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重游武夷(二则)。

重游武夷(二则)。

        1999年12月,武夷山景区成为我国第4个自然、文化双遗产,今年10月又进入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名单,名声更大、光环更多了。我本是一位武夷山市人,曾出入景区无数次,但自20多年前调离该市后很少再进景区,因为武夷山景区旺季票价140元,还有竹筏130元、景交车70元,合计高达340元,在全国景区中算是比较贵的了,而且没有60岁老人免费的优惠。今年10月中旬至12月底,武夷山景区向全国推出“免费畅游”活动,这种情况过去很少见,所以我们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于12月中旬前往,也算是故地重游,怀旧一番。

                                                                        山北 · 岩骨花香

        武夷山景区大致可分北、中、南三大块,其中北入口距市区仅9公里,多趟公交经过,交通非常方便,但售票处到检票口还有大约2公里左右,眼下门票虽然可免费,但景交车还要70元。按常理景区内部本应提供免费交通,但按我国绝大多数景区的惯例,除了门票外还要另收景区内的交通车费,而且很多景区都有个通病,就是把检票口设置在离景点比较远的地区,游人进景区游览非坐景交车不可,武夷山景区也是如此,前方就是峡谷入口,

章堂涧

这就是始于章堂岩的章堂涧,自西向东全长7.5公里,是武夷山景区最长的一条峡谷,两侧单斜构造岩层如城垣南北对峙,众多岩峰呈东高西低沿涧而列,形成一条山水景观长廊,涧底汇集了倒水坑、流香涧、慧苑坑和水帘洞的水流,经霞滨岩、玉华涧入东面的崇阳溪。沿着章堂涧进入峡谷,首先看到的是左侧的燕子峰,为武夷山九十九岩之一,岩势飞翔,富有动感,两片重叠的巨岩斜插峰间,形似歇息在苍翠峰岩上的一对燕子,尖突的岩顶宛如燕头昂向东方,平展的崖壁宛若敛翅待飞的身躯,故又称双燕峰。

双燕峰

继续向前不远,大路已到尽头,右侧上山的路是去水帘洞,所谓水帘洞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洞穴,而是一段上凸下凹的岩壁,高、宽各百米,为武夷山七十二洞之一,但时值冬日崖上无水,水帘洞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看头。我们选择向左石阶下行,路口有一标示牌,称这就是景区10年前开发的“岩骨花香”慢游道,“岩骨花香”本为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征,据说最初源于茶界大师林馥泉先生所著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专著,

慢游道起点

这里借用作为慢游道名,为景区5条漫游道之一,长4.5公里,从地图上看呈倒U字型,有网友称这是武夷山5条慢游道中最好的,因为有山有水有桥有寺,各种景观元素最为丰富。首先经过一座小小的石拱桥,虽然不是什么古迹,但简略大方,在网友的游记中出镜率颇高,不少人都在留影。

小桥

前面左侧这片巨大的条状岩峦叫丹霞嶂,实际上岩石并不红艳,而呈黄灰色,武夷山虽属丹霞地貌,但应为中、晚年期,早已没有青、幼期的鲜艳,

丹霞嶂

我去过很多丹霞地貌景区,包括其得名地的广东丹霞山,但我总感到丹霞地貌景区的色彩均不如太行山脉褐红色的石英砂岩,如这两年我们刚去过的云台山红石峡、嶂石岩的一米崖和万仙山的红岩大峡谷。

广东丹霞山

广东丹霞山

云台山红石峡

嶂石岩

万仙山红岩大峡谷

丹霞嶂是武夷山的三十六峰之一,在相对高度229米的绝壁上,有一条巨大的天然断裂带,在其间出现七处大小不等的洞穴,洞穴有两米多高,宽十一、二米,长三、四十米,形成一条倾斜的“空中走廊”,中间有一组断断续续、类似屋梁的木构架,一半嵌入岩崖空隙处,一半露在岩壁外,这种用榫卯相接的木建筑遗存,俨然空中楼阁,更是天然空旷的避险处,由于其中安装了一种起重机械的架子,故当地人称为“天车架”。

