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朱熹与江贽讲学的古村,晋商万里茶道的起点,武夷山麓下梅村。

朱熹与江贽讲学的古村,晋商万里茶道的起点,武夷山麓下梅村。

到武夷山旅行,我们除了去著名的天游峰、九曲溪、大红袍、虎啸岩等核心景区之外,渝帆建议大家一定要来离武夷山只有六七公里的下梅村看看,为什么呢?理由有三,首先,它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其次,它是著名理学家朱熹与江贽都普讲过学的地方;此外,它是晋商万里茶道的起点,凭此三个理由,下梅村就值得你来看看。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区东南6公里处,因位于梅溪下游而得名。下梅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分列于长900余米的当溪两旁。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构成典型的南方水乡风格。

下梅村当溪两岸有大量明清风格的古民居,这些古建筑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有邹氏大夫第、邹氏家祠和达理巷等。2005年,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下梅村落生态环境好,具有独特的风水意象。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营造了一个封闭安宁型的村落。据当地村民讲,下梅历史上除了土地革命时期发生过几起战火劫乱外,从没遭遇过严重的战争外患,日寇战机轰炸赤石、公馆、城关、星村、五夫时,也没有闯入过下梅上空。

平安祥和的外部环境,加上茶山环绕的自然环境,使村民拥戴社稷,守土勤耕,绅士、贤人注重村落礼教,办学堂、私塾,修庙宇,捐公益。村民们恪守农事节气,春种秋收。农闲之余,参加乡村寺庙的迎神赛会。下梅历史上曾展示了民风蔚然的好风尚。

晋商万里茶道的起点

清朝初年,下梅村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武夷山的重要茶叶集散地。当溪的8个码头装卸不绝,每日行舟300艘,一片繁忙。一张张竹筏装满新茶,沿溪而下到达县城,随后转运至江西、山西,经蒙古,最后到达俄罗斯的恰克图。这条长达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古商道。茶叶贸易的繁荣带来地方的富裕。

根据南平知府的史书记载:“邹英章偕壮游闽北、闽固产茶多区,而武夷七十二岩茗种尤甲天下。公与伯兄共治之,走粤东,通洋艘,闽茶赖以大行,品核精详,无二值,无欺隐,且不与市井较铢两。以故洋人多服之。洋人售公售制获异珍所至,辄信偿其利,由是家日饶裕,为闽巨室……”。

邹祖英章及其子邹茅轩曾在广东连续经营茶叶三十余年,当时,正值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不准闽南一带片帆下海,且内迁沿海渔民,彻底阻断了当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经营的从厦门出口的海上茶叶贸易,于是创立《壹承》茶号,通过水路运输,从武夷山下梅开始,沿闽江顺流而下,经过福州,潮州,广州,然后到澳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接洽,重新打通了茶叶出口的海上通道,这段时间根据厦门大学考证从1735年到1746年之间开始,结束于1794年。

后英国取代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后,清政府改由十三行垄断外贸贸易,先祖遂与十三行合作经营茶叶贸易,据广州十三行考证,雍正年间,十三行潘氏与邹英章、邹茅轩父子合建茶行,负责武夷山茶在广东的制作及销售,此后,先祖后人继承祖业,继续在广东经营海上万里茶路达两个多世纪。在上世纪40年代末,邹氏《壹承》茶号在广州还有着3间铺面 。

在邹氏经营海上贸易的同时,据《常氏庄园儒商文化书系·榆次车辋常氏家族》记载,于1718年,晋商常家,来到武夷山,于邹氏达成协议,共同经营武夷山茶运往蒙古及俄罗斯,这就是著名的万里茶路北线。邹氏与常氏共同出资,在下梅的芦下巷景隆宅、新街巷、罗厝坊设立了茶号,雇请当地茶工,还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乌龙茶、砖茶。每年茶期,在下梅制作并精制后的茶叶通过梅溪水路汇运至赤石渡口,经双方共同验押后,雇用当地工匠达千余人,用车马运至江西河口(现在的沿山县)。再由船帮改为水运至汉口,达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而后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归化,再换骆驼至库仑、恰克图。

