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武夷山是中国仅有的4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之一,九曲溪、天游峰是游客必到之地,但那里常常人满为患,其实武夷山还有一些人少景美又有品味的好去处,在此本人向大家推荐几个鲜为人知的“武夷秘境”。
大多数人前去武夷山,都要坐竹筏游九曲溪,当来到最后的一曲时,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玉女峰、大王峰,
玉女峰
大王峰
而两峰之间的铁板嶂下,有一名为水光石的溪边景观在筏前一掠而过,很多游客并未在意,岩壁上可见不少摩崖石刻,但时间只有短短几秒,很快就从眼前消失了,即使在乘完竹筏上岸之后,游客们大多是在宋街逛逛,很少再专门拐到这里来。
水光石摩崖
摩崖石刻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九曲溪沿岸及天游峰、大王峰、一线天、水帘洞、桃源洞等景点,据说多达500余幅,至今尚可辨析的有近400幅,甚至超过大名鼎鼎的黄山,其中九曲溪岸边的摩崖石刻有130多幅,占景区总数的三分之一。据旧志记载,最早在山中题刻留名的是东晋的郭璞,从此首开武夷山刻字题石的先河,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此后代代相继,题刻不辍。2007年武夷山地方志编委会出版的《武夷山摩崖石刻》一书,对武夷山摩崖石刻进行详细的记录,从书中介绍的情况看,九曲溪岸边的摩崖石刻以一曲、四曲和六曲居多,其中水光石一带就有30多幅,也占九曲溪沿岸摩崖石刻总数的三分之一,值得游人们细细品味,驻足观赏一番。
我早有计划到此一游,当然坐竹筏是不行的,竹筏在水光岩也不停靠,如从武夷宫万春园步行进入则需购买门票,因此只能“另辟蹊径”。仲春的一个周末,无晴无雨是个阴天,我们坐9路公交车,过九曲大桥后右拐不久在岩茶村站下车,沿溪北岸景区公路向玉女峰方向前行,一路林荫,满眼嫩绿,环境十分清幽,除了过路的景交车外几乎不见一个人影。
林荫夹道
山光水色
九曲满溪碧透,如同仙境,水色山光,分外迷人,大约走了二、三百米,右侧路边出现一块“水光古渡”的石碑,
林荫夹道
水光渡碑
碑旁有一被草木遮掩的石阶小路,走下去就是九曲溪畔,对岸的水光石赫然跃入眼帘。水光石又名晴川石,位于九曲溪的一曲北岸,高约数丈,岩面东南向,每当旭日东升,波光闪映在石上,因而得名水光石,岩顶原有溪光亭,现已修葺一新,建有围栏,是游客拍摄玉女峰的最佳地点,岩体下部内凹可避风,但今天对岸看不到一个游
水光石
客,岸边只有3个架起手机玩自拍的年轻人。溪水静流,竹筏不绝,游客游九曲溪都是乘坐竹筏从星村码头顺流而下,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可到达此地,1962年郭沬若来武夷山时也是这样走法,从上游的九曲一路泛舟至此。
绿波筏影
其实舟游九曲古已有之,因两岸风光自此开始渐入佳境,古时游人泛舟游九曲多从一曲开始,此处原有水光渡,为溪南、溪北的文人游客辐辏之地,只不过那时候的人们比现在要辛苦得多,是从水光渡口上岸登船,由船夫用纤绳拉着逆流而上,从一曲游到九曲,差不多要一整天的时间,但来水光石登舟游览的官员、文人却是数不胜数,朱熹、柳永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此题词作诗后,附近止止庵的道长便会请人在水光石的岩壁上刻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如今的规模,成为九曲溪沿岸摩崖石刻最为集中之处,这些题刻情趣各异,诸体俱备,有的是记事,有的是抒情,更多的则是赞美武夷山水之峻秀,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水光石
我们站在南岸,虽然隔着一条溪,但水光石上的大字刻石清晰可见,其中最醒目的是左侧的“修身为本”和右侧的“九曲溪”,下面借用几张网上照片加以细部展示:
大字石刻
大字石刻
前者为明代理学家李材所题,字幅1.5米见方,是水光石最大的摩崖石刻,阐明了李村“古之欲明明德至修身为本”的主张,也是他的座右铭。李材为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曾历任刑部、工部主事、粤东兵备、右都御史等职,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谪戍漳州镇海卫,入武夷山览胜,流连忘返,后常来武夷山讲学,时间长达8年之久,四方从学者甚众;后者为赵师岩所题,住山程继伊立,镌于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字幅1.15×1米,作者生平不详。“九曲溪”3个大字的左侧有王守礼的“渐入佳景”,下侧有百山的“智动仁静”,这4个字很有意蕴,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武夷山山水俱佳,故仁者、智者俱有所爱。智者爱水,故曰智动;仁者爱山,故曰仁静。“修身为本”附近的题刻就更多了,右上方有“万丈丹青”和“秀”字,左侧有“尘寰别界”和“碧水丹山”,后4字刻于明建文年间,但落款人名已蚀,这是借用南朝文人江淹对武夷山北面浦城县九石渡风光的经典评语,用来概括武夷山水极为准确形象,最具凝炼之美。
大字石刻
“修身为本”的下方还有三层,上层从左至右分别是陈日的“翠洞流霞”、萧熊的“峰横碧漾”和陈省的“水光”,陈省为福建长乐人,曾任山西道御史、陕湖广巡抚、兵部右侍郎,颇有政声,明万历十一年政敌弹劾他为张居正所用,遂被罢官,回乡途中游武夷山,因迷恋山水在此隐居长达13年;
大字石刻
