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象”一语出自《尚书·益稷》。这篇文章记载了帝舜教诲未来的夏王大禹如何治国为君的一系列言辞,包括:“予欲观古人之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他提到的“古人之象”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图像。
舜的话表达了一种新的“复古”观念:他不仅想要“观”古人之象,更试图将其重塑。收集和重塑“古人之象”在远早于公元前3世纪的时期就已成为中国礼仪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复古是中国书法史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这有其历史的必然和艺术与审美的合理性。书法复古是由中国古代的历史性思维和自然性思维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书法这种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的本性决定的。
复古不等于守旧,而是具有返本穷源之义。“古”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中国美学概念或中国特有的审美价值观念。
展览现场
从哲学的层面上说,书法复古的实质就是要复归其初始的状态,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古”的追测把握书法之“道”,而“道”即在时间和空间上显现于历史与自然之中,因此,复“古”之“古”表现为回归历史与回归自然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以及作为其根本的“道”是中国书法艺术得以成立的根本依据,是支撑整个中国书法审美价值体系的基石。
展览现场
书法复古就是让文字书写回归到“道”自身,“道”因此在文字书写中得以显现。因此也可以说,是“道”——同时也是复古(复归历史和自然)确保了汉字书写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价值。
真正的突破与立新,一定是大胆而前卫的。将古物件完全撕裂,重新拆解,取用一半,舍弃一半……艺术家试图通过对古今的「破」、「立」与「重组」,消弭自己的分别心,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无古无今,只写其心”,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寫古·古寫”。
在不同时代的书论中,复古成为一种共识甚至常识,书法的各个方面都被反复强调要回归历史和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书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复古的书写艺术,复古对于书法来说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若抛开复古,则书法将成为一种没有特色,没有活力,无根的艺术。
展览现场
书法的本质是——显\"道”。“对于艺术而言,在它表达这个道的时候,这个道才开始了自身的生成。”“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古代思想家讨论宇宙、人生和艺术的逻辑起点,所谓“大化流行,旁通互贯,然究其本极,则根源于道。万物万化,只是一道”。
艺术家试图通过对自己书写的传统作品,破坏再创作的过程,展现传统的重生与新生。亲手点燃、亲身感受香火篆刻……这是一场内心的突破,也是创新的书写方式,足以颠覆大众的传统审美。
道是行走出来的,正如《庄子》所言:“道行之而成。”因此“道”有很多种,如天道、地道、人道、神道等,就人道而言就有王道、霸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尧舜之道、桀纣之道等,正因为道如此不同,所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显现了“道”的可变换性。
展览现场
但“道”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虽然在古代思想中,“道”有不同的所指,但也有大体一致的内涵。从本体论或存在论的角度上说,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说的“道”是大道,是最高的智慧,是对世界的规定。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展览现场
就书法而言,书法之道就是对书法的最高规定性,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书法的“最高艺术精神”。道是历代思想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正如徐复观所说:“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由此而成就艺术的作品;而庄子则由此成就艺术的人生。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所说的“大美”,就是“道”。对于“道”的感悟,就是审美,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庄子还认为对“道”的观照,必须排除一切杂念,处于一种超功利的状态下,也就是在一种“无己”“无功”“无名”和“外天下”“外物”“外生”的精神状态中。所谓“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而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又在于“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真正的艺术家,身上需具备反叛精神!
