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是我们著名的旅游胜地,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它也是福建省的标志性景区,但凡提到福建旅游,人们多半会想到厦门的鼓浪屿与南平的武夷山,鼓浪屿这里暂且不提,今天咱们继续聊一聊武夷山。
到武夷山旅行,天游峰、九曲溪、大红袍、虎啸岩等都是不容错过的经典景区,但有一个景区很特别,历史非常悠久,名气也不算小,但真正去过的人却不多,很多人从坐着竹筏从外面匆匆路过,甚至都不知道里面还藏着一个上千年的历史古迹,它就是藏在九曲溪一曲处的止止庵。
止止庵是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但是这1700年间,起起伏伏、兴兴废废、止止行行,遗址复遗址,重重叠叠,充满了波折,武夷山本土作家张光建先生曾写过一篇《止止有庵》,对其历史作了挺多的梳理。
1700年的历史足够悠久,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足够有名气,但是相比天游峰和九曲溪而言,去的人如此之少呢?渝帆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它并不大,几经兴毁之后,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修的,只有几栋并不壮观的建筑,如果进去游览的话,半小时候就足够了,相对天游峰、九曲溪动则半天的行程,止止庵更多是文化,却没有太多的风光可览。
其次是这里并不当道,藏在九曲溪下船码头边上一个公园里面,很多人在这里根本都不会作太久的停留,即便是停留,更多的人都会在仿古修建的宋街逛逛,或购购物,或用用餐。渝帆如果不是想去看一曲老码头的摩崖石刻,估计也会对止止庵擦肩而过。
此外,武夷山各大宣传资料几乎都没有怎么宣传止止庵,所以知道者极少,即便是当地人,也可能一问三不知,更何况外来的游客,哪里会知道宋街旁边的公里里,居然还藏着一座如此悠久的古庵。
在古庵后山,有大量的摩崖石刻,其中有最著名的莫过于“止止壶天”,也正因为这些石刻,让不少学者断定道教的第十六洞天——升真元化洞天就在这里,而且历史上有不少仙人羽士与此庵结缘。距止止庵不远处的幔亭岩上,武夷君曾宴请过各路神仙和乡民。此峰之上又有唐朝廷的特使投递过天书。
据当地朋友介绍,止止庵最早是皇太姥、张湛及鱼道超、鱼道远的修炼之所。尔后又有晋代的娄师钟、唐人薛邴避此修道。宋朝的李陶真、李铁笛、李磨镜等得道真人,也是在此卜筑古庵,止止一名便是由他们所起。抗金名将李纲曾经拜访过“三李”,见止止庵与梦境相符,据说还曾萌生过建一座吏隐亭的想法。
止止庵有过辉煌,也命运多舛,远的不说,就在近代便曾三建三毁,第一次是民国29年(1940)九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在武夷宫设苏皖临时联合政治学院时,在此设立图书馆;1954年被拆毁,此为一建一毁。武夷山景点对外开放后曾经在原址上建竹制茶室,后来荒废,此为二建二毁。1993年11月,CCTV在武夷山拍摄电视剧《武夷仙凡界》时,拆毁了原有的竹寮,搭建几处茅房,拍完后也拆了,此为三建三毁。
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基本都是1994年以后由颇有清风道骨的杨金鑫研究员主持重修的,据说他为了重修这座古庵苦心孤诣地准备了十年。祖上的房产被他抵押贷款投入前期,专家学者被他说动为之论证审批,社会人士被他感染也踊跃帮忙相助。一为襄举善事,一为传承文化。
止止之辈中名声最噪的当属白玉蟾。这位南宋道教最杰出的人物,以其金丹南宗创始学说,汪洋恣肆的文才,不修边幅的形象,浪迹江湖的行踪,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影响。因为母亲梦食蟾蜍,觉醒生他,所以从母姓,取名玉蟾。他生而聪明,七岁即能诵九经,长于书画,人称神童。他心通三教,学贯九派,“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
庵名止止谁知止,我亦庵中悟止人”。止止庵寄托着白玉蟾之辈的理想期望。何谓止止?本意不过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其道教上哲学意义远非这般简单。庄子在《人问世》中说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易经艮卦即“止止”之义,明确告诉人们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
止止庵风光极美,这里背倚大王峰,面对虎啸岩。左侧有天柱峰,右侧则是铁板峰。临溪一望,一棵合抱的古松正在送迎客人。步入幽溪,且听鸟鸣水喧花落,拾级而上,赏梅观竹抚石。散步开去,有百年不践之苔可踏。到得高处回首,端的是个背有靠,前有抱,左右可托,脚下溪水环绕所在,好一个人间仙境,止止妙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