中层从左至右分别是方宗善的“名山大川”、费懋谦的“一曲”和庞垲等人的“引人入胜”,前4字源于唐天宝年间,朝廷曾遣使到此敕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下层则是赵参鲁的“兴来独往”和无名氏的“山水奇观”等,除上述12幅字体较大外,附近字迹较大的还有“仙凡混合”、“鸢飞鱼跃”等。
大字石刻
大字石刻
其他石刻字体较小,在南岸无法看清,如要逐一品味,需从竹筏终点码头旁的宋街西侧进入,才能走到北岸水光石下,但真正走进来的人并不多。
水光石
据《武夷山摩崖石刻》一书介绍,小字石刻中不乏大家精品,知名度甚至远超大字石刻,最著名的应是在陈省“水光”二字之下的朱熹诗句:“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风景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这是朱熹《九曲棹歌》之一曲的4句。
朱熹《九曲棹歌》之一曲(左下部)
《九曲棹歌》大约作于南宋淳熙年间,是朱熹携友人同游九曲溪时所作的长篇七排组诗,“棹”即船桨,棹歌就是舟子渔夫所唱的歌。《九曲棹歌》是历代文人骚客吟颂武夷诗中,最早概括描绘武夷九曲溪风貌的长篇佳作,千古绝唱代代相传,从宋至清历代多有步韵唱和者,九曲溪也因此名扬天下,故郭沫若七律《游武夷泛舟九曲》有“棹歌首唱自朱熹”之句,但九曲溪各曲岸边岩壁的《九曲棹歌》镌刻年代不详,网上有人推测说可能是朱熹闲居武夷精舍时(公元1183~1190年)镌刻于石,但无证据,民国《福建通志》也说:“不知何时上石,无可考矣”。据《武夷山摩崖石刻》一书称,原刻大多已严重风化,1994年由景区补镌,但《九曲棹歌》一曲这4句“南宋淳熙年间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其中‘风景’二字结集出版时改为‘峰影’”,而且这4句与其他八曲的刻石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在诗句前刻有“晦翁”二字,这是朱熹晚年的号,因此,应是当年旧迹无疑。朱熹一生71年的生涯中,有50年在武夷山度过,因而他在武夷山的题刻也较多,占现存最早的宋代摩崖题刻35幅的37%,数量仅次于陈省(32幅),其中位于六曲响声岩的一幅镌于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是武夷山现存最早的摩崖题刻。
武夷山现存最早的摩崖题刻
1998年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时,朱子理学遗迹是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重视,为武夷山顺利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铺平了道路。除朱熹的题刻外,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水光石题刻也值得一提,主文是:“大丈夫既南靖岛夷,便当北平胡虏。黄冠布袍,再期游此。”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倭,升总兵官、都督同知,宋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冬应召北伐,结束了他在东南沿海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在途经武夷山时勒字于石,表达了为国戍边的雄心壮志,同时也抒发了对武夷山的眷恋之情,期望在此归隐、入道,这使我想起他在武夷山作的那首诗:“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与君王换此山。”可见他对武夷山是情有独钟的。
我们返回大路继续向前,过景交车玉女峰停靠站不久,路边左侧勒马岩下的石壁上出现一幅巨大的摩崖石刻,“镜台”二字引人注目,这是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落款时间是大明嘉靖庚戌年,即公元1550年,有人说这里就是玉女的梳妆台,也有人认为“镜台”是佛教偈语“心如明镜台”之意。
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
当地某官网称其“五丈见方”,我对这个数字存疑,“××见方”是指以该长度为边的正方形,但从实地看,二字为竖长方而非正方形,字幅也没有5丈。还有一新闻网站称石刻的作者是华容谢,书于壁的是王容,两人生平都不详,我对这个说法也有疑问,“镜台”二字左侧落款是“建州刺史楚华容谢上箴书……”,经查《武夷山摩崖石刻》一书,上述说法均有误,此刻石整体为横长方形,幅面5.6×11米,大字的尺寸为3×5米,作者为谢上箴,湖北华容县人,因此,落款中的“楚”是指湖南,华容是县名,谢上箴才是作者,在网上可查到其生平,谢上箴为明嘉靖11年三甲136名进士,时任建州刺史,嘉靖庚戌年即二十九冬与建阳知县、主簿、典史到此一游。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瓯市,距武夷山约100公里,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历为郡、州、府、都、路、道治所,为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福建之“建”即取之建州。水光古渡两岸的摩崖石刻相映生辉,而且这里闹中取静,人少景美,既无天游峰上的高峻险途,也无宋街的人声嘈杂喧闹,真正是“风景这边独好”,此刻我们站在“镜台”下向北眺望,九曲溪在玉女峰前拐了最后一个大弯,水面上竹筏逶迤而来,络绎不绝,此处秘境值得一游。
一曲风光
一曲风光
一曲风光
一曲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