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桐木关 | 十年荏苒,朝夕清浅。

桐木关 | 十年荏苒,朝夕清浅。

再入清涼境時心喜生歡,恰似十年荏苒朝夕清淺間。

—— 桐木


桐木,再见一如往昔。

一进保护区关卡

满覆藤萝树木、山高、谷幽

形容“深山老林”一点也不为过

和多年前一样

是一个能让人静下心来

放慢时光的地方

车子一路辗转而上

摇下车窗感受山间的气息

伴随侧面河谷

溪水青碧而湍急的节奏

闭眼享受这许久未见的惬意

没有人潮涌动

没有灰色的雾霭、浑浊的河水

只有干净的没有一点瑕疵的蓝天

车子行驶到山的深处

两侧静谧的坡地上

茶树和树林杂草浑然一体生长着

漫山石头遍野

这一切依然很美

再见

桐木一如往昔

多年前,因为认识正山小种结识桐木这片土壤。整整在山里三天,除了日常安排的学习,其余时间可以在山野人家间串动。人烟稀少的村落没有太多的娱乐,于是上山识茶成了最好的项目。

曾经除了茶,最大的经济来源是桐油和毛竹;而今红茶成了经济主产,带动了整个村落的发展村里有了民宿和餐馆。周边的民房不再是错落在山间的老房子,都是在加宽马路区域集中的两侧,基本每栋都是三至五层的新楼。

村里的面貌不再是多年前熟悉的样子,在吃饭间也跟友人聊到这十来年桐木的变化。茶业的兴盛,引来客商不畏道阻且长云集而来,到底是金骏眉带来红茶复兴的浪潮引致。可我还是念念不忘那传统正山小种的味道。记忆里的青楼松烟熏、切青工艺等。

徒步在这会儿是最惬意不过的事,虽暑气高涨山里依然是凉风习习。茶季的尾巴路上三三两两的客商外就是稀疏的茶农。路边两侧开满了黄白相间的野花,伴着蝉鸣声风里轻轻摇曳着。

靠山人家最多的就是山产物,放晴的日子院前路边笋干都晒满簸箕。旁边家养的小狗儿安逸小歇着,似乎对我们这陌生的面孔不再陌生或许是习惯了这许多陌生。不再对周边的一切新奇,静静享受着自己的生活。

悄悄拍了张照踩着轻盈的步伐继续向前,山里的太阳再炙热只要躲在林荫下便是凉爽的。偶遇小歇的茶农,似乎在等通知下午采哪里的茶。山中茶树都是东一簇西一簇没有规则也有大大小小的石头遍布,跟规整的茶园相比这里采摘多了些许复杂、吃力和辛苦。

再因海拔较高所有植被都生长缓慢,本地品种的菜茶树种几十年树龄也只能长出大腿高度,在有一定坡度的山间不断弯腰采摘确实不易。茶叶生长环境如此,茶树的根只能在石缝间狠狠的往深处扎去,尽自己的努力吸收养分,叶形虽小叶内却饱含了非常丰厚的物质。

菜茶品种与正岩场区内奇种本是同出一源,因地理风土有别,各自形成一方水土养育韵味呈现不同。桐木产地做出的茶也因叶小,古时就被称为“小种”。在清中后期为有别于模仿者正门户才对外统称“正山小种”产区范围便是自然保护区范围。

此次并没有预留时间去厂里看做茶有些许遗憾,抓紧时间离开主路往小径去。看见一小木桥溪水有些湍急,提着一口气直径踏过去顺着竹篱笆往茶林里走。四五个采茶工正低头忙采茶,高海拔里山间雾气散开的晚在茶林间辗转没一会功夫就会湿透全身。一早下来采茶工都没有换下防水的袖子、水鞋,瞧着连斗笠都有一层防水的料子就继续开采。

一芽两叶粉嫩嫩的绿布满了视线,采摘下的鲜叶香气扑鼻的鲜爽,在嗅觉的感官里也别有一般清甜。宋人诗中所说:“露芽云液胜醍醐”之味,在这似乎也别有一番体会。

细看,茶树的枝干依旧布满地衣、青苔,面上芽叶绿意舒展,生机盎然。芽叶之下那份沧桑、斑驳那是岁月赋予的一切。茶树周边在数年如一日里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生物链,滋养着自己每一片茶叶。

茶汤中释放出一种滋味叫“枞味”有人说茶树达到一定的树龄就会有这独特的滋味,我更认为茶树在一定的环境下,时间里形成了自己的生物圈,物质丰厚的供足养分才是这滋味的形成。

在桐木只能做短暂的停留,此番的重温让自己也感慨万分。春华秋实,四季有序,数十年的荏苒不过是朝夕的清浅。唯愿初心

关于作者: 当地向导遇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