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
视频:教学片《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我们将尽快解决,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
今天晚上给学生们讲解视频剪辑软件会声会影10,这个软件有两难:一是入门难,二是精通难。这个软件我已经用了五年,制作出了上百部短片,可以讲是非常熟练的了,但是,还不敢说精通。我估计没人敢说精通两字,因为它经常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根本查不出原因,网上有关它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很少,而且,大多都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我经常遇到一些问题,一搞就好几天才解决,真的很伤脑筋。但是,又不得不用它,因为它不出问题的话还是很好用的。入门难在它的使用机制和流程有点与众不同,自己去摸很难理出头绪,有人带一带、讲解一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给他们上的是艺术欣赏课,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教他们会声会影的技术,讲技术起码要30个课时以上才够,而我的艺术欣赏课《西域风情的数字技术表达》总共才18个课时,所以,我的目的就是带他们入门。带入门就要把会声会影的全貌了解一遍,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场做一个视频出来,每个大的环节和步骤都见识过,具体的技术细节等他们用起来后再慢慢去专研。我这几天在广西民族大学上课,下课后经常在学校转转,根据我的习惯,顺手拍下了不少的视频素材,包括航拍、上课、文体、食堂等,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拍了一些,刚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学校的视频。我结合前面两次课的内容“自媒体影视的构思和创意”和“如何利用高科技设备完成拍摄”,给他们讲如何拍摄、选素材、分结构、片头、片尾、配乐等,特别是如何剪辑上花费了很多时间,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我在这方面侵泡了五年的功夫,现在还在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中。记得我在拍摄制作《56个民族纪录片》第二集:侗族百家宴的时候,有一节是采访百家宴传承人的片段,拍摄的时候传承人介绍百家宴的来历花了40分钟,而且讲得比较乱。跟后它打电话给我,叫我不要放他讲话的这一段上去了,他自己都没有信心会讲得好。第二天,他到县上办事,看到路口大LET屏幕上放我的视频,是我做好后发朋友圈,人家看到后播出来的,当宣传片用。他用手机拍下他讲话的那一段发给我,问我是怎么样把他的讲话搞得那么好的?我剪出来才40秒,就把他讲了40分钟的话表达得清清楚楚的了!别人都夸他的口才好呢。这就是剪辑的巨大作用。今晚的课是两个小时,又要剪辑制作又要讲解,时间确实不够用。除了字幕和配音来不及做,其他的基本都完成了,可以算是比较完整的一个2分钟的小视频。
3月21日:
今天晚上课程内容是讲述我西部之行拍摄《56个民族纪录片》的经历和见闻,刚开始我主要注重于地理和历史的讲解,希望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所以,我首先从河西走廊、黄河以及河套地区讲起。这三个地方虽然不是少数民族的题材,但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讲述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不太感兴趣,思想不集中,讲小话的比较多。罢了,不能操之过急,让他们以后自己慢慢看吧。我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失望,但是,转念一想也不怪他们,年轻人对历史和地理不感兴趣是正常的,我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逐渐丰富,人生体会慢慢增多以后才对历史和地理感兴趣的。我很快转到路途上的惊险遭遇、奇闻趣事、美食特色的讲述上来,很快学生们的注意力就被转移过来了,个个听得津津有味,笑逐颜开的。特别是讲到地方美食,我添油加醋的一番描述,把很多学生的口水都勾掉出来了。
白天没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就整理了“马山壮族高腔山歌”的文章给广西三月三杂志社,是他们约我出稿的。这是我去年初应一个校友之邀去那里进行了一次采风。我很喜欢马山壮族高腔山歌的曲调,那种高昂的声音令人振奋,而他们的歌词也非常优美,充满真善美:
牛哥56个民族之旅第一站----马山壮族高腔山歌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牛哥沿着一条蜿蜒前伸的乡间公路,穿过奇峰耸立的群山和葱郁嫩绿的田野,来到马山县永州镇宁寿村,采访这里的壮族高腔山歌。
马山县位于骆越古国的腹地,生活在这里的壮族人民勤劳勇敢,当年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中华,却一直不能完全征服骆越古国。这里山多地少,民风彪悍,人们在长期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形成了体现顽强拼搏精神的高腔山歌。特别是宁寿村,几乎人人都会唱高腔山歌,并成功申请成为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高腔山歌的传承基地。
壮族高腔山歌的特点,是曲调非常高昂。一首山歌自始至终都在很高的音域里唱完。女声唱起来不觉得什么,但是,男声唱起来就非常费力,常常唱得脖子上青筋凸起。所以,经常唱高腔山歌的男子,嗓音都是嘶哑的。高腔山歌的曲谱比较简单,旋律变化不大,他们通过几乎是使劲喊出来的唱腔,宣泄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们不用假声、轻声等技巧,就是实打实的唱,哪怕唱哑嗓子也在所不惜,所以,经常是一唱就几个小时,不唱过瘾不罢休。他们也不去追求委婉和悠扬,认为那不符合他们的性格,他们只求声音传得更远,在山间缭绕,在水上飘扬,在空中回荡。
虽然高腔山歌曲谱简单,但歌词却非常丰富。他们的歌词是祖先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经过很多辈人的修改和完善,日趋完美。他们通过歌词手抄本传承下来,手抄本绝大多数用汉字记载,但也有一些文字在汉字中找不到。方法就是壮语内容以汉字近音标注,只有他们自己人能看懂,外人虽大致看懂汉字,却看不懂内容。他们在唱歌的时候,唱完一小段就要停下来,在脑子里面回忆和搜索手抄本里面合适的内容,然后,又继续唱下去,很少自己现编歌词。这就使得听歌的人感觉到歌词很美,得到一种心灵的洗礼。歌词是按照壮语发音的押韵编写的,翻译成汉字了以后,流畅性和风趣性都大打折扣。
这是四位壮族男子走在骆越古道上,两人一组反复轮唱以下四句歌词:
春进我壮寨,
四处花竞开,
又闻风雨声,
未见画眉来。
高亢激昂的歌声回荡在山谷,表达了他们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渴望有意中人前来相连的心情。
这两男两女站在木楼上,看到有客人进寨子,非常开心,情不自禁唱起了迎客歌:
客人到这里,
真喜欢来来,
有朋远方到,
应该很善美。
黝黑憨厚的脸上,洋溢着“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他们用自己的歌声表达着对“真善美”的崇尚和追求。
在永州河的竹排上,马山高腔山歌遇到靖西师公戏女传人,现场展开了情意绵绵的对唱:
男:天又要下雨,
可惜没斗笠,
欲用草来做,
又怕漏雨滴。
女:莫愁哟阿哥,
雨水不怕多,
东雨西还晴,
歌声唱不停。
男:划船在河中,
就怕浪来冲,
浪冲鸳鸯散,
何时再相逢?
