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次去武夷寻茶,那是去年深冬时候了。行程很赶还走错了山路没有去成,今年茶季有幸同收茶的友友一同前去。还未感受过武夷茶季的气息,这次能扎堆在茶乡里三五日,心中按捺不住的欣喜。
谷雨前后总是雨水不停,往年这个时间已经热的不成样子了。出发前就接到通知,今年的春茶已经开采了。从节气上来说是时候了,奈何担心天气不给力一直预报雨天来着,同学家的春茶早早就赶着开采了。生怕错过节前的好天气没了春茶的产量。
天气预报就像传说,三十号还下着雨我们刚到村里没多久雨就停了,偶尔飘几丝第二天便开始晴空万里。对于茶农和来收茶的茶商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一年一季的农忙就靠这个节日的气候了。
都来不及去酒店安置直奔厂里,茶青刚进杀青桶,顾不上跟人打招呼先凑上去看看茶。叶面肥厚油亮,小伙伴说岩茶的山场味特别清晰果香浓郁花香难得的清冽,至今印象里还存留着馥郁持久的茶香。
村里家家户户都做茶,门口都堆满了采茶青的竹篮子,每个篮子都写着序号。听慧苑的一户人家说今年自己请的做茶工就三十几号了加上采茶的家里光做饭都要五六桌人,忙的很。有的门口堆满了梯子,小伙伴一看就说这人家老枞茶树多,这些梯子就是为了采老枞的。
刚到的前两天几乎家家户户都做水仙,看着小伙伴巡场的样子我也跟着学看茶青品种。试着判断茶青是水仙还是肉桂,是大白还是菜茶。只要有茶青不管晾着还是在摊着都会过去瞧一瞧,主人家都不会说什么似乎也习惯了有这样的茶客。
《武夷茶歌》里“种茶辛苦甚种田,耕锄采摘与烘焙。谷雨期届处处忙,两旬昼夜眠餐废,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茶季的繁忙除了做青工序不间断还要顾着天气有变化赶着多收些茶青能多做些茶,遇到大厂的人户光杀青桶就楼上楼下两层,茶工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贴切的说明了讨生活的不易。
制茶师傅总是在各道工序前前后后盯着,跟茶工交流着要注意的细节无暇顾及我们。小伙伴也是轻车熟路自己进屋烧水试茶起来,差不多时候师傅会抽空进来聊聊这两天茶做的如何,自己哪块山场的茶今年最好,这次青整体把握的如何好。
也有茶农家不用机器辅助做青,全程手工摇青杀青俗称“凉做法”。不过还是比较少数这样做青的人家,费时、量也上不去,做青的程度也难达到传统做青的标准。倒是不少茶农建了新厂房设置新设备所有生产都流程标准化。
每道工序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着,负责着杀青、揉捻、干燥,烘干完就一箩筐一箩筐的分类放好做好标记等待下一道的工序。有时也想跟交流下,茶工总是回复不知道要问老板,才想起茶季很多的茶工都是外地来的。以前是江西人多,现在江西本地有工厂建设出来做工少了,现在的工人都是建阳、建瓯交界处的庄稼人。
茶季刚好是五一期间武夷山也是旅游的城市,恰好农忙遇到了游客多。茶叶在景区里采摘后要快速运回厂里制作,气温高不能让茶青一直闷在袋子里。于是就会出现游客看到了茶农骑摩托都凶猛,很多时候不要命。这也是茶农没有办法的,厂房离景区是有距离的在这样赶时间的情况下也只能跟游客抢道了。
刚做好的毛茶总是要试喝的,三五日的时间里不记得喝的多还是少。小伙伴每每试茶都是一连好几泡接下去,个个滋味都要试透摸清山场气息,做青程度如何?没有对岩茶那么专业的我也是蹭了不少好茶涨了不少见识。
遇到好客的制茶师傅都会热情的分享自己做了哪几泡好茶,转身去取来分享。不忙的片刻就跟我们讲讲他做茶多久了,今年做了多少量。可话还没落地就忙去了,我们还是老样子自己动手来。
一路伙伴都在感叹今年天气是真真的好,在村子与村子之间串流着随处都是茶青各家做着各家的品种。茶香四溢一路心情都是美妙的,偶尔发现不懂的品种就会蹲下瞅瞅闻闻辨识辨识。
这一路看到的茶工是茶季里最忙碌的风景,他们就像迁徙候鸟在该来临的季节应季而来,茶季结束也就随之归散。茶厂的墙上我看到许多记录密密麻麻联系茶工的电话,褪色斑驳的纸张最好的说明了茶季里画面最生动的一个环节。
此行跟着收茶,收获远远不止以上分享的。岩茶的发展历史脉络,制茶师傅工艺的交流,山场环境的感受,上个世纪茶叶的包装历史资料的欣赏等等。期待再找个时间详细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