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今日又重游。\"
上周末去杭州讲课,忙里偷闲,与同事们一起夜游了一次西湖。
杭州,素有“花园城市”的美誉,不管是去韬光品龙井,还是去云栖的竹径走走;抑或在桂花飘香的季节去满觉陇,在寒冬时节去孤山欣赏傲霜斗雪的梅花,杭州有的是雅致的好去处。不过,我每次到杭州,还是必游西湖,西湖也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印象深刻的两次,最早一次是上中学时,暑期去探望在杭州当兵的哥哥,一起游西湖,看到接天的莲叶与映日的荷花,荷花与莲叶都出水很高,像穿着长裙的舞女。一阵风吹过,舞女就真的跳起了霓裳羽衣舞。那时,真正体会到了杨万里笔下西湖六月的风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也是在那时,第一次知道有“西湖十景”里有“曲院风荷”,我们来得真当时。
第二次来杭州游西湖,是和女友一起,记得那是个微雨天气。本来还失望天公不作美,决定买票坐船上湖心岛,顺便在船上避避雨。当时湖面水雾氤氲,烟波迷离,船慢慢在湖中行,看两岸的景物都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我想起历史上状写西湖最有名的一首诗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是雨天来,我们怎么能体会得到这空濛山色、迷离烟水么?体会得到苏子瞻这“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呢?
其实,西湖那秀丽雅致的万种风情,如西施一般有生命力的美丽,的确不是一次就能领略完的。就说那“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就需要你在四个不同的季节来游湖。而“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则要在夕阳西下、暮色苍茫的时候,停下脚步来,看一看投在塔上的落日余晖,听一听寺内传来的悠扬钟声。这时,时间也似乎放慢了脚步。跟着旅行社走,或者行色匆匆的游人,是没有心境去欣赏的。
再比如,西湖十景中另外几个,“柳浪闻莺”注重听觉的享受,需要置身于其中去聆听。在遍植柳树的西湖长堤上,听那柳林中的莺歌燕语,满耳清脆婉转,却未见鸟踪;而“双峰插云”注重视觉的印象,就必须拉开距离远观,因为“双峰插云”的云,是山中蒸腾的雾气,恰如早春时的草色,是“遥看若有近却无”的。西湖,真的是面面有情,处处生姿。
我们这次来西湖边,是晚饭过后、皎月方来之时。就近从断桥一侧下了出租车,走上了白堤。此时是阴历初八,月亮不是满的,但也不似如钩的残月让人感到清冷。当头一轮明月斜斜地挂着,银波轻洒,地上树影婆娑,有如水荇交横。一阵夜风吹过,柳枝拂动,地上的影瞬间生动起来。
断桥周围打了晕黄色灯光,卧在水面,在夜色中犹如仙境。我们上了桥,自然聊起了白娘子和许仙。那时的断桥,是否也如今天这般游人如织?我在桥头探出身子看了看桥下,水面很平静。许仙当初就在这里,吐出了仙丹吧?
传说中,当时西湖边商铺林立,厮贩热闹。幼年的许仙和家人一起来逛西湖,到了断桥边,看见有卖汤圆的,嚷着要吃汤圆。岂知卖汤圆老翁是仙人所扮,看许仙有法缘,准备渡许仙,汤圆里碗里藏了个仙丹要他吃。不料这个汤圆许仙就是吞咽不下,老翁连呼“可惜啊,可惜”,提起许仙两条腿倒立在河边。汤圆从许仙口中滑落,掉入湖中。桥下正好有一条白蛇、一只螃蟹,都在修炼,看到汤圆,都来争食。白蛇游得快,先得到了仙丹,增加了五百年的修炼法力,终成人形,化作白娘子,十几年后到人间来找许仙报恩。而那个愤懑的螃蟹,就是后来搅合白娘子和许仙姻缘的法海和尚。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修得今生一次驻足停留。脚下的断桥,因为是许仙白娘子的初遇地点,成了寻爱人心目中的圣地,瞬间变得浪漫起来。只是许仙和白娘子的结局并不完美,白娘子最后被法海打回原形,化作白蛇,被镇压在对面湖边的雷锋塔下。法海当时还留下四言偈语:“西湖水干、江潮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
几百年来,西湖水从来没干过,钱塘江也依旧年年潮涨潮落,不过雷峰塔却倒了,这自然是大快人心的。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下》中批法海:“试到吴越的田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是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脑子有点贵恙的,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其实西湖边的雷峰塔,千百年来已是几起几落。最早的雷峰塔,由北宋初期吴越王钱俶修建,到南宋进行了重建,那时塔身就已经是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分,与落日相映生辉,于是就有了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南宋政权羸弱,皇帝不思进取,在金兵压境之后就撤到杭州偏居一隅,在山清水秀的人间天堂继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所以当时诗人林升写了讥讽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雷峰夕照”景致的出现与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以及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证明杭州千百年来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西湖更是其中一颗明珠,皇帝都乐不思蜀。而我们脚下走的这白堤,更可追溯到唐代,和大诗人白居易有不小的渊源。
