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秋高气爽宜出游,寻访广东最美古村落,诗意栖居乡村游。

秋高气爽宜出游,寻访广东最美古村落,诗意栖居乡村游。

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广东拥有大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乡村,如果大部分的著名景点都走完的话,不妨跟着乐玩君另辟蹊径,寻访久违的诗意栖居乡村记忆。

广东乡村爱你,本游记集合了景点和地方美食等丰富详实的内容,希望给一些有广东古村情怀的粉丝带来一些有实的价值的参考意见,一起来看看吧。

行程安排:

第一天:
广州酒店→小洲村→开平碉楼→珠海
上午:游览【小洲村】
下午:前往江门参观【开平碉楼】

第二天:
珠海→岐澳古道→中山→翠亨新村→广州→黄埔古港→回家
上午:游览【情侣路】情侣路是珠海城市的象征。
随后参观【岐澳古道】
下午:乘车前往广州,游览【黄埔古港】
结束愉快的旅程!

小洲村是广州城区内所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落,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并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走进小洲村,如同走进了一座民俗博物馆。

小洲村的历史可以从元末明初说起,村内至今仍保留岭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情态。

进村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民居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喜欢小洲的人,会觉得这里是一个连骨子里都露着艺术气息的古村落。

我们下车后,第一个景点就是小洲人民礼堂,导游介绍这是以前公社集体吃饭的地方。

50多年过去,礼堂外墙仍保留了苏联时期公共建筑特色,正中间有一棵鲜红的五角星,写着“小洲人民礼堂”六个大字,礼堂上方“广州郊区 新滘公社”,这些随着时代变迁已经消失了的东西,重新展现在眼前,真是难得。

漫步村中,仍能见到一些墙壁上还留着,大跃进和时期的油画、标语、毛泽东人像,这些最富有时代特色的东西,很适合我这种喜欢怀旧的人闲逛。

小洲村的岭南古韵

小洲村古称“瀛洲”,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期,因为小洲村在一次龙舟赛上夺冠,南汉后主刘鋹龙颜大悦,亲笔所锡。

小洲的古建筑、小桥、古树、古巷、古码头都值得逐一细逛。修建于宋末明初的登瀛码头就是必打卡的景点之一。

码头距今也有500多年了,构筑码头的条石至今仍然稳固,是村中保存最好的码头。有棵巨型的榕村长生,村中的老人总喜欢坐在树荫底下乘凉。

玩法上,可以试着跟这些小洲村的住民一起聊聊天,了解小洲村的历史与过去、听听不同人们的故事。

小洲村的村民以前主要是靠种植瓜果为主,村中四面环水,河网纵横,果树成片,以小洲石硖龙眼、荔枝、杨桃等岭南水果最为出名。

古代主要靠水运,所以登瀛码头就是小洲最主要的对外贸易中心港口。

无人机航拍下,珠江边上的“万亩果园”由瀛洲生态公园和附近的果林组成,共约20000亩,这些绿地也称为广州人的“南肺”。

继续深入,会发现很多当地居民宗族血缘的情感纽带的建筑,建于清代的泗海公祠,建于明代的粤梅简公祠等。

村内最大规模的简氏宗祠,是清亁隆年间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村民俗称为“嘉告堂”。祠堂顶架架雕做工精细,雕有“花开富贵”、“子孙绵延”等一些寓意吉祥的纹饰。

这里从前是供奉祖先,族人议事集会的地方,现在里面摆了一些乒乓球桌,供村民娱乐健身。

另外代表民间信仰也有不少,北帝古庙、玉虚宫、天后宫、简佛祖庙这些古庙宇也很多。

蚝壳屋是岭南水乡特有的建筑,在广州地区已保留不多,是研究岭南水乡的重要史料,所以到小洲村游玩,一定要在“蚝壳屋”打卡,领略一下这种用蚝壳为建筑材料的特殊魅力。

据说蚝壳房屋住起来冬暖夏凉,用蚝壳堆积而成,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以黄泥浆砌蚝壳,因为不积雨水、不怕虫蚀,很适合岭南地方气候。

