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闲逛川沙老城记。

闲逛川沙老城记。

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我们将尽快解决,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一,恰遇一个暖阳高照的好天气,由此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一扫“阳康后”低落已久的情绪。早晨特想外出走走,于是决定去川沙古城闲逛,好在交通便利,地铁2号线可直达川沙镇,出了地铁站不久,便到达了川沙公园的西门。据悉川沙公园占地3.5公顷,是一座以江南园林风格打造的公园,公园内小桥流水且曲径通幽,有亭台楼阁点缀在湖水绿荫中。眼前这片幽静的环境,应该是个休闲散步的好地方。在公园的中央有座鹤鸣楼,它建于1993年,是仿武汉黄鹤楼外形而建,那五塔七层的建筑高达54米。我来到鹤鸣楼前,仔细端详它的整体构造来,上盖琉璃瓦顶,下砌玉石基台,那画栋雕樑下的80根立柱尤其显目,而飞檐翘角下的60只风铃更显得灵动。抬头仰望《声闻于天》额匾,便进入古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意境。下了鹤鸣楼又穿过了儿童乐园后,便出了川沙公园。接着打算去逛川沙古城墙公园,沿着新川路往东走,来到古镇的东南角,便到达了川沙古城墙公园门前。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墙遗址和古城上的岳碑亭。我先沿着城墙往里走,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城东侧的护城河,而那段古城墙遗存告诉了我,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后几经历代修葺,至今已承接了川沙古城400多年的历史。眼前这段大小不一的青砖砌成的城墙,记载了当年川沙百姓捐砖建墙,奋力抵御倭寇的历史。接着登上了城墙,进入眼帘的是一座岳碑亭,亭中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七绝诗:“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据说它是南宋岳飞的手迹。而石碑背面是岳碑亭记事,记载了岳飞手迹流传至川沙的历史经纬。而转身沿着城墙往里走,又能看见前方一座三层塔楼,它被称之为《魁星阁》,据说它原名为《文昌宫》,建于嘉庆十五年。如果继续往里走,便来到城墙的最南端,这里是南墙防御炮台,有一门铁炮驻守在护城河边。再回头从魁星阁的左侧而下时,又能见到如今的川沙观澜小学,它是清朝观澜书院的原址。当我下到城墙脚时,发现一间木结构的殿堂,原是观澜书院的敬业堂,它建于1834年间,如今它被修缮一新后供游客参观。观摩完古城墙公园后,我将去古城内闲逛。

从古城墙公园出来后,便沿着古城护城河边行走,如果说古城墙遗存是川沙镇的历史,那么散落在城内建国初期的遗迹,便成为人们追溯过去的记忆。而这些留有时代烙印的符号,是川沙古城独树一帜的看点。当我漫步进入中市街时,却不见往日人头攒动的场面,仅管疫情防控结束已两个多月,但街面上依旧是门庭冷落。在街道的右侧有条場署街,如果从场署街往里走,其尽头是川沙天主教堂,这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建于清同治十一年,遗憾的是自疫情起至今未开放。回到市中街往前走,右侧富有时代感的店铺一一呈现在眼前。而那建于2013年的《御倭功赐》牌坊,竖立在中市街头,它已成为川沙古城的标志物。穿过牌坊后,回首仰望《彪炳千秋》四个大字,它标榜的是川沙抗倭英雄乔镗。如果以牌坊为界,左侧是乔家弄,右侧是著名的南市街,它们组成了古城核心的商业圈。而这些“稻香、 红星 、1956”等符号,更能构起长者们满满的回忆。

从左侧的乔家弄往里走,便能看见《国营工农饭店》,这破旧的水泥两层楼房,留住了时代的印记,面对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令人心中泛起难以抑制的亲切感。而回到牌坊前可望穿整个中市街,中市街原名叫东门内大街,它修筑于国民20年时期。如果从右侧的南市街往里走,可踏着狭窄的青石板路缓步而行,一路可观赏古城市井文化的景象。看那木结构的两层沿街楼房,虽以修旧如旧修葺一新,却依旧保留着民国初期的模样。据悉南市街全长约130米,宽仅有4米,按古城规划设计要求,力争以艺术品、书画和古玩等业态,打造成具有文化特色的一条街,从而展现清末民初的老街风貌。在走出南市街左拐时,便是拥有170余年历史的《内史第》,《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素有“江南第一名宅”美誉,据悉黄炎培、宋美龄、胡适等名人曾居住于此。而建于1930年的川沙营造馆,位于北市街与新川路口,它原是丁家花园,其外观呈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属于新式石库门建筑。据说馆内通过“一把泥刀走天下”,展示了川沙营造业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遗憾的是它也未对外开放。而在营造馆对面是川沙人民大会堂,令我意外的是,那半个世纪前的文革印记,在人民大会堂的立面上依稀可见。闲逛完川沙古镇后,令我感慨的是,古城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遗存,还留存了一段真实的时代印记。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