白居易曾在杭州为官,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百姓为纪念诗人,就把白沙堤称作“白堤”。白居易在杭州时也钟情西湖山水,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笔下的白沙堤,就是我们现在走的白堤;而诗里说的孤山寺,就在白堤南端的孤山,我们要去的方向。可见白居易当时对西湖这一带是多么的喜欢。孤山还和另一个诗人大有渊源,他就是“梅妻鹤子”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种梅养鹤成癖,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时至今日,孤山赏梅,依然是冬日游西湖一桩雅事。
除了白堤,西湖还有一条苏堤,也闻名遐迩。和白堤一样,苏堤与另一个大文豪联系在一起,他就是宋朝的天才文学家苏东坡。苏东坡在政治上有过一段坎坷的经历,但这短坎坷也成就了他,让他留下许多千古佳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不朽的地位。在他被贬到杭州当通判那段时间,寄情西湖山水,除了写下描写西湖最出名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也写过很多湖光山色之作,如: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一条白堤,一条苏堤,让杭州百姓记住了两个文人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好。这两条堤,也是欣赏西湖风景佳绝处的最好观赏点。“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这两条翠堤,如同给西湖带上两条美轮美奂的璎珞,在这堤上,柳树掩映中,六座不同风格的中国传统式拱桥,犹如璎珞上的珠宝,熠熠生辉。
这里,您能从不同角度欣赏到园林艺术之美。“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成”,这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西湖就是这种最高境界的诠释。欣赏园艺之美,可以有远近之分,有虚实之别;有借景与对景,有静观与动观。对岸的宝塔,青山,从对面看就是借来之景,适宜远观;此时断桥桥洞下有明月,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桥洞下看水中之月,这就是对景;白天,山峰在白云中时隐时现,湖面在雨中水雾氤氲,这就是虚和实的对比。我们可以在湖边驻足观看,这是静观;但我们在堤上慢慢走,湖里慢慢行,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致,这又是动观。
谈笑间,不知不觉我们到了白堤的中段。一道小门,一块石碑,把我们吸引到了另一个西湖绝佳处。这里就是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景点。小门进去,两边各一座水榭,坐在水榭内下小栖,拍了几张照。同事们笑笑嚷嚷,谈起白居易和苏东坡的杭州逸事;聊到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逃了西施,失踪了范蠡;说起了苏小小,又谈起岳飞,西湖边的岳王坟。
我不禁吟起了苏子瞻的《赤壁赋》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从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虽然文章吟诵的是长江,但面对这夜色中的西湖,我似乎感觉与苏老前辈离得很近。
水榭下来,走到中央突出湖面处,是“平湖秋月楼”。楼高两层,雕镂画栋,在灯光的点缀下气势不凡。可惜夜间不能登楼,否则极目远眺,肯定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这里想必最能体会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象吧?
历史上,范仲淹作过《岳阳楼记》,王勃作过《滕王阁序》,王之涣有诗《登鹳雀楼》,都是登高极目远眺的流芳之作,连苏州沧浪亭都有“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的佳句。那这西湖的平湖秋月楼呢?虽有乾隆题字,明代文学家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但究竟还是不如上面几篇响亮。也许,前有苏子瞻对西湖的溢美之词,后人再怎么写都觉得难以超越吧。
盘桓良久,平湖秋月楼和水榭的灯突然息了,周围静了下来。西湖,全国唯一一个不要门票的世界遗产,在用这种方式催游人回了。
夜色凉如水,水色静如夜。杨柳岸,夜风新月,良辰美景非虚设。我们与西湖作别,下次再来。
又记:
突然想起苏东坡的两首写景诗,都是千古绝唱,成为当地风景的名片。一首就是上面的西湖诗,还有一首是庐山诗。我忽然发现,这两首诗的风格非常接近,都是用”互文“与”对比“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景物的喜爱知情。现把两首诗摘录下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