从武夷山的下梅茶市起步,到中俄贸易城恰克图,漫漫商路上,邹氏购置了数百峰骆驼做运力,足见茶叶经营规模之大。 雍正五年(1727年10月21日,农历九月初七),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中俄茶叶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条繁盛了近两个世纪、全长5150公里的“茶叶之路”就此进入繁荣。

晋商常氏与闽北隔万水千山,商业嗅觉却异常敏感。早在150多年前,以常氏为主的山西商帮看中了武夷茶的生意资源,把经商触角探往武夷山下梅的茶坊街市。据《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由此可见当年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经贸活动在下梅十分活跃。

1666年(康熙五年),武夷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收购,欧人皆以武夷岩茶为中国茶之总称。此时武夷山岩茶在下梅集运转销,乾隆年间,下梅遂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

下梅邹氏与晋商精诚合作100多年,邹氏以经营茶叶发家致富,诚信经营是基础。晋商强烈的外贸意识、敢与洋人做生意的胆识,极大地鼓舞了邹氏。下梅邹氏恪守的是“诚信经营,致富履义”的商德。然而,鸦片战争后,由于当时清政府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武夷岩茶只要顺闽江而下就可出口。于是,武夷山地区的茶市中心从下梅转移到赤石。盛极一时的下梅慢慢走向衰落。

宋代理学家江贽和朱熹讲学之地

这里除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它还是宋代理学家江贽和朱熹讲学的地方,文昌文化积淀丰厚,耕读文化遗风甚浓。

清代学者董天工在《游云窝有感陈司马》一诗中写道的诗句:“谁道遗徽今变迁,幼溪书屋叔圭传”,叔圭是谁?正是北宋政和年间下梅村的江贽,号少微先生,字叔圭。江贽这位理学名贤,宋徽宗三聘其入朝均被他拒绝。江贽这位穷究理学的才子,婉言谢绝了朝廷的三次命召,不肯为官,而宁以古代隐士巢父、许由为榜样,隐居下梅村。朝廷赐其号为“少微先生”,并令本地县令陈难在江贽的故乡建少微坊坊门。钦差翰林院士苏德舆奉旨旌表先贤江贽,于北宋政和5年(即公元1115年)在下梅立少微坊。

与江贽类似的是,朱熹一生,除短暂的在外为官、游学外,四十余载均生活在武夷山。风景秀丽而安静的武夷山,为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提供了绝好的研讨环境,朱熹为了传道讲学,在九曲溪最美的五曲溪东,吞云吐雾的隐屏峰南麓建立了武夷精舍,同时下梅村也是他经常前来游玩、讲学的地方。

热门影视作品取景地

下梅村因为悠久的历史、百生的文化和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格,除了赢得大量游客的喜欢之外,也获得了许多导演的亲睐,近年来先后有《同安主薄》、《范仲淹》、《春天的热土》等来此拍摄, 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中国百家姓》之《下梅邹姓》、《致富经》之《闽北第一家:村民投资办旅游》、《走遍中国》之《古民居探密》、《武夷竹韵》以及香港凤凰卫《寻找远去家园》等都曾来此拍摄过大型专题节目,福建本土媒体就更不用说了。

渝帆提示:

1、从武夷山市区乘中巴或公交车直达下梅,从武夷山度假区前往下梅的公交车每5分钟一趟。

2、古村并不大,慢慢游览,大约需要二个小时左右。

3、下梅村古建筑颇多,砖雕、石雕、木雕和墙头彩绘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内容多取自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吉祥风物花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拍拍细节。

4、下梅村需要门票,成人55元一位,略贵,儿童票30元。

关于作者: 渝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