蚝壳屋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因为外层经长年累月的风化,蚝壳已全部外露,呈现出独特的纹理效果。从中可领悟到小洲古村民的智慧。

蚝壳旁边还有个司马府第,可以顺带一起看了,建于清代,墙上还留有三个射击用的“枪眼”,具有防御功能的民居。

岭南水乡小洲村内石桥特别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始建于明代的翰墨桥,由花岗岩条石为基石,常有村民坐于石桥栏上,据说最多可以同时坐下20多人。

这桥的名字有意思,娘妈桥

桥边有一间吃甜品的店,走累了,可以坐一起吃点小食休息一下。

除了古建筑,参天古树也是小洲一景:古榕树、秋枫树、木棉树、樟树、古老龙眼树等,看着这些粗壮的树身,目测树龄少说也有200年历史。

小洲村独特的水乡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艺青年和艺术家来到这里寻梦进行艺术创作,成为岭南乃至全国艺术家寻觅创作灵感,写生、摄影的首选之地。

如果你想远离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在大都市里寻得一处悠闲之地,不妨来小洲村逛一逛,感受它独特的历史和岭南水乡气息。

门票:免费

步行为最佳旅游方式

交通指引:
1、可以乘坐BRT 25(天河体育中心向乘坐岗顶方向)坐到广大生活区,转35、565、310到瀛洲生态公园下车,全程估计40分钟可以到达。
2、乘坐地铁,在“大学城南站”出,往广东工业大学方向100米公车站,从86路到瀛洲生态公园下车。
3、还有番禺310;文德路35;一德东86;佛山穗盐路565
4、水果:村外华南快速的高架桥底,有各种各样的水果新鲜供应。记得多问几家价格,前排档和后排档有时价格相差很大。

全世界最美丽的村落,开平碉楼

初秋,正是恰好出游的季节。没有夏的闷与躁,也没有深秋的萧和凉。据说宋代大家苏东坡也颇爱在初秋游览各地,广东乡村游第二站,我们来到中国著名侨乡开平,当地最有特色的就是风格各异的碉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高度评价为“全世界最美丽的村落”,现存的1833座碉楼与周围的田园、村落和谐一体,构成了绝无仅有、中西文化共融的田园风光。

碉楼是中国乡土文化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见证,被称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开平碉楼是岭南乃至全国目前保留碉楼最多的地区。经修复后,对游客开放的有立园、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碉楼群、南楼和锦江里碉楼群五大景点。

上面都需要分别购票,也可买联票参观。但我们时间有限,只节选了所有碉楼中,门票最贵的立园,进行半日精华游。

每一座碉楼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始建于上世纪初的花园式别墅,以《红楼梦》描绘的大观园为依托,将古典园林韵味与欧美当代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融会贯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

立园在中国华侨文化中堪称一绝,在众多碉楼中,以园林布局设计见长,立园整体布局为大花园、小花园和别墅三个区域,但均自成一体,并以人工运河和围墙相隔,又用桥亭和通天回廊相连,可谓园中有园,耐人寻味。(图为园主谢维立铜像)

用于分隔花园和别墅的人工运河,堤岸上大树遮荫,风景优美,是个拍照的好地方。

建于1936年的晚香亭,是当年园主谢维立为爱妻建造的一座桥亭,亭高两层,南北相跨,琉璃瓦顶,石米墙身,桥两侧为东西向。

晚清书法家吴道熔先生为亭提书“晚香亭”,并将“晚”字书写成既可读“晚”又可读“晓”的字样:旭日东升时为晓香亭,夕阳西下时为晚香亭。意景相融,令人叫绝。

泮立楼糅合了东西方建筑的精华,楼高三层半,其外部黄墙绿瓦,飞檐斗拱,别具中国殿堂古风;欧美式窗户和古罗马式支柱,又充满西洋情调,非常具有艺术观赏价值。

碉楼还有岭南乡土文化的代表,开平壁画,这些壁画都是请本地民间传统手工艺人所绘制。

主人将自己对生活的憧憬,用绘画的方式展现在古朴的碉楼墙壁上,寄托美好的未来,也代表他对后人的激励。

壁画图案异常精美,色彩十分丰富,每一幅壁画后面都是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的描述,具有满满时代感。

