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变化值得一番探索,今天让编辑部继续带你感受深圳美好。
- 永续城市的活力密码 -
下午 2 点,海边的阳光特别热情,穿行在白墙灰瓦的古朴联排民居中,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如何能在融化前见到高文安公司大梅沙艺术小镇项目部的徐建平——你看到大榕树就快到 My Coffee 咖啡馆了,我就在那儿等你。
与水围 1368 文化街区类似,大梅沙滨海文旅艺术小镇也是由城中村改建而来,不同点在于样貌更偏向于文化创意园与精品民俗的结合,在网络上目前还比较低调,知道的人并不多。我进“村”后的第一观感巷子齐整,第二个感觉就是有烟火气。
大梅沙滨海文旅艺术小镇之前举办国际艺术活动留下来的艺术品。
“大梅沙村的历史很久了,以前是渔村,后来变城中村。早期由于缺乏规划,从 2019 年 8 月起,梅沙街道启动‘万村复苏’整体环境提升项目,对大梅沙村进行公共空间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等各项治理。我们公司适时参与进来,与他们签了一个长期租约,主要是进行市场化的运作,构建城中村运营生态体系,推进滨海文旅艺术小镇的发展。”咖啡馆里的冷气驱散了我的汗水,也让我有了心情在徐先生的带领和讲解下在小镇上四处转转。
项目部在村里租下一批老宅,然后统一规划后再转租或自营。一些屋舍的外墙被绘制了色彩斑斓的鲸鱼、海狮、海豚、海龟、海鸟等涂鸦作品,与原来的民居形成强烈的对比视效,也弥漫着文艺的气息。徐先生就像是传说中的广东“收租公”,拿着一把挂满钥匙的铁圈,帮我打开艺术中心、酒吧和民宿的每一扇门。
从“大梅沙国际艺术驻留—从营地到美术馆项目”留下来的艺术品,到被各个艺术家“改装”的民宿,用艺术包装小镇体现在各个细节上。“大梅沙村没有像其他深圳城中村那样疯长出高密度的握手楼,多年来原有村落只是一二层楼高,而且虽是客家聚落,却没有传统客家民居的宗祠和祖屋。”几个 10岁以内的小朋友嬉笑打闹着从我们身边跑过,“村里的孩子皮着呢”,徐先生和善地笑了笑。
深圳大梅沙京基洲际度假酒店洲际行政俱乐部的大堂已经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热点。
徐先生似乎认识每一位村民,在岗熹唐卡艺术 & 依熹拉姆藏茶馆,他与店主熟悉得像是自家人一样,“这是村里最有特色的地方,一楼是藏茶馆,主要是唐卡画师格桑扎西的太太来打理,二楼是唐卡绘画工作室。”很难想象在深圳的海边,有这么一个像是从西藏搬过来的小天地。拾级而上,格桑扎西正在教授学生如何绘制唐卡,安静的空气中只有窗外的五色经幡在飘动。
如果说大梅沙滨海文旅艺术小镇是对“创意园”进行的更多可能性尝试,那么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就属于“资深人士”了。自 2006 年 5 月正式挂牌以来,数不清的人在这 15 年间用实际行动,将其塑造成深圳最具艺术气息及文化特色的“文化目的地”和“创意策源地”,在寸土寸金的深圳,为天生反骨与强调自我的年轻人,全力撑起一片释放能量的结界。
今年 5 月,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迎来了 15 周岁的庆祝。
当然反过来深圳人也给了这园子极强的存在感——2020 城市更新十大经典记忆奖(时代代表类案例)、2021 中国城市更新创新发展(深圳)峰会优秀案例,并入选《城市更新深圳样本》。无论是社交媒体上的深圳攻略,还是日常生活方式中的潮流指标,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从来不会被落下。
在文化园里闲逛时,能在各个明显的位置看到为庆贺园区成立 15 周年而特制的海报和大型展板,有些还因为足够“美艳”而成为路人拍照的背景。相比南区密集的商铺,我对北区的印象更好一些,特别是那些藏在二楼及以上的小店铺,经常有些出其不意的惊喜,比如 Brewed Without Sugar 买手集合店。
这家店以饰品为主,兼有一些其他小物件,都是店主夫妇二人从世界各地选来的。因为老板娘听出了我的北京口音,立刻说 :“我是重庆人,在北京上的大学,毕了业才来的深圳。”老板是台湾人,迅速加入我们的聊天,“今天客人不多,你慢慢挑。我们主要做线上,这家店开了没多久,算是形象展示。”两个人的语速一快一慢,开始从小店聊到深圳的 Z 世代。
藏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一幢建筑二楼的Brewed Without Sugar 买手集合店。
“华侨城的位置比较好,住蛇口的平时没事儿最远也就到这里,他们不太可能去福田逛街,更别说去罗湖了。罗湖的人最远差不多也是到华侨城,所以当时选地址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而且我们之前一直定期参加园区举办的创意市集,算是慢慢在创意园成长起来的,对这里有感情。”