“写古与古写的辩证关系,是我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灵魂拷问。当我通过“寫古·古寫”的反复探索,超越时间与空间,成为新与古的无违和载体,或许我的艺术就为我找到了作为中国文人应有的那份自尊”。——可一先生
(可一,为其在僧时法名,隐居终南山紫阁峰龙天茅棚习禅三年,研习佛法,融汇于书道。5岁开始习字,深谙传统书法精髓,现从事艺术教学和史论研究,对于宗教、哲学、艺术诸多领域均有涉足,现任禅宗岭南名刹东山寺佛教艺术图书馆馆长。)
展览现场
道是无法自行显现的,它的显现都是借助载体,同时也可以说任何载体都是因道而存在的。因此,书法之道也就是通过书法一一特殊的“书法语言”来显现。
藏经文历经百年,存于世,承载着无数日夜的美好祈愿。艺术家面对此物,如同面对自己的信仰,却要在这份信仰上书写全新的自己……提笔、凝视、内心的挣扎令他迟迟不敢下笔。这是一场对自己全新身份的洗礼与认同,宛如重生。
展览现场
线是人创造出来的形象的抽象,既脱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图景(体积、面积、质量、形态、面貌等等),却又恰恰是为再现(表现)宇宙的动力、生命的力量,恰恰是为了表现“道”,而与普遍性的情感形式相吻合相同构。——李泽厚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书法艺术追求的本质是显“道”,而书法复古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是书法这种艺术活动本身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书法复古的本质与书法艺术追求的本质是一致的。
何谓“复古”
1、“复”是返回、回去。
2、“古”是一种文化传统。
人既存在于自然之中,同时也存在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之中。就书法而言,书法传统就是被历代接受和认同的书法艺术形态。从书法史来看,“传统”是书法发展的主流和“正统”,其具体表现形态就是被历代书法家、评论家和鉴赏者认同的“经典”。这些“经典”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的认同度。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人的书法创作,其实更看重的不是刻意的创造,而是日常的书写。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往往都是日常书写的产物。
“古”是一种价值系统。文化是一整套系统,而它的核心是由独具特色的观念系统,尤其是价值观念系统构成的。虽然文化传统并不等同于价值系统,但价值系统却毫无疑问是文化传统的灵魂。从中国历代均有崇“古”之论这一点来看,它实际上是将“古”看成了一种价值系统。
展览现场
明代李乐《见闻杂记》中所说:“今天下诸事慕古、衣尚唐宋、锦巾尚晋巾、唐巾、东坡巾、砚贵铜雀、墨贵李廷圭、字宗王義之、褚遂良、画求赵子昂、黄大痴、独做人不思学古人。
展览现场
书法复古并非是返古,照搬古人的东西,而是古代书法大师经典作品进行诠释,从古代书论家的理论中去寻找书法的本质,通过这些途径重新认识书法艺术,并使书法艺术造化在纸上再一次显现,这本质上也就是“道”在书法中的体现。书法复古,其重点不在于获得形式上的、新的视觉效果,而在于能否在溯源中通达“道”,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终极关怀。
展览现场
哲学家叶秀山先生认为,书法中远古意义的留存,是存在哲学意义上具有超越性的“是”、“在”。他还说,实际上,我们的历代祖先不但没有把这个历史的存留“遗忘”掉,而且还不断地维护、加工,使其成为多姿多彩的独特艺术品。书法中所具有的这种超越性的“在”,就是“道”;“维护、加工”就是书法史上的“复古”,通过复古,去寻找存在于书法中的“道”。
展览现场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事物的初始状态是其本源,事物的本源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去把握,时间可以用“历史”来表述,而空间则可以用“自然”来表述。
在中国古代,历史被认为具有“预见未来”的价值,即所谓“以古鉴今”。仅仅拥有古老经典的依据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思想历史的系谱。由六朝到隋唐的书法,尤其是盛唐以后的书法,其书风事实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东晋“二王”的书法仍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像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开一代新风的书法大家,都仍然以继承“二王”书法为己任。
书法复古的另一个更根本方向和途径是复归自然。相比于历史,自然具有更为原初的意义。在书法美学上,“自然”通常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最高理想和最高价值标准。自然不仅仅是自然之物以及其本性,更是借助心灵的自由状态,书家能达到追求创新和突破时想的心境。
「展会信息」
开幕:10月23日 上午11:30展期:10月23日—11月06日地址:广州天一艺术馆策展人:良学艺术家:可一先生
(本次展会特别鸣谢:主办方——天一艺术馆、承办方——向上文化|可一书房、协办方——零美云合|新势力文化|观心舍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