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探访蠕虫百年老店,游客跑来只为吃虫子,今成厦门特色招牌。

探访蠕虫百年老店,游客跑来只为吃虫子,今成厦门特色招牌。

提到武汉,我会想到热干面;提到成都,我会想到酸辣粉;提到南京,我会想到鸭血粉丝汤;提到北京,我会想到豆浆油条;提到西安,我会想到泡馍…几乎是每一座走过的城市,都会去尝一尝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风味小吃。但在厦门遇到的这种小吃,令我头皮发麻,纵然是闭着眼睛也过不了心里的那一关:土笋冻。

土笋冻最早起源于福建泉州,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有人说吃起来就跟果冻一样,也有人说一口咬下去就跟吃蛏子似的。但小马过河的故事,我们都听过,终究它是一道怎样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还得自己去吃一次才有发言权。

但让我头皮发麻的正是这冻品内的蠕虫,学名可口革囊星虫,俗称“黑土蚯”。也有人叫它沙虫,但沙虫学名是方格星虫,二者长得很像。经过熬煮后,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成为福建有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再配上酱油、陈醋、蒜蓉等佐料,人间美味的口感在人们的脸上呈现出无限享受的快感。

当我来到厦门的时候,当地朋友对于土笋冻的推荐胜过任何一种美食,甚至是拉着我去探访厦门吃土笋冻最有名气的一家古早味老店,迄今快有一百年历史了,不论是在老厦门人眼里还是在游客心目中,这家店的口碑足以让我这个对传统感兴趣的外地人一探究竟。

路过八市,穿过一排廊铺,在一个街角的转弯处停下了匆忙的脚步。朋友指着眼前这个颇为低调的小店,气喘吁吁的说:“到了。”我一愣,印象中的厦门古早小吃店应该是在八市那样的地方,抑或是在老街旧巷,只有本地人熟悉的旮旯处,毕竟近有100年历史的传统老店,在经过岁月打磨后该有一些古旧的模样。

当然,这是我对老店表象的认知。百年老店的古早在于风味,我自然是清楚这家店并非已近有百年,而是从店老板的爷爷开始接手制作土笋冻并售卖,传至子孙手上已近有百年,这像是一种家族传承,将传统的风味在岁月的长河里继续流淌。

虽说土笋冻是泉州小吃,但它却在厦门大有名气。一开始,我以为它是厦门小吃,将其归于厦门时,朋友赶紧打断了我的想法。在她看来,泉州的风味虽然火在了厦门,但起源不能弄混淆。这一点,我极为赞同。所谓传统,文化要追究根源,即便是食味。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被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那时的厦门默默无闻。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取“国家大厦之门”之寓意,筑“厦门城”, 从此“厦门”之名载入史册。直到20世纪初,厦门港开始繁荣兴盛。

时至今日,源于泉州的土笋冻也被厦门将其制作技艺列入厦门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安海土笋冻也成为泉州非遗,但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却免不了出现“青黄不接的断代危机”。随着土笋冻在厦门的越来越盛名,怕是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误认为土笋冻是厦门的特产。

当辉煌成为过去,泉州的地位被搁在历史长河中。资源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乃是自然现象。几千年的等级制度作基础,“劳动者不得食”已非怪事。起于某地而兴于另一地,在现在这个差距越来越难以缩小的社会,坐拥地位、政治或经济资源者才是珍馐最后的享用者。

当朋友准备好一碟配料,苦口婆心劝我尝一口试试的时候,我想我从未有哪次因为一道小吃而有如此内心挣扎和斗争,就像有网友为土笋冻究竟是厦门的还是泉州而展开的激烈口水战一般。我究竟是吃还是不吃,终究归于虫子本身给我带来的心理障碍。

但其精髓所在就是虫子本身。不论它是起于泉州,还是兴于厦门,古早风味的精华都少不了这一条虫子。最后,我还是眼睁睁的看着朋友脸上露出了人间美味的享受神色。

关于作者: 苏丹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