天车架

据县志记载,这是当地富绅在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为躲避太平军而建的避难居所,虽然岩下无路可上,但后山有路可以进入。据2004年文化部门实地勘察的情况看,虽经百年风雨侵蚀,但大部份构架仍保存完好,崖内未发现大规模的人为破坏,未发现火烧痕迹、箭头及搏杀争斗痕迹,可以推断当年这里未被攻陷。武夷山古闽族的崖居习俗源远流长,距今3000多年前的船棺葬俗与崖居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时至今日武夷山的崖居遗迹仍多处可见,而“天车架”是保存最完整、最为典型的珍贵文物,路边有一石碑称此为“古崖居遗构”。

石碑

我们继续前行不远,便看到大家熟悉的鹰嘴岩,为武夷山九十九岩之一,这是一座浑然一体的巨峰,光秃秃的岩顶,东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酷似鹰嘴,从岩顶直削而下的岩壁,光润莹洁,白里透红,而微微拱起的岩脊却是一片苍黑,隐隐约约地现出一条条裂纹,犹如丰满的羽翼,整座岩峰势欲振翅高翔,搏击苍穹。继续向西前行,路边桥旁出现一座青砖建筑,这就是慧苑禅寺,因北侧的慧苑岩而名,这种风格的寺庙建筑比较少见。

鹰嘴岩

慧苑禅寺

这段“岩骨花香”慢游道有两大特色,一是小溪潺潺,处处见水,虽然流量不大,但非常清澈;二是茶花盛开,微香浮动,茶园我们过去见得很多,但这种开花盛况还是第一次见,过去只知梅花冬天开,没想到茶花也不怕严寒,经上网查询,茶的花期正是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眼下正当花季时节,与“岩骨花香”慢游道之名非常贴切。

茶花盛开

过慧苑禅寺前的小桥,山道折向南行进入清凉峡,这一带路边的沟里基本没水了,再过玉柱峰、飞来峰便是著名的流香涧,两侧危崖直立夹峙,岌岌欲坠,最窄处宽仅一米,到正午时才会透进一缕阳光,炎夏到此只觉得凉风习习,清凉透体,行走其间似有阵阵花香飘过。

流香涧

此地原名倒水坑,武夷山景区内的溪泉涧水均由西往东流,奔向峡口汇于崇阳溪,唯独这条山涧自三仰峰北谷中发源,流向西北,倒流回山,山涧两旁青藤垂蔓,其间却又夹杂着山惠、石蒲、兰花,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火通游历此地,不忍离去,遂将此涧改名为“流香涧”。

石刻

过流香涧继续前行,从地图上看这一带有小路通往桃源洞,但几个路口都竖着“非旅游道路”的牌子,路况也比较差,我们不敢冒险进入,只能沿大路往前走,慢游道又转向东,我们开始登山,“岩骨花香”慢游道一带是著名岩茶产地的“三坑两涧”——慧苑坑、大坑口、牛栏坑、流香涧、悟源涧,到处都是茶园,翻过一座山梁,下行不远就是著名的“大红袍”,

这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岩茶名丛,生长在陡峭的岩壁上,大红袍母树有三棵,极为名贵,据说已有360多年的历史,产量自然是很低的,大约只有8两,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已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茶树左侧岩壁上的石刻是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新中国成立后,每年采摘的大红袍都送至北京,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主席曾送给他4两大红袍,而最后一次采摘大红袍是2007年,由武夷山市政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一带就是九龙窠,俗名大坑口,因两侧长条状单面山

大红袍母树

高耸,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我们沿九龙窠一直走到大红袍景区出入口,结束“岩骨花香”慢游道的行程,大约用了3个小时,途中处处可见“国家公园”字样,在这方面景区动作倒很快,其实作为国家公园的武夷山,范围不仅限于景区,而是地跨福建、江西两省,面积达1280平方公里,而武夷山景区方圆仅70平方公里,只是国家公园中很小的一部分,武夷山成为国家公园是因其拥有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我们走到检票口外的停车场,这里有景交车前往武夷宫等地,出山途中也有一些小景,见下图