“在深圳创业,我们只能说我们做的这个还算是蓝海,市场对这类单价不是很贵、设计有特色的小众饰品是有需求的,而且深圳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很高,他们慢慢也喜欢在本地购物,这有点儿像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去香港买奢侈品的情况,大家已经习惯在本地消费了。”
“这里不会被拆建,我们听到的消息是文化园仍将继续以目前的状态经营下去,还会通过各项活动的举办持续发声,为推动深圳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所以我们不会担心店开着开着就没了,现在想的是如何代理更多的产品,把更多设计师作品进进来 。”
告别 Brewed Without Sugar 的夫妻二人,我顺道下楼又去了趟旧天堂书店,收了一张刚才犹豫没买的黑胶唱片。看着店里安静看书的人,想起一个刚从北京南下深圳工作没多久的朋友,在微信上发过来的一句话,“深圳人不看书”,不禁莞尔一笑。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的旧天堂书店不仅售卖书籍和音像制品,也传递着独特的文艺精神。
- 沧海变桑田的秘密 -
“蛇口”这两个字的存在感非常强,以至我一直有“蛇口是一个城市”的错觉。只是没想到,当土生土长的“蛇口女孩”练晓盈和我说“蛇口是蛇口,深圳是深圳”是本地尽人皆知的老梗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蛇口真的是个“神奇的存在”。
我和小练因工作而成为“朋友圈好友”,当她得知我要去深圳后主动要带我“蛇口半日游”,也许是因为小练的路线规划,也许是蛇口真的不大,我对蛇口的初印象是在这儿生活一定很方便 :街道不宽、小店林立,下楼一拐弯日常所需基本全搞定。“这就是蛇口和深圳不同的地方,我们这里高楼不多,节奏也慢一些。我家附近的环境从小到大没有变化过,大拆大建的情况在蛇口并不多。”说完小练顺手往前一指,“那是我的小学。”
“蛇口是蛇口,深圳是深圳”是老蛇口人都知道的梗。
“蛇口老小区比较多,大多是建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中期。那时来蛇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些人的住宿问题,招商局又开始新一轮兴建住宅区的建造。我爸妈说翠竹园以前都是山,后来慢慢变成小区。待会儿你看到的海上世界,在我小的时候还是沙滩。”
对于一个常年住在内陆城市的人而言,海滨城市总带着天然的度假属性,所以当我看到海上世界时,心就有点儿“酥”,特别是海风再一吹,整个人都感觉像在休假。“你看到那个女娲补天的雕像了吗?以前是在海上的,现在也‘登陆’了。明华轮现在被围在一小片陆上的湖中,右侧的蛇口渔船码头,也有一部分成为半岛城邦住宅小区。”
阳光下的女娲补天雕像白得耀眼,立在一个草地被整齐修剪过的开放式公园中。公园紧挨着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我和小练在里面逛了一圈,“这里更像是一个购物中心,只不过所有的店铺要么是独立的画廊,要么就是售卖艺术品的。”听小练这么一说,我想起曼谷的河滨购物中心,也是同类型的商业模式,只不过名字上更直白一些。
为了能让我感受“蛇口老街区的魅力”,小练特意叫了她开餐厅的朋友洛伊陪我们一起“参观”蛇口市场。因为餐厅采购的食材中海鲜占了不小的比例,洛伊很喜欢在蛇口市场里进货,“这个市场 1992 年就有了,算是深圳数一数二的海鲜批发市场,毕竟蛇口以前有好多渔村,渔市文化盛行。”洛伊一边挑着海鲜,一边尽职当着“地陪”。
蛇口拥有多元的美食风格。
蛇口市场地理位置优越,东边是深圳湾,西边靠着珠江口,又毗邻蛇口渔港,新鲜海货源源不断。“以前这里虽然货好,但环境很差,去年经过改造后大变样,分区、摊位之间空间更加宽敞,地面整洁清爽了。不过人情味还在,老邻居、老街坊还是喜欢来这里买买食材,很生活化的一个市场。”说话间洛伊挑好了几个海螺,对着我和小练说道 :“晚上来我餐厅吃烤螺吧。”
近海的优势让海鲜成为蛇口人的心头好。
海昌街是我来之前小练频繁提起的“蛇口老外的第一条酒吧街”,只不过我不饮酒,加上又是白天,小练就帮我把“体验项目”改成了喝咖啡。在 PanPan 咖啡馆,小练说来这里的都是餐饮圈的大咖,“因为老板本人也开了个人气餐厅,所以这家店慢慢就变成了同行据点。”
一杯美式让我还了魂,但没想到的是在咖啡馆后的城市漫步中,我还是败给了深圳的天气,轻微中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