在首层客厅上,这幅壁画,更是古诗也融到里面去了。每幅壁画背后的寓意都是一些关于平安有福有禄之类的内容。

除了美丽的壁画,木雕艺术同样别具魅力~

二楼客厅上最吸引游客目光的是镇园之宝,涂金木雕《封神榜》,雕刻精湛,构图别出心裁,上层是《六国大封相》之相台,下层是《姜子牙点将》的将台。

在碉楼,乡土元素是宗室气脉的延续。楼顶有个祖先的神龛、壁画图案置于天花各处,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地板还设计有花纹与图案,精美同样令人见绝。

带你重回旧时光,领略不一样的民国风尚

泮立楼为园主谢维立及其夫人所居住的地方,里面住了四位太太,单数夫人在二层,双数夫人在三层。

而立园的女主人的生活也非常摩登。室内装饰和家用设施均由外国引进。卫生间还用上了外国的抽水马桶、美式浴缸。

楼中琉璃瓦是中国皇家所用。就连一个小小的窗房也能透出在其他名园中无法见到的奢华。

房间内陈列很豪奢,有精美的银质西式餐具,美观大方的蓝色花窗。

布局上客厅两侧均设主人房,起居室里有西式的金山箱、保险柜,当时的弹簧床垫、精致的藤席等,家私很具西洋化。

泮立楼内每层均设有厨房,是开平建筑的一大特色,当地人流行一句话“厨房多、灶口多、人丁旺”,细心观察,厨房的设施极其奢华现代,有手摇水泵、铜制烧水壶、煮牛扒用的平底锅,连悬吊式碗柜都有。

壁炉、洋灯名瓷,以上种种均反映出女主人崇尚西式生活的浪漫主义情怀。

华侨文化的代表,开平碉楼

开平雕楼是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碉楼的作用,是防匪患,所以设计成有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看到碉楼内的门窗特别大、墙身厚实。导游说门窗都是当时从德国进口的,窗门都以厚厚的钢板为材料,而建筑水泥也是欧美进口,非常坚固,防御性很强。

开平碉楼最早建于明朝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规模,鼎盛时期有三千多座。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等。泮立楼就是居楼中最精美的代表。

立园别墅群内还有乐天楼、炯庐、明庐等碉楼,但建筑风格相差不大,位于别墅区最外围的毓培别墅也值得细细参观。

毓培别墅建于1936年,是园主为爱妻谭玉英所建,别墅为园主谢维立乳名命名。毓培别墅楼高实为五层,但从正面看又似四层,四层楼分别为仿中国古式、日本寝式、意大利藏式、罗马宫式。

开平碉楼是广东最具特色的华侨文化的代表,千姿百态,中西合璧,绵延百里,蔚为壮观,它凝固历史、凝固艺术、凝固民俗。

在岁月蹉跎,时光流逝,人聚人散,万物生长,演绎着一代又一代的悲欢故事。

岐澳古道,曾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广东最美乡村游,广东驿道文化,历史内涵丰富;重走一段南粤古驿道,也是体验岭南特色文化当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无人机航拍之下,岐澳古道的遗迹就藏于五桂山脉中,它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人们仅有几条开眼看世界的通道之一,代表半部香山近代史。

