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舫山书院。

舫山书院。

舫山书院位于马巷书院路45号院内。据朱振仲《舫山书院重修记》记载,舫山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深三进,左右护厝,后一文昌楼。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改书院为学堂。嗣于此创办黎明女校,附设平民夜校,终为马巷中心小学校舍等。早期地下共产党人与左派进步人士彭友圃、高云览等人,曾借此开展革命活动,并向学员灌输革命思想。据王根绵和许兴盛的文章记载,当时担任马巷厅通判的鲍复康带头捐银,历时两年半建成。

书院设山长一人,他是主持人兼主讲;并设出纳一名,负责全院财务;斋长一人,负责接应事务;稽查一人,负责查察是非得失;另有负责收取土布厘税的总务及院丁、打扫夫各一名。其中对山长的延聘有严格的规定:其出身,不是进士,也得举人,并须品学兼优。规定由绅董物色,集众议妥,然后报官行文致聘。即使官府举荐,也须公议妥洽,不得徇情滥聘。当时马巷有句谚语:“经师易遇,人师难逢。”经师是指那些只能给人知识,而不能陶冶品行的教师。人师则是德行、才识卓越,可作人们表率的人。可见书院十分注重山长的选择。

生童要进入书院受业,须经过甄别考试。每年二月初一,由厅通判主考,根据文章优劣决定录取与否。因为书院经费主要依靠本境的土布厘税,所以只准厅辖生童应考,不收境外子弟。但又规定凡外地人来马巷设塾授徒者,也准予到书院参加考课,以表示对师长的尊敬。生童被录取后,称“在课”,每年接受二十次考课。即除十二月、一月放假外,其余每月朔日(农历初一)由官府主持闭门考试,称“官课”;望日(农历十五)由山长命题考试,称“师课”。每次考课均取录一定名额给予奖赏:秀才每次选超等八名,特等八名;童生每次选上取十名,中取十名。对于超等秀才和上取童生,除每人奖给膏火钱四百文外,第一名加赏四百文,第二、三名各加赏一百文。对于特等秀才和中取童生,各给膏火钱二百文。其余的一等秀才、次取童生则不发给膏火费。考课有严格的考规,如限定时间交卷,发现抄袭范文三句以上,彼此雷同四五句以上者,一律给予开除处分。书院还规定,生员若因伤病去世,家境萧条者,可向院方申请救济。名额不超过四个,每名每月给钱一千文。

舫山书院于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建成并开始讲学,数年间发展很快。光绪元年(1875年),通判洪麒绶就称“扃试生童数百辈”,而“每届秋试领乡荐者并不乏其人”。这说明当时在舫山书院毕业的生童多而且卓有成效。洪麒绶主持“官课”之后,每篇课艺都加以批阅,并于1875年春精选若干篇,刻印《舫山书院课艺》。四月,《舫山书院课艺二刻》付梓。仲秋,又出版《新刻舫山书院课艺》。然而,如此规模的一座书院只有二十年鼎盛时期。随着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变革,书院制度宣告终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洪鸿儒、洪湛恩、陈宗英等发起,把舫山书院改成学堂。

对联

舫山风雨久经光华依旧,书院斯文墜盛世增新

旾风化雨潤蕙滋蕙蘭千秋功,理学纳新承前启后万古驰名

七载为官三代謚封士林赞颂,四书集注千秋传颂文范流芳

学海无涯乘风破浪,书峯有径壮志登高

文笔生辉芳芳书阁,昌邦开泰朗朗书声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