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广州之六:石室圣心大教堂 媲美巴黎圣母院。

广州之六:石室圣心大教堂 媲美巴黎圣母院。

广州之六:石室圣心大教堂 媲美巴黎圣母院

蔡同学说要去石室,趁着国庆假期我们出门了。

平时她上班经过时是冷冷清清的,今天却排起长龙,我们冒着烈日排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进到庄严的教堂,请注意,女生穿裙子是不让你进门的。

长这么大,第一次去教堂;

在广州住了几十年,2014年才第一次去近在咫尺的圣心大教堂。

排了一个小时的队,在里面待了十多分钟,不为聆听,只为拍照。

 

黑压压的人群,不是教徒也疯狂;噼噼啪啪的拍照声,尽管有人提醒不许拍照,但谁也不理睬。坐下10来分钟,不少人从侧门出去了……绝大多数人不为洗涤心灵,只为领略哥特式的建筑。

说起石室圣心大教堂,还有一段屈辱的历史。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并把两广总督行署夷为平地,当时罗马教廷任命的两广教区的传教士明稽章看中了被夷为平地的两广总督部堂地基,并要求划给他建教堂,开始被当时两广总督劳崇光拒绝,于是明稽章请法军司令出面,写信威胁劳崇光如果1天以内不把土地给他,法军将实行全城戒严,于是在侵略者的刺刀威胁下,腐朽的清政府同意了广州圣心大教堂的建立。

 

石室圣心大教堂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该教堂建于1863年6月18日圣心瞻礼日正式举行奠基典礼,故命名圣心大教堂。落成于1888年,历时25年建成,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石室圣心大教堂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工匠建造而成。

 

教堂建筑总面积为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石室圣心大教堂1861年耗资40万法郎建立,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相媲美。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大教堂,国内现存最宏伟的双尖塔哥特式建筑之一,东南亚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建筑,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另外三座是巴黎圣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称之为“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典型哥特式建筑,被誉为“远东巴黎圣母院”。

 

石室圣心教堂内有尖形肋骨高叉的拱形穹窿;合掌式的花窗棂分布在正面大门上和四周墙壁。

 

据说在高处俯瞰整座教堂,像一个平放的拉丁十字架。

堂顶中间高两侧低,呈现起伏的态势,渲染出庄重的宗教气氛。

 

教堂内部高大的石柱支撑着教堂顶部。

窗画两侧的石块砌的整齐划一,显示出石匠的技术水平之高。

 

正面大门上和四周墙壁分布的花窗棂,彩色玻璃窗上所绘的是圣经故事。

每幅窗画的色彩很鲜艳而柔和。

 

肃穆的教堂讲台布置比较简洁。

教堂门前一侧的圣母玛利亚像。

 

教堂内部的门窗均以红、黄、蓝、绿等七彩玻璃镶嵌,既避免了室外强光射入,又使室内光线终年保持着柔和,形成慈祥、肃穆的宗教气氛。

 

每个抽屉都有一本圣经,虽然我不信教,但在里面的感觉真的很宁静。

130多年的房子,依然坚固如新,不得不令人佩服她的完美!

 

圣心大教堂被誉为远东的巴黎圣母院,那么真实的法国巴黎圣母院是怎样的呢?

 

2018年9月18日,我来到了巴黎圣母院。

 

下车后再步行20来分钟,一座哥特式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学时读过的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原型此刻就在我眼前。排队进教堂的游人绵延数十米,我们的行程只是外观。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180多年建一座教堂,再次让人咋舌。

 

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就取材于这里。

《巴黎圣母院》是在1830年法国 “七月革命”爆发,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的影响下创作的。作品表现了反封建的现实主题,深切谴责了给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带来深重苦难的社会。

 

作者雨果与巴黎圣母院渊源极深。少年时代的他就对哥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到青年时期,他更是屡次进入圣母院,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并假托曾在巍峨高耸的钟楼的黑暗角落,发现墙上有一个中世纪人物手刻的希腊词:命运!这个词无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动了作者,处于激动中的雨果便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展开大胆想象,为世人塑造出了善良纯真的吉普赛女郎,外表丑陋而内心善良的敲钟人,道貌岸然却满腹淫欲的弗雷洛等经典人物形象。

 

而《巴黎圣母院》确是为了叙说“命运”而写的。雨果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和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与冲突,这终于导致小说的悲惨结局。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多言了,见谅)。

 

围绕着教堂走了半圈,眼看就到了集合时间,匆忙往回赶,团友戏谑说:来回半个钟,1欧元上了个厕所,拍了几张照片,就算看到了巴黎圣母院。

 

请看巴黎圣母院外观

 

可惜,我看完巴黎圣母院7个月以后,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塔楼起火,一小时后火情迅速蔓延。据法国媒体报道,起火原因很有可能与现场的修缮施工有关。大火致使塔尖倒塌,左塔上半部被烧毁,世界著名的玫瑰花窗也被烧毁。这座世界闻名的教堂被一场大火毁于一旦。

 

广州的圣心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建筑上是不是很相似?看了上面的图片,是不是可以总结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尖,高,直,中央大门上方有一象征圣母的圆窗,称为“玫瑰窗”。这就是哥特式的特点。

 

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

 

哥特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的主教座堂、大修道院与教堂。在许多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见其踪影。

 

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特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的课题。

(圣心大教堂图片摄于2014年,巴黎圣母院图片摄于2018年)

(2689  2014/10/3,2023/1/8)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