女:青山伴绿水,
妹喜到永州,
只要缘分到,
来日定相逢。
男:这条永州河,
歌声唱不断,
唱尽山谷美,
唱尽水相连。
女:山歌引妹来,
永州好地方,
遇到山歌郎,
情浓意更长。
两种不同风格的唱法竟然能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且非常默契,让牛哥不禁拍手称奇。
引领牛哥游览骆越古道的赶马人,在偏僻的山脚泥路上,放声高唱孤独寂寥的情歌:
上山不拍山路高,
上树不怕树尾摇,
有心跟哥不怕死,
有情陪走不怕穷。
妹是花朵在花园,
哥是莲藕在塘边,
哪时莲藕排花长,
花也香来藕也甜。
一条大路哥走边,
哪时得走路中间,
哪时和妹同房住,
哥吃凉水心也甜。
听得牛哥如痴如迷,为之动容。
骆越古道起源于唐代,主要作用是将北部湾的海盐运送往云贵川等地,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后,又成为连接北部湾与中国西南地区的陆上纽带。永州是骆越古道上重要的驿站,至今保留着很多的骆越文化遗址和遗物:
骆越陈兵洞:
骆越文物:
骆越古井:
最后,宁寿村的骆越古道风情园以最隆重的晚宴规格,向贵客们表示依依不舍之情:永州三宝之鱼片、豆腐、米酒,还有当地放养的鸡鸭羊和山上摘来的野菜等,满满一大桌农家菜,吃得我们赞声不绝!席间,壮族男女歌手还与客人们现场对起了山歌:
能敬客人酒,
永久都不忘,
今朝饮不畅,
不许把家还。
这是纯米酒,
喝久不会醉。
能喝这杯酒,
当吸到龙气,
饮了阿哥酒,
我喜欢来来。
哥能饮三斤,
妹我定嫁予。
若有妹来陪,
不醉不罢休。
有哥这句话,
要命妹也给。
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踏上了归程。远山传来依稀可辨的女子高腔山歌声,使我们又忍不住放慢了脚步:
听见山歌声,
像糖酒香甜,
看见哥来恋,
心情乐连连......
3月22日:
今天晚上没课,高中黎同学约我吃晚饭。他在南宁某国企当高管,工作很忙。前几天他在防城港出差,没能来参加为我接风的聚会,回南宁后就约我一定要出来聚一聚,喝两杯为我下一阶段壮行。他经常对别人说是我的铁杆粉丝,我受之有愧啊!他父辈与我的父辈曾是同一所中学里面的老师,但他的父亲学历很高,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这可是中国最高学府,是抗战时在昆明由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临时迁徙过来联合组建的,钱钟书的著名小说《围城》就是描写几个大学教师在联大的经历。这个学校曾培养出很多世界级的科学家和学者名人。黎同学的书香门第出生,使得他具有非同一般人的情怀和豪爽,是一个备受欢迎和尊敬的人。
今天白天,本来想做一做西行漫记的视频的,还差8个没完成,要抓住一切空闲的时间尽快做完。但是,实在是做不下去,宾馆的同一层进住了一个老人旅游团,吵得跟翻了天一样,而且一直没停过。有几次我以为是发生了什么灾难事故,打电话问前台,前台也是一副很无可奈何的样子:没发生什么事,老人团就这样,我们也没办法。记得有一篇报道,说一个老人团到日本旅游,看到日本国旗,就围住日本国旗唱抗战歌曲,喊爱国口号。人家在自己的国家打自己的国旗有什么不妥?你如果看不惯或者讨厌这个国家,你可以不去人家那里旅游啊!联想到新闻上看到很多老人集体做出种种违反常理的事,我真的很担心自己老了以后也会变成这样。中华文化一直提倡尊老,可以,你自己都为老不尊,怎么让人尊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