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黎里行纪。

黎里行纪。

几乎走遍了江南著名水乡古镇,便想抽空到一些名气稍逊但风光还不错的江南古镇看看,2023年6月22日端午节,我特意去了江苏苏州吴江的黎里。上午9点40许到黎里游客集散中心,在那里取了份导游图后,就黎里古镇之旅。

黎里,又名黎川、梨花里、禊湖,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南30公里,与同里、织里、古里共称江南“四里”。黎里历史可追溯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原属嘉兴,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吴江建县,黎里始属吴江。黎里原先只是村落,南宋时渐成集市,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公元1465~1505年)始成集镇,有居民千百家。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吴江县设9镇,黎里为镇。黎里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集镇以“丁”字形市河为轴,115条弄堂呈鱼骨状分布,现存明清民国建筑16万多平方米,2014年3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出黎里游客集散中心,沿一条南北向小河东岸南行就见到一座石梁桥,黎里水乡古镇景象初见端倪。

此桥名为太平桥,位于黎里镇东栅,东西走向跨黎里市河黎川分支桥后底河,因桥西堍北侧曾有土地庙,故又名土地桥。

当地一位老者告诉我,这桥现在已不是原先的太平桥,原桥1972年改建为水泥双曲拱桥,前些年古镇整修拆除水泥桥后改建新石梁桥。

走上太平桥南望,黎里市河黎川河道在镇东栅形成一处较为宽阔的水面,这样的水面称为“漾”,也就是小的湖泊。黎里市河有三处漾,分别在镇东、中、西栅。镇东栅这片漾又名九成湾,相对宽阔的河面有利于行船停靠和转弯,也有利于商埠聚集,据说过去这一带是黎里米市较为集中的地方。

环九成湾有4座石桥,太平桥对岸是小平桥,自太平桥沿东亭街东行至东栅最东梢是始建于1931年前些年重建的梅兰桥,桥南堍有八角亭,太平桥西侧是青龙桥。太平桥和小平桥东西向跨市河支流桥后底河,青龙桥和梅兰桥则南北向跨市河。4座石桥相连的九成湾原本是一处风光旖旎的地方,不过因一座南北向的公路桥将梅兰桥与其他区域相隔,景致衰减了几分。

来到青龙桥,黎里作为江南水乡集镇灵秀画卷才真正展开。

青龙桥俗称相家桥,跨平楼街和九南街,为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再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桥石有武康石、青石和花岗石三种石料,桥面有轮回纹饰,桥上设护栏和抱鼓,有明代遗存的望柱四柱,柱头刻覆莲纹式。

桥身两侧嵌武康石龙头桥耳各两个,保存完整,雕刻精致。青龙桥有镌刻有两副桥联:“长虹高挂千门月,巨锁遥连万倾云”、“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寄予了古人对黎里期许。

有关青龙桥的“再来人”的传说和1982年孙道临和三国连太郎主演的中日合摄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在此取过景,则使风景秀美的青龙桥更添份人文的底蕴。

伫立青龙桥西望,桥下流水汤汤,市河南北两岸九南街和平楼街粉墙黛瓦、绿荫依依,市河驳岸和河埠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缆船石,一派静谧清幽的江南水乡古镇典型景色。

青龙桥下的黎里市河名为黎川,在黎里集镇段东西向全长2000余米,横跨着17座始建于元代至清代的古石桥,其中8座是原汁原味保留古式形制的明清古桥(青龙桥、迎祥桥、道南桥、梯云桥、进登桥、清风桥、望恩桥、秋禊桥),有6座略作改建,3座则是重建仿古石桥。

市河两岸建于明清时期垒筑而成的古驳岸4000多米,河埠式样众多,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和悬挑式,双落水和单落水又分内凹式和外凸式等多种。驳岸和河埠的缆船石有暗八仙、笔锭、如意、犀角、双桃、双桔、如意得鹿、瓶生蜂猴、瓶生三戟和五色旗等各种样式。据说黎里河埠有254座,镶嵌着的缆船石有352颗。

走下青龙桥,沿着市河南岸的九南街西行,走在沿河房屋前的错落有致的廊棚下的古老的石板街路上,一路游览黎里古镇水乡集镇景色。黎里古镇显然前些年整修过,修旧如旧,保持了江南水乡集镇的古朴风貌。