古时的香山包括了现在的中山市和珠海,澳门也属香山县所管辖。

香山的茶马古道

当时,从中山出发到达澳门,有两条路可选,北面乘船经水路到达澳门,南面就要沿岐澳古道,到达澳门。

“岐澳”古道的“岐”指香山县城石岐,也就是如今的中山市石岐城区,“澳”则指澳门。

五邑和香山广东有名的侨乡,当年第一代去海外打拼的华工,有不少就是通过岐澳古道走向澳门,再乘船到香港或出洋的。

他们沿着岐澳古道见到了一个新世界,转头望向自己脑后的辫子和千疮百孔的大清,开始思索中国的未来。

在他们口中,岐澳古道被称作“中国人看眼看世界的窗口,代表半部香山史”。

岐澳古道与历史名人

有关岐澳古道的历史文献并不多,林则徐日记中的记载尤为珍贵,它甚至让后人知道了岐澳古道的大致轨迹。

1839年澳门作为走私鸦片的重灾区,林则徐鉴于澳门的特殊地位,决定封锁澳门,并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率员进驻香山县城,前往澳门。

林则徐此行即通过香山古驿道到达澳门。1839年9月3日,林则徐对澳门进行了巡视。

日记中林则徐写道:“二十五日,戊午,晴。卯刻出南门……自石鼓达至岭上之平迳汛,计十里……又十里雍陌,在郑氏祠内饭……又十里前山寨,在都司署中住……”

日记中的“岭上之平迳汛”,即云迳寺遗址。

很可惜,云迳寺地面建筑于1950年被拆除了,如今遗址上,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隐于草木之间,地上又散落的青砖、破瓦片等。无言中透露出一种古朴苍凉的美。

岐澳古道管理公司在遗址旁边新立了牌子,上面写了一些有关云迳寺建筑的推测简介,站在这里,坐听林海风雨语,站在这里颇有回归历史现场的感觉。

另一个跟岐澳古道相联系的名人就是郑观应,他当时捐资,将林则徐的巡视澳门后,所写下的《十无益格言》建成《许真君格言》碑刻,放在云迳寺附近。

而云迳寺沿岐澳古道向下走,便是郑观应的家乡,雍陌村。

郑观应是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写下《盛世危言》这道思想巨作。

有人曾说,《盛世危言》这种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之作,只会出现在旧时广东香山这个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地方。

岐澳古道是近代中国联结中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诞生在古道不远的翠亨村,少年时代的孙中山经常随父兄通过岐澳古道来往中山与澳门之间。

1912年5月27日,孙中山曾从澳门经岐澳古道返回家乡。

岐澳古道玩法探秘

岐澳古道在明朝中叶即已形成,清朝初年已是官商两用大驿道,直到1936年石岐至澳门的现代公路全线通车后,便日渐息微了。

振兴广东乡村旅游,经过重新修整后,现在岐澳古道已经成为珠海和中山地区,登山爱好者周末玩乐的天堂。

岐澳古道驿站设有免费的停车场,自驾游可以停好车后,步行上山,岐澳古道全程为70公里,根据自己的体能,量力而行,可以像我一样,选择只走一小段来体验。
古道前段,路面整修后,平整,沿途路牌指导清楚,很适合初级徒步者。

继续深入,会越走越原始,剩下就是古代条石铺设的古道了。

五桂山在北回归线以南,天气常年温暖湿润,茂密的山林中,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不少,像古道两旁那些五颜六色的花朵。

沿山势古道忽上忽下,到达观景平台,近看苍翠古木,远眺连绵群山,清风徐来,畅爽至极。

站在此处可以看到山脚下的那堆粉砖绿瓦的建筑,导游说这些就是中山现在房价最高的别墅区了。

翻山越岭,岐澳古道最大的魅力在于那些与古道有关的名人轶事,正是他们开眼看世界后,思想革新带来的变化,也正是在这文化辐射之下,中山乃至南粤,才成为中国最早向近现代文明转型之地。甚至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仍是中国与世界文明接轨的最前线。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岐澳古道是近代中国联结中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人物都诞生在古道两旁,这些古村落同样是南粤古驿道上的文化珍宝,也是岭南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追寻岐澳古道上的名人轶事,在崖门用过午餐后,我们又来到了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

