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震泽纪行。

震泽纪行。

曾经看过一帧震泽禹迹桥和慈云禅寺的塔寺桥组合的美丽画面,就有意到震泽实地看看。2023年6月22日端午节午后,结束黎里古镇游程,我即赶往震泽古镇游览。

江苏苏州吴江的震泽古镇位于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交界处,距湖州南浔古镇不过12公里,古有“吴头越尾”之称,因濒临太湖而得名于太湖别称“震泽”。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湖州刺史张景遵在此设馆驿;南宋绍兴初年设震泽镇;明代震泽地区因适桑宜蚕而成为湖丝重要产区;近代生丝贸易的发达使震泽成为我国著名丝市之一,丝行、丝经行、茧行、桑叶行林立。时过境迁,光华不再,但震泽作为著名的蚕丝之乡的余韵犹存。

时近下午2时,我来到震泽古镇游客集散中心,在那里取了份导游图后,走过禹迹路,来到禹迹桥畔,看到了我想要一睹的风景。

禹迹桥南北向跨頔塘河,此桥修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重建。震泽地区曾为泻湖浅湾,自古就有大禹在此治水的传说,并由此成为震泽一名的由来。明朝洪武窦德远编纂的《松陵志序》言:“禹导水源至此,故曰震泽底定,言底于定而不震动也。”

禹迹桥为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宽4.30米,桥全长43.50米,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桥下的頔塘河是一条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的古运河,頔塘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的支道,原名荻塘,源出天目山苕溪,自湖州经南浔入苏州吴江震泽,至平望注入莺脰湖与江南运河主道汇合,禹迹桥是頔塘运河上的标志性古石桥,与桥北堍不远处的慈云禅寺及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影横斜,相映成趣,构成震泽水乡特有景观。

走上禹迹桥西眺,明清时期的驳岸,沿河排开的鳞次栉比的古建筑,震泽古镇市河頔塘河两岸枕河而居的水乡集镇风貌尽收眼底,相较而言北岸风貌较为齐整些。

走下禹迹桥,来到頔塘河北岸的宝塔街。

街东端的慈云禅寺和塔初建于孙吴赤乌年间(238-249年),也有说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僧道泽重建。

慈云禅寺原名广济寺,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御赐“慈云禅寺”而易名。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寺毁于战乱,唯塔独存。1924年重建慈云禅寺大殿三楹。

走进慈云禅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药师殿、财神殿、三圣殿、地藏殿等单体建筑,阁楼砖木结构,龙角飞檐,造型精美,殿宇宽敞高广,被誉为江南名刹。

当然,慈云禅寺最吸引我的还是慈云塔。慈云寺塔为楼阁式塔,六面五层,砖木结构,高38.44米,由塔壁、回廊、塔心组成。除塔身下三层部分构件为宋代形制外,其他均明代建筑形式。宝塔飞檐高翘,风铃挂角,雄伟秀丽兼而有之此塔有两个传说,一是相传三国赤乌年间,孙权之妹怀念刘备登高此塔眺望寄托绵绵情思,又称“望夫塔”。二是宋徽宗女儿慈云公主避难震泽,重修此塔遥望北方,祈盼被北掳金地的徽宗早日挣脱幽禁南归,寺塔以“慈云”命名,故称慈云寺塔。

在古代,慈云寺塔不但是震泽,也是吴越交界地带的标志性建筑。

旧时震泽八景有“慈云夕照”,夕阳辉映下的禹迹桥和慈云寺塔,寺、塔、桥、河组合成一幅错落有致的美丽图画。

出慈云禅寺,沿宝塔街西行。

街上有仁安坊、仁里坊两街坊,石板街两旁房屋较为齐整,古色古香,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

震泽镇贴心地利用布置在沿街老建筑外墙边缘的细软管上的小孔释放出一缕缕冷气雾,給行人带来一丝清凉。水雾升腾弥散,使震泽古镇的街巷和市河平添了几分缥缈。

宝塔街西端的师俭堂建成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师俭堂的堂名,或说是堂主人仰慕东汉清流领袖张俭高风亮节而取名,或说是崇尚节俭而取此名。据说共有大小房屋一百四十七间,完全按照传统中式古建筑的营造法式,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

师俭堂所含的街就是宝塔街。街南是师俭堂的第一进大顺米行,街北则是宅第,木雕的门楣很是精美。

沿宝塔街继续西行来到四碗茶楼,临河的茶座上有不少茶客在喝茶休歇。

四碗茶分别是外号“待帝茶”的风枵茶、水泼鸡蛋茶、熏豆茶和桑芽茶,此套茶上迎皇帝下可款待女婿,这种过去只在春节和婚庆嫁娶等宴席上才会出现的隆重待客茶仪现在已是震泽大小茶楼的主打招牌茶饮。

继续沿市河頔塘河北岸西行,街名已由宝塔街易名为砥定街,街所在社区名为砥定社区,此名应该就取典于大禹震泽治水“底定”之意。砥定街上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已不多,临河半条街也早已不存,市河頔塘河已变得浅窄,也许正因为如此,1935年震泽在镇北新开了一条河道作为頔塘主河道,而原来的河道继续作为震泽市河,改道后的頔塘河使震泽古镇主体部分所在地成为頔塘河中的小洲。

市河上的底定桥应该是座新修的石拱桥,看得出震泽欲修复市河頔塘河两岸的水乡古镇风貌,但难度不小。震泽目前江南水乡古镇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市河北岸禹迹桥慈云禅寺及宝塔街一带,市河南岸水乡古镇风貌也有些,但不如北岸完整。

沿砥定街西行一段后,街名易为太平街,转沿一条南北向小河西岸北行,经过震泽中学继续北行,来到王锡阐纪念馆。

馆内还有王锡阐墓,墓修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即王锡阐逝世后第二年。王锡阐是明末清初天文历算学家,博览群书,兼通中西之学,顾炎武赞其“学究天人”,王锡阐所著的《晓庵新法》三百年来称颂学界。

离开王锡阐纪念馆,沿小巷东行,来到虹桥。

此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初建无考,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二次重建。此桥原在震泽镇北,因开凿新頔塘河道移建现址。

太平街西栅跨市河頔塘河有座思范桥,相传为纪念范蠡而建。据说归隐的范蠡曾在震泽留下印迹,故桥名思范。思范桥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重建,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重建。震泽古镇真正的古桥也就禹迹桥、虹桥和思范桥三座,我看了其中两座,漏看了思范桥,有点遗憾。

穿行在震泽古镇小巷,时而能看到几处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老宅,但左邻右舍却常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乃至更近的普通民宅,成街连线恢复古镇风貌难度不小。

回到宝塔街,从一条小巷北行来到镇北后方,那是一片花圃。

穿过花圃来到改道后的頔塘河主河道,这段河道称为“新开河”,看来頔塘是作为震泽市河的頔塘故道的专有名称。

来到新开河与頔塘河东端交汇处,那里的頔塘河分水墩上有座文昌阁。此阁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后毁于战乱,2007年至2009年根据历史记载与图片资料按原样重建。因非古建,我没有一游的兴致。

回到禹迹桥畔,回眸頔塘河两岸的震泽古镇,已有些不完整的水乡古镇风貌透出几分落寞和萧瑟,不过倒可让人揣想那些著名江南水乡古镇未旅游开发或初开发时原始模样。

震泽这样还未完全整修雕琢过水乡古镇更多地保留原本的生活烟火气息,没有摩肩接踵的游客和过度商业化熏染,反倒让人真正体会到了江南水乡古镇渐将消逝而又弥足珍贵的那份不被打扰的安详宁静和质朴恬淡。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