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护塘观桥。

护塘观桥。

上海浦东筑成于宋代的老护塘(大护塘、霍公塘)暮紫桥至小湾一段约长1公里、宽不足200米,还时断时续,却是浦东古代水利地貌保持最好的地方,遗存的古海塘风貌也最明显。护塘及两侧河道保存完整,东为御寇河,西为西运盐河,沿线还留存几处清代及民国时期石桥。2020年5月14日午后,我特意前往踏看。

沿着老护塘上的暮小路北行,这条暮紫桥至小湾的小路在民国14年(1925年)3月,由当地人奚正良、张竹溪捐银290元,奚芝田经办募银510元,共800元,铺成宽1米、长1000米的青砖路面,方便当地民众通行,近95年过去,部分路段青砖路面仍较完整,是浦东难得的还保留民国早期原貌的乡间道路。

暮小路上眼前这座南北向钢筋水泥桥原本是一座名为“万安桥”古石桥,原来的花岗岩的石桥墩还在,桥面和河中的桥脚已用水泥建成。

过桥北行不远,在被称为“新庙”的乡间小庙东侧,横跨御寇河上的就是我特意要看的断桥“报本桥”。

这座三跨三拼平坡式石板桥,石桥东跨已坍塌,只剩下中间和西侧两跨,西桥堍的桥墩也已部分坍塌,已成危桥,不能走上桥面。

据《民国川沙县志》记载:报本桥建成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造价银元一千二百圆,赵景如、曹庆余捐建。报本桥建成距今约86年,时间还不算长,却已断桥、残桥,看来建桥工程质量多少有点小问题。

沿着暮小路继续往北不远,老护塘及暮小路已为水淹没,御寇河和西运盐河水面相连,形成一片湖面。隔湖北望,可见老护塘两侧各有一座石桥,如鹗鸟两翼展翅,故称“对鹗石桥”,后称“对号石桥”。其中,东西横跨御寇河上的为“广善桥”,东西横跨西运盐河上的是“乐善桥”。

绕经川沙路沿沈沙港北岸东行,河两岸已是唐镇小湾村奚家宅。东行不远就看到一座南北横跨沈沙港的三跨平坡式石桥,桥栏上晒着棉被、悬挂着宣传横幅,看不清镌刻的桥名,只看到“福桥”两字,“福”字前一个字看不清楚。

后看资料说是此桥为“广福桥”,建于1934年,主要由当地人奚畊荣母子出资捐建。

东侧桥柱镌刻有桥联,我看到北联有“津梁东望”等字样。

沈沙港原是东西向一条可通航的较宽阔河流,但小湾奚家宅这一段河道现已变得淤塞狭窄,尤其是北岸较为明显,广福桥北跨下基本已是陆地。

沿沈沙港北岸继续东行,前方就是东西横跨运盐河上的乐善桥。

此桥原为三跨平坡石桥,后因坍塌改建成水泥桥,青石块砌成的古石桥桥墩倒还继续沿用。

过桥东行,老护塘东侧东西横跨御寇河上的就是广善桥。

此桥为三跨平坡石桥,保存较完整。据《民国川沙县志》和清光绪《川沙厅志》记载:乐善桥和广善桥为“八团张志鹏建”,其中广善桥“光绪三十一年里人张莲初等重修”,乐善桥“光绪十六年马佳椿、丁家禄修,三十三年重修”。

登桥沿御寇河南望,可依稀看到已成断桥的保本桥,北望可以遥看老护塘上曾经的水乡集镇小湾老街。

我留意到乐善桥所在村宅已是小湾村大张家宅门牌了,感觉小湾奚家宅与大张家宅已连成一片了,而广善桥下的御寇河则是唐镇、合庆两镇的界河,广善桥已是合庆镇石桥了。据说,广善桥曾是合庆通往唐镇、川沙的水陆要津。

暮小路上最有名的应该是东西横跨老护塘东侧御寇河上的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的暮紫桥,其桥名来自桥两岸曾竖有两块很大的磨盘(俗称磨子爿)的谐音。可惜此桥已不存,但暮紫桥已成为上海浦东川沙地区广为人知的老地名。据说,暮小路及两侧还有长寿桥和聚龙桥两座石桥,离暮紫桥不远,限于时间关系,只能以后寻访了。

关于作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