翠亨村,看岭南传统民居

翠亨村建于清康熙年间,因附近山林苍翠,坑水潺潺,风景优美,且当地方言中“蔡”与“翠”、“坑”与“亨”谐音,又寓意万事亨通,故于清道光初年改称翠亨。

翠亨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现存传统民居68座,体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岭南传统民居的特色和风格。

类型上有富有人家,贫穷人家、中等农家、侨眷家庭、中药铺、杂货店、理发店、更楼、竹织作坊、木器作坊等等。

立体再现了翠亨村孙中山当年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使我们可以了解这位伟大人物成长初期的历史环境,并以此领略珠江三角洲的部分民俗风情。

村内街道均是用石板铺成,呈现“井”字形规划,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和兴街、中亨街、众兴街是村内几条最主要的街道,古色古香。

翠亨村门墙上多配有灰雕、木雕、壁画,形态逼真,非常古朴。

翠亨村虽小,但举目踏足之处,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和赫赫有名的名人故居。村门石匾上可见一道裂缝,传为1892年孙中山、陆皓东试制炸弹时炸裂。

“瑞接长庚”闸门。是翠亨村原有四个村门之一,当地人称之为闸门,门内有五根木柱,闸门顶部有太阳、花卉等图案灰塑。

贞义堂。又称杨氏朝议大夫祠,建于清代,为三开间三进建筑布局,是清代富贵人家民居的代表性建筑。

翠亨村里还有许多和孙中山自幼相识的好友,如陆浩东、杨殷、杨民如和杨鹤龄等,最后都成为他革命生涯的重要伙伴,如今,他们的故居都按原样在翠亨村保留下來。

名人亲手设计的房子

名人住过的房子很多,但由名人亲自设计建造的房子卻很罕见。

孙 中山 故居是一栋二层中西合璧的建筑,其外部结构装饰具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而其内部结构与陈设则属于当地民居传统形式,使用传统的中式家具;坐东朝西,与翠亨村的民居坐西向东的坐向有别;门多、窗多、 通道 多。

主楼,由孙中山兄长孙眉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再由孙中山亲自设计和主持修建而成。

主楼外观是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而内部结构与陈设则属于当地民居传统形式。

前院的左侧有一棵酸子树,据说是孙中山在清光绪九年(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树种并亲手栽种。1931年后,此树被台风吹倒,长成此状。

后院建有厨房、浴室、厕所及杂物间,是孙眉于1913年左右回乡建造的。

故居前有一个“根”铜塑,童年时的孙中山,常在家门口听听冯观爽老人讲述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故事的地方。孙中山后来曾回忆说,他的平均地权思想最早即于此时萌发。

翠亨村农耕文化展示

翠亨村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村容整洁,保有大片田园风光以及海景湿地,从孙中山故居出来后,穿过一段地下隧道,我们来到了“龙田”。

龙田是翠亨村外的一块耕地,其中两亩六分田,由孙中山父辈租耕,据资料显示,童年的孙中山就像普通的农家子弟,经常跟着大姐孙妙茜砍柴、割草,年纪大一些,就跟着父亲下田插秧、锄草。

因家贫买不起耕牛,孙中山每年都要替人放几个月的牛,以换得牛主同意用牛帮自己家犁田翻地。

孙中山后来多次和宋庆龄说到,从那时起,他就想到“中国农民的生活不应该像这样困苦。他平均地权的思想,也在此时萌发。

农耕文化展示区分为水稻耕作区、传统农作物区、介绍珠江三角洲特有的农业生态桑基鱼塘区、禽畜饲养区、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方式的“现代农业展示区”,方便游客了解珠三角的农业文化。

中山市非遗项目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无形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中山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翠亨村村墙边,就有一个中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展厅分为歌、舞、食、艺四部分展示。

通过图片、文字、影像、实物、模拟场景,展示了中山本地传统的音乐、舞蹈、技艺、戏剧、民俗、游艺与杂技等,中山市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及市级的非遗名录。

