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五夫古镇访朱熹 —“武夷秘境”系列之五。

五夫古镇访朱熹 —“武夷秘境”系列之五。

        五夫是武夷山市的东南重镇,这里地势开阔平坦,潭、籍二溪环绕,而四周的山峦都相距较远,大部分行政村都集中在周边,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是个富足之地,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莲子、茶叶、竹笋、大田螺、黄鳝煲等特产美味远近闻名。五夫镇始建于晋代中期,古称五夫里,迄今已有1700余年,据《五夫子里志》载:“东晋有蒋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这里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载入典籍的就有100多位,仅宋朝就有一代词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绝”,胡安国的“一家五贤”,刘氏家族的“三忠一文”,这里还是朱子理学发源地,朱熹在五夫求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直至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迁居建阳考亭,这里可以算是半个故里了。“胡氏五贤”中的胡安国为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两宋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理学家和政治家,对两宋之际的政治和学术领域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这里也曾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的故里,1989年新设上梅乡,将外五夫的相邻的地块划归该乡管辖,其中就包括柳永家乡所在的茶景村。南宋抗金名将刘子羽与诗人、理学家刘子翚两兄弟也是五夫人。在五夫先贤中,最著名的当属朱熹,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朱熹之父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将妻、子托付给好友刘子羽,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位朋友代为教育朱熹,三人均为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同时中举入太学,朱熹后来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得益于这三位老师的悉心培养,刘勉之还把女儿刘清四许配给他,成为朱熹的岳父。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旁筑屋5间安置朱熹一家,“器用完备,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次年14岁的朱熹随母从浦城移居到此,成为刘子羽义子,后来朱熹对住所加以扩建,取名为紫阳楼,在此居住长达46年,占其71载人生的近2/3。朱熹19岁中进士,第一份官职是同安主簿,还在江西、浙江等地当过官,但仕途坎坷,任职时间都不长,最后被划为“伪党”“伪学”赶回家,其一生的大半辈子都在闽北度过,但在其他地方待的时间都很短暂,五夫镇是其一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留下了许多遗迹和故事,朱子理学也是在此形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这座历史文化名镇已经成为景区。

五夫古镇导游图

        早年从武夷山市区去五夫镇是走东线,过上梅乡后翻越梅岭,路程虽短但坡陡弯多,现在从市区发车的农客大多走南线,过仙店、黄土村后转向东,在南岸村沿东溪上行,路程略远但地势较为平坦,据说武夷山景区南入口的南源岭也有中巴前往,车程仅49公里,自驾者则可走高速公路,半小时即达。6月盛夏,芒种刚过,一段长时间的阴雨后,天气突然放晴,我们启程前往这座千年古镇,快到五夫时可见远处高大的朱熹白色塑像,那里是朱子文化广场,网上说此像建于2016年,高达71米,寓意其71年的人生,而高1.4米之基座则寓意其14岁迁居到此

朱熹像

上午9点半我们到达五夫车站,站外就是一个十字路口,沿大路向前直行不远,右拐过桥有一片古树参天的风水林,其中溪边独立的一株古樟为朱熹亲手种植,至今已有800多岁了,树干虽为空心,但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风水林的左侧有一幢白楼,早年我们来游时,此屋被称为紫阳楼,重建于1998年,背靠屏山,两层三进,布局紧凑,门口的横匾为“朱子故居”,但现在楼匾已无,大门紧锁,只剩下一块立于1988年的“紫阳楼遗址”碑。

朱熹手植樟

风水林

原紫阳楼

紫阳楼遗址碑

返回大路继续向前走200米,就是现在的紫阳楼,场地比刚才那里大多了,大门内的文字介绍称:“朱熹在此成长、成婚、成才,是朱子理学的摇篮。紫阳楼元代毁于战乱,后历代几经兴废,2020年正值朱熹诞辰890年之际,紫阳楼在原址上得以重建”,所以建筑看上去很新,内有朱熹撰文的《名堂室记》,到底哪里才是紫阳楼的原址,似乎令人迷糊,我认为屏山前、潭溪前的那处应为原址,因为那里距朱熹手植樟较近,当年朱熹不太可能跑到远处跨溪种树。

新紫阳楼

新紫阳楼

新紫阳楼

新紫阳楼

新紫阳楼

离开新紫阳楼,我们直奔兴贤古街,从车站右侧的大佈巷进去90米,最先看到的是张氏宗祠,为五夫5座宗祠中占地最大的,五夫张氏来自河北清河,为五夫开基之祖,但原祠毁于“文革”,现建筑为复建,古风早已不存。在大佈巷与古街交汇处有一门坊,门上石匾刻有“屏山世泽”4字,取意于《孟子·离娄下》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体现了五夫人对朱熹的敬仰与怀念。由此向北便是兴贤古街,长1.37公里,始于玉虹桥,终至文献桥,由双溪、紫阳、朱志、儒林、中和、籍溪六个坊组成,是五夫文化古迹最集中的地方。

张氏宗祠

“屏山世泽”坊

此街早在中晚唐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当时已是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早年来时我就建议以古建筑为支撑点,对全街进行改造,石板铺路,电缆入地,冠以“五夫古街”之名,将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景点,加上紫阳楼和周边田野的荷叶莲花,必将吸引无数游人纷至沓来,现在街道虽经改造,改水泥为石板路,路面虽未恢复鹅卵石原貌,但仍保留着许多古代建筑,砖雕精湛,古韵犹存,街中牌坊林立,虽然都是过街式的砖墙,并不高大壮观,但在坊门上分别镌刻着“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籍溪胜境”、“三市街”、“过化处”、“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的手书横额,虽然时已中午,外面烈日炎炎,但走在古街上却感到凉爽宜人,且各个路口标识指向、距离明确,便于游览。

