俭堂建筑内部的装饰尽善尽美,门楼有砖雕,飞檐有木雕,裙板上还有漆雕,各类雕刻都是一绝。无论是砖雕、木雕、还是漆雕都精雅别致、形态生动。图案细腻、形态生动、惟妙惟肖。雕刻的题材有人物、花鸟、神兽、吉祥图案等,还有一些与古镇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名人诗文相关,布局形式丰富,雕刻手法多样,既古朴庄重、典雅美观,又饶有趣味、耐人寻味。院内还有两道花瓶造型镂空的院墙,寓意为“平平安安”。

 

      聚蚨阁钱币馆在游客中心的楼上,钱币馆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展厅内这些钱币都是由吴江市档案局历史文化档案征集特约顾问、市收藏家协会顾问刘志华先生收藏的,主要展示的是从原始社会刀币开始到民国时期的纸币,共有1229枚,展品极为丰富和全面。

 

      王锡阐纪念馆位于震泽中学老校门旁边,系硬山式构筑,面阔三间,坐北朝南。王锡阐(1628—1682),字寅旭,号晓庵,又号天同一生,天文历算学家。三辰晷是王锡阐的代表作。利用日、月、星辰光影方位,测量晷夜时刻的仪器分别称日晷、月晷、星晷。将三台仪器功能组合起来,则为“三辰晷”。他与当时北方的历算名家薛凤祚被并称为“南王北薛”,评价甚高。纪念馆正厅有王锡阐坐像一尊,堂上高悬“学究天人”匾额。雕像后的屏风正面画《清明上河图》局部,两侧柱有联,两侧墙上挂有其生平事介绍。王锡阐墓修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顾炎武赠诗有“白云满江天,高士今何处”之句,碑高108厘米,宽36厘米,厚13厘米,花岗石材质,建有墓门,其上门额题曰“南服英贤”,坐北面南,又缭以周垣,墓封土高1.3米,墓径4.8米,墓前植阳刻楷书“王晓庵先生之墓”石碑,绕墓四周植树数十株。

 

      每一个古镇都有它的故事,古桥、古塔、古寺、古庙、古宅等都有它的内涵和留存的价值。游览震泽古镇,细细品味这座很有历史味道的古镇,感受了一次这里的休闲、江南苏式慢生活。这里还没有过多的商业化,相对来说还是一座很质朴的千年古镇,同时也保存的十分完好。这次看来我还真的是来对了地方,特别是在苏州这样一个经济头脑非常发达的地域,这样一个历经了千年沧桑的古镇,已经很难看到这样简单又清净的街景和场面了,游览古镇的真正目地就是为了可以寻幽,寻找繁华都市生活背后一番难得的清静和美丽,这是一个真正远离都市喧嚣,可以让人把心静得下来的地方,这是一个真正很有故事的历史古镇。漫步千年古镇,幽雅美妙的景致尽收眼底,古风犹存的宝塔街,气势不凡的禹迹桥,四临皆水的文昌阁浑然一体,构成一幅自然清新的水乡风景画。离开震泽古镇,回望慈云寺塔,且行且远,尽管水乡的轮廓向后退去,渐渐模糊,那塔一直似在跟随着你。水光潋滟,桥身塔影,惝惚迷离,变幻莫测,意犹未尽。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