黎里古镇廊棚沿河而建,造型古朴,一色的青瓦盖顶,连为一体,既可遮阳避雨,又可供人驻足观景。廊棚的长度和规模似不亚于以廊棚为特色的西塘。

端午的黎里,天空略有些灰色,街上行人不多,游客更稀,市河碧水泱泱,载着游客的舟楫悠然往返,烟水人家绿树掩映,古朴自然、恬静灵秀的水乡风貌令我惊艳流连,黎里的景色并不亚于我所到过那里江南著名的水乡古镇。

沿街而行,不时从一个又一个弄堂口走过。黎里古镇以“丁”字形市河为轴,115条弄堂呈鱼骨状分布,据说至今完好保存的弄堂有85条。黎里弄堂有差不多一半以姓氏命名,以“周、陈、李、蒯、汝、陆、徐、蔡”黎里八大姓命名的最多。黎里弄堂有暗弄(陪弄)、明弄,也有明暗并连的双弄,还有弄有弄等,85条弄堂中暗弄堂70条、明弄15条。弄堂的地势近市河处低,入内逐步增高,称为“步步高”,这一方面固然是口彩,更主要也是便于泄水。经历了朝代及岁月的变迁,黎里的弄堂依稀保持着江南古镇水乡古香古色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生活痕迹与烟火气息。

来到黎里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天主教由苏州传入黎里,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购下九南街一块旧园翻建成天主教堂。

来到迎祥桥,此桥又名缘起桥、汝家桥,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建造,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重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再建。

迎祥桥南北向跨市河,桥北是平楼街。迎祥桥为梁式三孔,桥柱由条石壁立而成,迎祥桥给人高峻奇瘦之感。站在桥上看市河两岸风景,摇橹游船迎面驶来,别有一番水乡景致。

迎祥桥还有个有点趣味的民俗,因汝家桥名中“汝”与“乳”为谐音,当地风俗如小孩缺奶,则由大人抱其到桥上走一下,因此,当地人呼为“要吃奶奶汝家桥”。

离开迎祥桥继续沿九南街西行,来到道南桥。

道南桥俗称“放生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重建,东西走向跨市河分支南港河,桥西堍为双落水坡,东堍单落水坡,桥石均为花岗岩。

道南桥所处位置已是黎里古镇中栅,市河黎川在此形成第二处漾,水面宽阔,景色不错。

绿树掩映下的道南桥,清幽古朴,令人驻足。

离开道南桥,继续沿市河南岸西行,街路名称由九南街改为建新街,市河对岸的街道名也由平楼街改为中心街,前方不远处是南北向跨市河的梯云桥。

梯云桥又名唐桥,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重建,民国2年(公元1913年)再建。梯云桥跨中心街和建新街,为南北走向单孔梁式石桥,花岗岩砌置,桥墩呈倒梯形,上宽下窄。桥墩敦实,骑水而筑,为便于汛期泄流,桥墩两端辟有方形泄水孔。

梯云桥往西不远处是进登桥。

进登桥又名夏家桥,南北走向跨中心街和建新街,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建,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重建。进登桥的款式、材质、结构、体量几乎与梯云桥一模一样,可以说是一对姊妹桥。梯云、进登的桥名有鼓励读书士子应考科举成功“登科”的口彩寄寓。黎里历史上出过状元、进士、举人近百名,看来取吉祥的桥名是有效果的。

离开进登桥,沿市河南岸的建新街继续西行,过鼎新桥,街道易名为南新街,北岸街道也已易名浒泾街,应该已进入黎里西栅区域了。

沿南新街前行到了周氏义庄。

继续前行到大陵桥。这是座改建的古桥,部分桥石是原构。大陵桥是黎里第一座石桥,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明成化、清乾隆年间分别重建。1970年改为成梁式单孔平桥,2015年恢复梁式三孔石桥。

桥名大陵,据说是因为此桥东南原有一座南宋淳熙年间被平整的名叫大陵的土山。

大陵桥北有全真道观,俗你大庙,现仅存在古戏台。桥南有财神庙,俗你小庙。大陵桥南堍是三落水坡,向南正对着的庙桥弄,此弄宽2米有余,长83米,全由条石铺就,为黎里古镇最有名的明弄堂。

