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南宁汉服流起来。

南宁汉服流起来。

南宁汉服流起来

南宁近来流行一种服装,刚开始看见,还以为着装的人是在拍作品拍戏啥的,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现在南宁街上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啦!才感觉到这是潮流来袭啦!

其实,汉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书史体系《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通过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体现出来。

汉服文化从三皇五帝延续至今(清代被迫中断),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在当代,汉服文化正在通过汉服运动这一民间文化运动形式逐渐复兴。

\"汉服\"一词的文物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 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东汉蔡邕的《独断》:\"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礼》无文。\" ,最早的正史记载见于《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 直接与汉朝重建的周礼服制体系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

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

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酋长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元代修《辽史》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公元1645年,满清入关后,为了毁灭汉族的民族意志,在攻占江南时立即下达\"剃发易服令\",1645年农历6月15日,颁布剃发令,严令汉族人民剃发,随即在农历7月9日,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严令在几个月内毁弃汉族服饰,改穿满族服装,违令者斩,绵延了4千余年的汉服文化在满清政府的残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

汉服自西周的衣裳、皮弁服、袆衣、鞠衣、袒衣、袴褶、襌衣、褠衣、裲裆等服制开始,历经几千年的继承,在大唐《开元礼》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体系化,按功能分为冕服、朝服、公服、常服。大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凡十二等。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斋服有玄端素端。

在汉服文化中,款式、结构、色彩、配饰都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汉服文化的发展不仅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更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有专家学者对于现代人热捧汉服,从六个方面阐述一下研究汉服文化的社会意义:

一、研究汉服文化对人们了解本民族传统,加深民族感情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研究汉服文化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研究汉服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和爱国心。

四、研究汉服文化对现阶段祖国的道德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研究汉服文化对发展带动我国的服装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六、研究汉服文化从而回复华夏礼仪文明,带动全民学习国学的热情,提升全民的素质提升。

穿着汉服拍照片也是挺美的,端午节这天有幸参加了南宁市兴宁街上搞的一个汉服祭拜活动,下面就发端午节我拍的汉服美图。

端午汉服祭

老戏骨

二王庙前汉服实景秀

二王庙前汉服实景秀表演

二王庙前汉服实景秀

二王庙前汉服实景秀

二王庙前汉服实景秀

二王庙前汉服实景秀

二王庙前汉服实景秀

二王庙前汉服实景秀

二王庙前汉服实景秀

二王庙前汉服实景秀

二王庙前汉服实景秀

二王庙前汉服实景秀

关于作者: 江风优秀旅行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