醉龙舞是中山特有的图腾舞蹈,源起宋代,盛于明清。流行于中山西区长洲村、并流传于澳门,是国家级非遗。

小榄菊花会兴盛于清嘉庆(1814年),由小榄乡绅约定以后每逢甲戌年举办一次菊花盛会。小榄菊花会集赏菊、咏菊、品菊等丰富内富,文化内涵丰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翠亨村旁边还有孙中山纪念馆可以参观,里面收藏了孙中山曾生活使用过的一些物件等,里面空调很足,非常凉快。

Tips: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都是免费的,入口处,凭身份证换领门票就可以。

黄埔古港,南粤水驿道文化的历史见证地

广东最美乡村古镇游,上午爬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岐澳古道后,下午再度归回广州,深入黄埔古村古港,探访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

黄埔古港,是中国在贸易全球化进程中重要的历史承载地和南粤水驿道文化的历史见证地,也是广东村落与滨海古城镇并存的独特空间载体,同时古村也是市民喜爱的游玩休闲好去处,好玩好吃不用钱,具有很高的人文旅游价值。

黄埔古港成型于宋朝时期,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海洋文化的代表。自1757年清政府颁布一口通商政策后,这里成为当时全国唯一开放港口,外国商船只准停靠在黄埔古港,办理卸货、通关及回程手续,黄埔古港被称为是“海舶所集之地”。

据记载,“哥德堡”号商船曾三次抵达这里,奠定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的地位,鼎盛时期岸边泊海外商船五千多艘。十三行到黄埔古村一带江面帆影绰绰,往来穿梭,十分壮观。

航拍下,看到现在的黄埔古港北临新港东路,南隔黄埔涌与仑头相望,西临东环高速公路,东隔珠江与长洲、深井相望。

古港古村到处是珍贵历史遗迹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黄埔古港古村至今保留了大量的珍贵历史遗迹、文物,向游客展示了独特的岭南特色建筑。

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黄埔村曾是珠江边一片滩涂,又叫凤埔,凰洲,北宋时期已聚居成村。

现在黄埔村的北门附近仍留有凤浦门遗址,目前用玻璃封起来,供游客参观。

凤浦牌坊,其中一面是原有的“凤浦”石匾额。牌坊两侧有当年的村落围墙和门楼的,门楼是一个面阔9.2米、进深7.2米的建筑,墙体由灰砂、蚝壳、黄泥夯筑而成。

黄埔古村在2013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现在码头旁边仍保留一条“海傍街”,见证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东约海傍当时专为来往的贸易人群服务,体现了过去岭南水运城镇特色。

沿亲水堤岸进村,首入眼帘就是刻着“古港遗风”的牌坊,左右两联刻着:四海云船临凤浦,五洲商旅汇神州。

旁边则是“粤海第一关”纪念馆,里面用图片、模型和影像为人们展示了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曾经的辉煌。

港口内还停泊着一艘仿古木质船。旁边鲜花相映,也是好看。

码头的尽头,有块石牌,上面刻有《黄埔古港遗址》六个红字。

黄埔古港古村景区内,较大的景点有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北帝庙,庙里有块重修北帝庙的碑记,上记载了“黄埔税口肆员”等重要文字资料。

探寻古村落中的历史文化印记

黄埔村是有名的广州侨乡。这里出洋的人数最多,时间最早。其中惇慵街内的姑婆屋就是侨乡的重要见证;始建于清朝的姑婆屋,它所代表的是当时珠三角自梳女的“社会潮流”,那时女人喜欢下南洋做保姆(女佣),老了,返回家乡,建大屋养老,她们经济独立,只是因为错过婚嫁年龄后,没合适对象,因此终生不嫁,透过这些建筑的背后故事,可以了解到自梳女的历史。

今日的黄埔村,保留了广府美食与传统工艺。必尝美食有爽滑鱼皮、姜撞奶和艇仔粥,这是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当时洋人入港后,所能品尝到的第一个美食,就是购买古港的粥,因为当时商家是撑着小艇划过去贩卖的,所以叫艇仔粥,如果按里面的材料看,其实就是加了油条的猪杂粥。

关于作者: 乐玩日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