一桥挑二庙,故大陵桥别名庙桥。江南古镇,自古“庙庙有桥,桥桥有庙”,建庙必建桥,一座石桥,俨然就是神仙与世俗过渡的节点。

透过桥孔东望,古建倒映河中,悠悠古韵荡漾着依依流水,景色宜人。

继续西行,来到黎里“丁”字形市河的交汇处,这里是黎里的第三处漾。

南行南栅,过东西向跨南北向市河支流的里仁桥,经横街北行过明月桥。

原来的明月桥建于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明清时修缮,已不存。现在的明月桥是重建的仿古梁桥,东西向跨市河支流。

沿梨花街北行北栅,黎里因古时村南多梨花而又名梨花里。清乾隆年间袁枚有诗赞黎里:“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花津。”那时的黎里集镇“东西距三里半,周八里余。民居稠密,瓦屋鳞次,沿街有廊,不需雨具。镇之中曰中市,有上下两岸、东西南北四栅。”春天桃梨花开时节到黎里,风景之美可想而知。黎里的南北栅有些寥落,集镇气息消减,多了几分村落模样。

来到清风桥。此桥又名普宁桥、新丰桥,东西向跨市河支流,花岗岩材质,为梁式三孔桥,桥栏青砖砌就倒是别具一格。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重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再重修。

清风桥西有座建于1929年的“施家洋房”,中西合璧的建筑。

可惜有些破败,看来现在居住者力有不逮。

继续北行来到望恩桥。望恩桥因旧时桥两侧各有一座凉亭,故又名亭子桥,跨市河支流入褉湖口,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建,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重修,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望恩桥与青龙桥是黎里风景中有点睛和典范意义的石拱桥,采用武康石、青石、花岗岩三种石料,桥的拱圈所采用的武康石是宋代桥料的典范,桥身所用青石亦是元、明桥料范本、花岗石(清代桥料标本)。

站在桥上,可北望烟波岛影的禊湖风景,南望可见青龙桥等北栅一带风景,可惜现在南侧一座水泥大桥遮挡了望恩桥南面视线,原本可以如诗如画的望恩桥沦落为不起眼的寻常古石桥。

走过望恩桥,沿着一条村路来到黎里北栅口的昭灵观门前。

过观门,走上秋禊桥。

秋禊桥为东西走向三孔梁式石板桥,花岗石砌置,桥长17.5米,宽2.1米,中孔高1.75米,桥身正中有一轮回图案,两边条石间搁25块长方形石板。行走桥上,石板发出“叽咯”声响,故此桥俗称“叽咯桥”。

秋禊桥建于清初,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重建,是伏虎洞连接褉湖内岛上昭灵观主体部分的唯一通道,与整个昭灵观的景色融为一体。

昭灵观,又名昭灵侯庙、褉湖道院,俗称城隍庙。整个建筑群主体部分四面环水,为江南一带建造在湖中的较为完整且玲珑雅致的道教胜地。

旧时黎里有中秋游湖赏月的民俗,“禊湖秋月”为旧时黎川八景之一,秋夜月朗风静,水平如镜,树影斜映,湖景如画,文人墨客或凭栏赏月,或邀友泛舟湖上,倒也心旷神怡。

离开褉湖道院回到明月桥畔,沿市河北岸东行。

自浒泾街至中心街、平楼街,一路回看黎里市河南岸景色,如此环绕市河形成旅游闭环。下午1时半,我结束黎里之旅,前往震泽古镇游览。

黎里之行,来去匆匆,走马观花,我主要着意游览市河两岸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对黎里的古建筑民居没有入内观瞻。沿途经过周宫傅祠、柳亚子纪念馆、居退一步处等明清古建筑,只在门外驻足一下而没有入内。

黎里古镇据说现有明清民国建筑近18万平方米,随市河呈“丁”字形分布,如果细加盘桓,没有大半天是下不来了的。黎里有油墩、套肠等特色小吃,黎里古镇商业气氛较淡少,没有几家可供游客就食的食肆,民宿似也只有二三家,游客不多,街巷间、河埠旁更多的是当地居民生活气息。

漫步黎里街市和古石桥,感受到的是一份那些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逐渐消失的静谧悠然。或许我有时间会再到黎里,悠闲漫步后,择一茶肆,临河而坐,体会那份水乡集镇生活的淡然。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