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暮紫桥观桥。

暮紫桥观桥。

2020年5月18日午后,我来到上海浦东暮紫桥老护塘一带寻访大寿桥和聚龙桥。

筑成于北宋皇佑年间的老护塘,暮紫桥至小湾一段护塘及两侧河道保存完整,东为御寇河,西为西运盐河,是浦东古代水利地貌保持最好、遗存的古海塘风貌最明显的地方。

眼前的这条小河就是御寇河,也称东运盐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的暮紫桥就东西横跨御寇河上,可惜古桥已不存,但暮紫桥作为地名则流传至今。

暮紫桥古石桥确切桥址已不可知,或许就在我眼前的河岸边。御寇河在暮紫桥的这段现名“东河塘港”,与此相对,老护塘西侧的西运盐河则现名为“西河塘港”。东河塘港是浦东合庆镇与唐镇镇的界河,河东为合庆,河西则为唐镇。东河塘港东的小村落名为“奚家宅”,据说是老护塘西侧沈沙港奚家宅的分支。

沿着奚家宅一条南北向的村路前行,蓦然发现我要寻访的聚龙桥。

这座南北走向桥跨一条名为“团龙港”小河上的一跨平板石桥,桥长15.7米,宽1.26米,桥面由两块长6.3米、宽0.63米、厚0.35米的金山花岗岩石组成。

南北两桥墩由青石块砌成,桥墩上有长2.06米、宽0.52米、厚0.3米的石横梁。

桥石上镌刻的“聚龙桥”桥名还较清晰,桥名旁还镌刻有“中元庚午”、“民国十九年”等建桥铭文。由“庚午”及“民国十九年”推算,此桥建造于公元1930年,距今约90年了。不过,桥北堍有铭牌云此桥建于清末民初,如此或许聚龙桥是在1930年重建罢。

聚龙桥桥坡由花岗岩石条铺成,桥南还有青砖铺成的小道遗迹,而桥北之路则已被农舍隔断。

团龙港淤塞较严重,尤其是南岸临河农舍侵占河道,使得聚龙桥南堍几为临河农舍围挡,影响了石桥的观瞻。

离开聚龙桥,折向西南行不远就看到大寿桥。

大寿桥跨一条东西向名为“苇蒲?”的小河上,团龙港、苇蒲挞这两条东西向小河皆与南北向御寇河相汇。

大寿桥为三跨平坡式石桥,长12.4米、宽1.48米。大寿桥原本应是双拼石桥,但现在则是三拼,显然桥面中间的狭长条石是后来加上的。

据说,大寿桥前几年还是断桥,北跨桥石坍塌,现在已补修完整。大寿桥南北桥墩由青石块垒砌成,河中的两桥脚各由两块条石构成双拼立壁墩,桥墩和桥脚上各有一块长2米、宽0.45、厚0.3米的石横梁。桥脚上有桥联两副,可惜被水泥覆涂。

桥面石的两侧镌刻“大寿桥”桥名,其中东侧桥名旁还镌刻两段桥铭文字,北端桥铭为“中元丁卯年”,南端则为“张国模建造”。张国模,字竹溪。由此看推算此桥建造于民国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而民国《川沙县志》则记载:大寿桥“造成年月:十八年七月;工程需费:七百圆;捐建者:张竹溪”,建桥时间有出入。或许,大寿桥开建于1927年,建成于1929年?

石桥取名“长寿”较多,而以“大寿”为桥名却是鲜见,不知当年建桥者为何要取桥名“大寿”,莫非恰逢捐建者张竹溪大寿之年?或许是为了与老桥有所区分,近年在大寿桥西侧新建的水泥桥倒是取名 “长寿桥”,显得顺口些。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许是石桥建筑史的最后年代,斯时取代石桥的钢筋水泥乃至钢架结构的桥梁已逐渐开始在中国大地出现,桥梁史即将开始新篇章。或许,暮紫桥奚家宅这两座民国时期石桥呈现的已是中国石桥建筑的最后身影,比起古石桥而言,这两座石桥无疑是年轻的,已不能称之为古桥,而只能称之为老桥。老桥不古,可也已历经了近九十年风雨,桥面斑驳,桥石字刻和花纹也已逐渐消磨,若干年后也将步入古石桥行列。

抬望眼,中国石桥身影渐远渐湮,且珍惜。

关于作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