出山途中小景

如果从停车场的左侧大路上行可去天心禅寺,而从右侧小路上山则是另一条“洞天仙府”慢游道的起点,途经马头岩、磊石精舍、悟源涧、胡麻涧、天游峰顶、中正公园、桃源洞、云窝至天游停车场,全程7.8公里,也有人正从山上下来,但路口却有一块“非旅游道路”的牌子,路况也比刚才走的“岩骨花香”慢游道差,我们刚走了一小段,天竟下起小雨来,只能收兵退回作罢。

                                                                               溪畔 · 赤字摩崖

         摩崖石刻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在山中题刻留名的是东晋的郭璞,据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此后代代相继,题刻不辍,至今尚可辨析的有400多幅,主要分布于九曲溪沿岸及云窝、天游峰等景点。我们次日下午再赴景区,重点就是这些赤字摩崖,首先来到武夷宫,这里是九曲溪竹筏的终点,码头旁有条宋街,其实这是现代建的,不过30来年时间,但武夷宫却有些历史,曾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据说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冲佑观。年代悠久的武夷宫,现已演化为地名,其西侧则是万春园,实际上就是一个盆景园,进园后向北上山是大王峰,向西走到底则是水光石,途经的止止庵曾为中国道教南宗祖庭,始建于晋代,武夷山被列为第十六洞天,十六洞天就是止止庵,晋、唐、宋都有名道在此修炼,南宋著名道士、道教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在此担任住持时达到全盛。解放后这些古建筑全部被拆掉,仅保存完石砌墙基和石刻“止止壶天”,现在的建筑都是新建的。

止止庵

止止庵

前面不远处的九曲溪边就是水光石,这里在古代是个渡口,为溪南、溪北的文人游客辐辏之地,游人们从水光渡口上岸登船,由船夫用纤绳拉着逆流而上,从一曲游到九曲,差不多要一整天的时间,比现在要辛苦得多,但来水光石登船游览的文人是数不胜数,他们在此题词作诗后,附近止止庵的道长便会请人在水光石的岩壁上刻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多达40多幅,成为九曲溪沿岸摩崖石刻最为集中之处,这些题刻情趣各异,诸体俱备,有的是记事,有的是抒情,更多的则是赞美武夷山水之峻秀,琳琅满目,洋洋大观。今年4月我们曾在对岸远观,现在终于近在咫尺,可以仔细欣赏,其中最醒目的是左侧的“修身为本”和右侧的“九曲溪”,前者为明代理学家李材所题,字幅1.5米见方,是水光石最大的摩崖石刻,镌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后者为赵师岩所题,字幅略小,为1.15×1米,镌于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比“修身为本”早了300多年。水光石上最著名的摩崖石刻应是朱熹《九曲棹歌》之一曲的4句:“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风景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水光石摩崖石刻

水光石摩崖石刻

水光石上最著名的摩崖石刻应是朱熹《九曲棹歌》之一曲的4句:“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风景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九曲棹歌》大约作于南宋淳熙年间,是朱熹携友人同游九曲溪时所作的长篇七排组诗,“棹”即船桨,棹歌就是舟子渔夫所唱的歌。《九曲棹歌》是历代文人骚客吟颂武夷诗中,最早概括描绘武夷九曲溪风貌的长篇佳作,从宋至清历代多有步韵唱和者,九曲溪也因此名扬天下,故郭沫若七律《游武夷泛舟九曲》有“棹歌首唱自朱熹”之句。九曲溪各曲岸边岩壁均有《九曲棹歌》一至九曲诗句镌刻,但这4句与其他八曲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在诗句前刻有“晦翁”二字,这是朱熹晚年的号,具体镌刻年代不详,民国《福建通志》也说:“不知何时上石,无可考矣”,