“籍溪胜境”坊

兴贤古街

“天地钟秀”坊

兴贤古街指路牌

        我们首先来到朱子巷口,据说此巷建于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期(约公元930-950年),距今已逾千年,原名朱始巷,后人为纪念朱熹改为朱子巷,全长300米,现仅存138米,仍是鹅卵石路面,巷口还有个“朱子巷”的小石碑,朱熹无论是幼时去兴贤书院求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都要经过这条小巷,次数竟达数万之多。

朱子巷口

朱子巷碑

沿古街再往前,便是连氏节孝坊,此坊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890年),原为刘家门面  ,砖雕繁复,技艺高超,图案为人物故事、祥禽瑞兽等,最彰显其高贵的是门上赫然醒目的“圣旨”2字和双龙戏珠的龙形门当。

连氏节孝坊

砖雕精美

再往前便是三市坊,当年以此坊为界分为上街、下街两大部分,上街主要是乡贤、绅士、学者、官宦人家的宅第,书院、家祠、牌坊杂在其间,建筑宏伟,街面幽静,下街主要是商家、手工业者,多商业店面、手工作坊、茶馆、酒肆,街上繁华热闹,因此,在古时三市坊是条分界线,一面是教书育人的书院,一面为客商往来的集市,百姓从集市走到这里时也要自觉停止喧闹,以免影响学子们读书。

过三市坊后,我们右拐进右侧的凤凰弄,很快见到朱子社仓,这是一种官民合办的赈济慈善机构,由朱熹首创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他多次上书建宁知府建仓,终于得到官府的支持,竣工后称为五夫社仓,由朱熹亲书竖碑,并有《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一文追述此事,后人为纪念朱熹改称为朱子社仓,门前右侧有官井一口,井水清澈。

朱子社仓

门前官井

返回兴贤古街,继续向前便是刘氏家祠,上有“宋儒”2个大字,显示出刘家不凡的身世气质,当年朱熹曾写下“八闽上群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的评价,我们上次来时这里被改作村文化室,兼做茶叶,眼下此祠大门紧锁。刘氏为五夫第一大姓,闽北望族,三代忠良,父刘韐为北宋末年大臣,《宋史》有其传,曾任陕西转运使、河北、河东宣抚副使,知建州、福州,在靖康之难中,以“君辱臣死”而自缢殉节;长子刘子羽为南宋初年官员、将领,一生戎马倥偬,力主克复中原,金兵派使者10人劝降,被他斩掉9个,曾知池州、泉州、镇江、鄂州等职,因不附秦桧招致投降派忌恨,45岁时被罢官回乡,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去世,史载其死前一夜“二更,忽风雨大作,羽怒视北天,大呼:‘国恨家仇、国恨家仇’,愤然而逝”;

刘氏家祠

次子刘子翚曾任兴化军(今福建莆田)通判,后因体弱多病辞归武夷山,主管冲佑观,讲学传道,为诗人、理学家,多以长篇或组诗全景式反映社会时事,艺术造诣颇高,风格清爽明快,为朱熹“五夫三先生”之一,他希望朱熹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蓄之人,遂给朱熹取字“元晦”。刘子羽之子刘珙,曾任参知政事、礼部郎官、湖南安抚使等职,重建岳麓书院,刚直不阿,不事权贵,《宋史》称“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刘家祖孙三代四人死后,分别被朝廷谥为忠显公、忠定公、文靖公、忠肃公,后人誉为“三忠一文”,据说刘氏家祠内尚有宋孝宗皇帝御赐的匾额“旌忠褒节”在大堂正厅高悬,左右门庑还悬挂孝宗御书的“精忠望族”“理学名家”三块御赐匾额。

刘氏家祠

由此向前不远,就是著名的兴贤书院,始建于南宋孝宗时期,为“胡氏五贤”之一、人称籍溪先生的胡宪建造,朱熹当年也曾在此书院里受教,在“五夫三先生”中,朱熹追随胡宪最久,受影响最大、最深远,朱熹自己也说:“从三君游,而事籍溪先生为久。”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朱熹的南康军任满后回到五夫后,为纪念恩师扩建兴贤书院,并亲书门匾,正中是砖雕汉字“洙泗心源”4字,洙、泗是孔孟故乡的两条河流,在此借指书院与孔孟的文化

兴贤书院

渊源关系,朱熹也曾在此书院讲学传道,但其当年重修的书院在元初时已毁于兵火,现在的兴贤书院为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重建,门楼气势轩昂,上顶三顶乌纱帽,最高处供着一品状元帽,两边是榜眼和探花,门前有片宽敞空地,这在古街上很少见,书院原有正堂、书庑、文昌阁三进,现仅遗存正堂一进,我上次来时门未打开,现在也是大门紧闭,无法入内。

兴贤书院

我们一直走到古街北端,在此引籍溪水入街,路边小沟清流透澈,一株杨柳上挂着4个灯笼,上书“五夫古镇”。

古街北端入口

出街过桥就是万亩荷塘,据《五夫里志》记载,五夫白莲有千年的种植历史,至清朝末年这里的白莲一直是皇室贡莲,故有“白莲之乡”的美誉,也是有名的荷花之乡,每年7月底五夫镇都会举办荷花节,这里是赏荷花、拍荷花的好去处,眼下虽然未到鼎盛时节,但已有不少荷花悄然怒放。

古镇新荷

古镇新荷

古镇新荷

古镇新荷

古镇新荷

古镇新荷

古镇新荷

古镇新荷

古镇新荷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