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一本书,无意中看到一个名字——清末外交家“洪钧”,似有印象,一定在哪里看到过这个名字。随即检索记忆,忽然记起,是在三亚的天涯海角。
或许很多人会有疑问,“天涯海角”不是只有旖旎的风景、温润的曾母暗沙的洋流,还有那个世界著名的弯腰椰树,怎么还会有如此遥远的历史中的人物呢?
澎湃的大海、柔软的沙滩、美丽的浪花……这片美丽的土地确与这位叫洪钧的人无关,他之所以在这里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是因为一张皇榜,这张皇榜,在海岸边的圣旨博物馆里。
这个圣旨博物馆位于三亚天涯海角岸边的椰树林,与沙滩的直线距离不足百步,但知道人少之又少,人们更多知道的,是那两块名扬于世的石头——“天涯”“海角”,以及这里绝美的海浪。
几乎所有人抵达这里后第一个动作是脱鞋子,奔向沙滩,然后寻找刻有“天涯”“海角”字样的大石,或者爬上礁石远眺大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到此一游的自拍完全遮蔽人们的眼睛,几乎没有人看到这个近在咫尺的圣旨博物馆。
我踏进博物馆的时候,里面有四五个学生样的女孩在静静浏览,时光的静谧与室外海滩的喧腾,有了天地之间的距离。有庆幸的自得油然而生,我发现,这个博物馆的存在让我此次天涯海角之行温润而饱满。
博物馆入口处有一段馆藏简介显示,这里以明清时期的诏书、国书、诰封、敕封(通称为圣旨)为主体,同时还展出我国历代科举试卷、官场文书、字画、牌匾等物品。仅明清两代诏令文书、国外圣旨等就多达300余道,然后再加上官场文书、科举试卷、玉器瓷器、钱币牌匾、民俗遗物等文物的展示,构成全部馆藏。
不大的博物馆,却存储着浩瀚的历史文化,这深邃丝毫不亚于门外的大海。
从圣旨的出现,到圣旨质地的演变,有石刻的也有金属材质,然后演变到布料以及纸张,圣旨的内容从官员任命到赏赐等,各个明清时期历代帝王们的字迹和行文在这里得以窥见;还有那些科举制度下的作业、各级试卷以及毕业证书……他们的毛笔字工整流畅,美到令人惊叹。
看到这些遥远的属于某一个人的物件,你的脑海中里会很自然地浮现一个具体场景:一个身着布衣蓝衫的长辫少年手持毛笔,伏案书写,间或抚一下长袖蘸一下笔墨。挑灯十年,为的就是有一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那张皇榜上吧。
情境生动鲜活。
最醒目的是一张皇榜,这是一张清同治7年(公元1868年)的榜单,占据了一面墙壁,皇榜前有青年三五成群聚集看榜,似乎在找寻自己的名字,他们毡帽长辫,宽袖长衫,前朝文人的模样已成今世的雕刻;这张长长的金色皇榜上,那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标志着他们每个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其中有一个叫“洪钧”人,他的名字排名第一,前面冠以:“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字样。皇榜上显示第一甲共有三人,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状元、榜眼、探花?
查阅史料,果然是。
洪钧这次参加的考试是殿试,也是最后一级中央政府的朝廷考试,通过者称为进士,然后皇帝再次阅卷御笔钦点三人赐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称之“进士及第”。
洪钧通过最后一级考试,并中选状元。彼时,他29岁,已到而立,坐在苏州城里一条小河边的大垂柳下,望着过往船只发呆。
父亲要他弃学从商,但他一心想考取功名,对经商一点兴趣也没有。从京城考试结束回到苏州,他内心万千迷茫,虽然此前陆续通过了乡试(举人)、京师礼部贡院的考试(贡士),但这次殿试能顺利通过,才是他最终目标。他不知道命运如何。
当来自京城的快马,挂着大红绸缎的红花沿街呼叫洪钧的名字,他还在家门口的石巷里溜达。
接下来的场景你已经想到了,他被通知马上抵京。这一天是同治7年(公元1868年)四月二十六日,花红柳绿正浓,莺歌燕舞正兴。三天后再回来,整个苏州城已是人尽皆知,他头戴状元帽,身骑棕红色骏马,锣鼓喧天,江南的艳阳格外晴朗,流水格外清澈。
这一年,身在皇城的同治帝年仅12岁,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代替同治帝钦点了洪钧,并授予翰林院修撰,通俗一点讲,他的工作就是掌修国史。在翰林院呆了二年后,洪钧于同治九年升任提督湖北学政,成了湖北省的最高学官。此后洪钧仕途亨通,并任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十三年(1887)起,任出使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四国外交大臣,成为中国古代状元中惟一的外交官。
一张皇榜,三尺天涯。历史的尘烟与天涯海角的浪花似乎有点格格不入,而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这里或许是中国最遥远最孤独的博物馆了吧。
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博物馆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难道不是应该在江南或者京城么?但是无论怎样,在这里遇见这样一段历史,也为天涯海角之行增添了记忆的底蕴。
曾母暗沙澎湃而来的洋流到这里温润清冽,翻滚在礁石上,雪白如云,绵长的海岸线蜿蜒在视线尽头,涛声与软沙,椰树与馆藏,各自遥望,各自偏安。
与在三亚居住多年的一个人聊天,说到这个博物馆,他略显惊讶,说天涯海角已去过多次,前几天还陪朋友到这里游玩,怎么就不知道还有个博物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