水光石摩崖石刻

网上有人推测说可能是朱熹闲居武夷精舍时(公元1183~1190年)镌刻于石,但无证据,2007年武夷山市地方志篇纂委员会编著的《武夷山摩崖石刻》一书,称“南宋淳熙年间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原刻已严重风化,1994年由景区补镌”,因此,应是当年旧迹无疑。除朱熹的题刻外,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题刻也值得一提,全文是:“大丈夫既南靖岛夷,便当北平胡虏。黄冠布袍,再期游此。”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倭,升总兵官、都督同知,宋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冬应召北伐,结束了他在东南沿海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在途经武夷山时勒字于石,表达了为国戍边的雄心壮志,同时也抒发了对武夷山的眷恋之情,期望在此归隐、入道,可见他对武夷山情有独钟。

戚继光题刻

武夷山水依旧,但已物是人非了,眼下虽然景区免门票,但我们此行所到之处,游人都不太多,离开水光石原路返回,从地图上看这里有一条路可通天游峰下的云窝,但几经周折并没有找到路口,估计是在大王峰下,但大王峰正在修缮,路口已经封闭,我们只能回到武夷宫,这里有景交车前往天游景区,途中经过玉女峰景区,这里也是长3公里的“绿野仙踪”慢游道入口,可以到达虎啸岩、一线天等景点。

景区导游图

我们穿过路下的桥洞,走到九曲溪边浏览玉女峰,这是一座典型的柱状山峰,也是武夷山的标志,峰壁有两条垂直节理将柱状体分成高度递增的三块削岩,宛如比肩俏立的三姐妹,高达数十丈,但无径可上,其实观赏玉女峰的最佳角度并不是这里,而是坐竹筏从其北面南下途中。

玉女峰

南观玉女峰(网络图片)

在玉女峰景区入口西侧还有一景,路边勒马岩下有一处摩崖石刻“镜台”格外醒目,这是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尺寸为3×5米,落款时间是大明嘉靖庚戌年(公元1550年),作者是建州刺史谢上箴等人,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瓯市,距武夷山约100公里,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历为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建之“建”即取之建州。

“镜台”石刻

此去天游峰景区还有1公里多,而且只是到路口的停车场,从停车场到检票口还有1公里,在快到检票口的路边有几株枫树五彩缤纷,引得游人争相拍照,

枫叶缤纷

枫叶缤纷

枫叶缤纷

枫叶缤纷

进入检票口后最先看到摩崖石刻是“重洗仙颜”,过“叔圭精舍”石门后地势开朗,右侧是天游峰和隐屏峰,这一带便是所谓的“云窝”,“云窝”的奇石暗洞实际上就隐屏峰上断裂的碎片形成的,

石刻

石门

天游峰

隐屏峰

左侧就是九曲溪,这一段是九曲溪的六曲,溪流在此折向西南,来了一个180度的大回旋,天游峰顶是欣赏六曲的最佳位置,但登山艰难,道路崎岖,我们就在溪边逛逛,不上天游了,在此欣赏天游峰下的“晒布岩”也很有意思,

从天游峰上看六曲大回旋(网络图片)

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无数沟槽,尤以右侧部分最为条缕分明,好像是一匹匹布条挂在此处凉晒,故名“晒布岩”,如果遇上了下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沟槽飞泻直下,仿佛素练飞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称奇不已。

晒布岩

晒布岩下的“壁立万仞”摩崖石刻为陈省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所题,字幅2.4×3.8米,与此巨大的岩壁匹配真是相得益彰。陈省为福建长乐人,曾任山西道御史、陕湖广巡抚、兵部右侍郎,颇有政声,明万历十一年政敌弹劾他为张居正所用,遂被罢官,回乡途中游武夷山,因迷恋山水在此隐居长达13年,留下的题刻多达32幅,成为武夷山景区摩崖题刻最多之人。

壁立万仞

沿九曲溪向桃源洞方向走不远,就能看到对岸响声岩壁下一大片摩崖石刻,密密麻麻有十几幅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朱熹的“逝者如斯”,刻文出典于《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其下一段倾斜的石刻,也是朱熹所留,镌于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赴江西铅山“鹅湖之辩”前,是武夷山现存最早的摩崖题刻,而最大的一幅“空谷传声”也为陈省所作。

六曲摩崖题刻

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意蕴,而这一切都能通过镌刻于碧水丹山之间的摩崖石刻得以生动、形象、直观的体现,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这在中国诸多的景区是较为罕见的。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