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天津旅游:杨柳青古镇采风行(图)。

天津旅游:杨柳青古镇采风行(图)。

凡是对天津著名文化了解的恐怕大概没有不知道“杨柳青年画”的。这个位于天津郊区,以年画而闻名的杨柳青古镇也一直是记者想探寻的所在之一。2011年26日,记者在天津参加中国机械工业审计学会的年会,会议结束后会务组专程组织了一次杨柳青古镇游活动,于是记者欣然前往。

前往古镇(摄影:冯赣勇)

从天津市区乘车前往大约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即顺利抵达坐落于天津市千年古镇杨柳青镇南、光明路以西的杨柳青古镇风情街。这里东临气势巍峨的文昌阁,西接“津西第一宅”石家大院,南靠古老的南运河。

杨柳青牌坊(摄影:冯赣勇)

杨柳青风情街是一组青砖灰瓦,磨砖对缝的仿清代商贸建筑群,采用长街和葫芦罐式相结合的建筑模式,以两层为主,局部有一层或三层。街上建有仿古青石牌楼一座,是中国是石牌坊之最和穿街戏楼及各式具有清代古风的店铺。

古镇停车场(摄影:冯赣勇)

也许是旅游淡季,漫步古镇感到这里人气不是很旺但却有一番难得的清净。杨柳青风情街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想当年这里杨柳十万株,历代繁衍到如今。历代骚人对此无不浓墨重彩以诗歌而赋。

走进风情街(摄影:冯赣勇)

白翁放歌《隋堤柳》,千里绿影至淮东;吴子赋诗莲花白,津鼓开帆几长亭。康乾盛世开漕运,酒肆林立百业兴。家家渔牧增喜讯,户户丹青画吉祥。杨柳依然时代迁,今朝古镇更好看。君不见,运河清波映杨柳,石家大院名神州;柳叶岛上忙垂钓,柳口绿带落彩虹。明清古街景色新,西青广场占鳌头。工农商贸齐发展,小区规划竟风流。

古镇街巷(摄影:冯赣勇)

如今,到杨柳青观光,风情街也是参观各个景点的必经之路,这里也成为津门集古文化、旅游、商贸、影视为一体的金街,成为精英文化用品、工艺品、民间艺术的专营市场,重现古镇杨柳青清代商贸繁荣街景的盛况。

年画经销店(摄影:冯赣勇)

作为杨柳青年画,其全称为“杨柳青木板年画”,属木版印绘制品,是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在杨柳青(摄影:孙明和)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

古镇南运河(摄影:冯赣勇)

杨柳青年画已知最早的画店为戴莲增、齐健隆两家,他们最初可能都是画工,以人名代店名。戴莲增画店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明代崇祯年间,后来,戴、齐两家又分为很多画店,重要者为\"莲增、美丽、莲增丽;健隆、惠隆、健惠隆\"。

杨柳青年画选(资料)

清代光绪以前是杨柳青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大都从事年画作坊生产,可谓是\"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年画因以产地得名。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文化街上的画店(摄影:冯赣勇)

鼎盛时期,杨柳青年画发展到以杨柳青镇为中心,包括周遭的南乡三十二村庄(杨柳青、周家庄、李家庄、赵家庄、古佛寺、炒米店、木厂、冯高庄、郭家庄、大杜庄、小杜庄、宣家院、毕家村、小甸子村、宫家庄、阎家庄、康庄、房家庄、东西流城村、老君堂、岳家开、王家村、大沙窝、小沙窝、辛口村、郑家庄)都在印制年画。

年画创作(资料)

解放后,杨柳青年画重见天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到杨柳青画社视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解放后曾多次举办杨柳青年画评选活动,涌现出许多的优秀作品。随着政府对年画的扶持和民间艺人对乡土艺术感情之深,杨柳青年画发展迅猛,其知名度也日益提高,杨柳青的年画作坊蓬勃发展起来。

娃娃雕像(摄影:冯赣勇)

杨柳青年画题材范围极广,包括风俗、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及神码等,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值得一提的是在杨柳青古镇上,记者看见一尊金黄色娃娃,具有浓厚杨柳青年画典型形象的雕像分外醒目,体现了杨柳青年画在此的重要地位。

运河之畔(摄影:冯赣勇)

可惜杨柳青之行,除了在古镇风情街上看到一些经销年画的店铺,却没有机会能到画作创作地点观赏一下。虽说没有看到年画的制作,但是参观瞻仰具有浓郁文化积淀的杨柳青石家大院却是不虚此行。

文物标志牌(摄影:冯赣勇)

杨柳青的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故称杨柳青为千年古镇。杨柳青不仅仅是闻名世界的年画发祥地,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家大院的所在地。杨柳青石家,从清朝中叶到民初,其财力号称津西首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有“话剧皇帝”之称的石挥就是石家的后代。

走进石家大院(摄影:冯赣勇)

来到位于运河之畔的石家大院记者看到大院外的墙上挂着三块文物标志牌,除了石家大院,还有天津杨柳青博物馆,以及天津市人民政府所立的天津历史风貌牌。足见这座石家大院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在天津的重要地位。

大院花园(摄影:冯赣勇)

进入大门即是一条宽阔的长长的甬路,构成大院的中轴线,甬路上有形式各异、建筑精美的5座门楼。从南向北门楼逐渐升高,寓意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门都是3级台阶,寓意为“连升三级”。道路东西两边各有五进院落。

长廊(摄影:冯赣勇)

东院为内宅,有内账房、候客室、书房、鸳鸯厅、内眷住房等,现在陈列着杨柳青年画、泥塑、木雕、砖雕及天津民俗,细细观览,十分有趣。西边的院落为接待贵宾的大客厅、暖厅、大戏楼、祠堂等,现已基本恢复了原有陈设。与内宅相比,这里建筑用材更为考究,做工更为精细。大客厅院内有高近5米的大天棚,可挡风避雨,当年从镇外很远就能看到。

戏楼戏台(摄影:冯赣勇)

大院内的石府大戏楼宽敞华丽,可供200人听戏饮宴,是华北民宅中最大的戏楼,京剧名家孙菊仙、谭鑫培等都曾在此献艺,其中花灵格扇全部是楠木原色,精雕细刻,极为华贵。西院的西边还有三进院落,是私塾先生教书及其他的专用房,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戏楼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整座石家大院,60米长的大甬道的两侧共有四合套式12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从寝室、客厅、花厅、戏楼、佛堂到马厩,无论是通体格局、建筑风格、还是艺术装饰,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

院套院(摄影:冯赣勇)

现已开辟为杨柳青博物馆的石家大院中收藏大量名闻中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杰作,有造诣颇深的神品书画师钱慧安、高桐轩等人的精品;和具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的天津砖雕陈列,集中了130余件上乘之作。砖雕俗称“刻砖”,是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独具一格,成就很高。

主人卧室(摄影:冯赣勇)

除此之外,院内杨柳青博物馆内还有泥人张彩塑、民间剪纸、杨柳青风筝、民间花会道具以及民俗用品等也均有陈列。

堂院一角(摄影:冯赣勇)

堂院坐北朝南,由大、小四进院落组成。东院是三套四合院,为长辈及各房子孙居所;西院建客厅、戏楼和佛堂,是会客、娱乐、祭祀之所。大院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砖雕木刻形式多样,常用“福寿双全”、“岁寒三友”、“莲荷”、“万福”、“连珠”等喜庆吉祥图案。

大院东院(摄影:冯赣勇)

据说早在百年前天津就流传: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他们的形成与明清时期天津海运的兴旺,粮米盐业的发展使得早先祖辈从事漕运的船工们,先后发展起来。石家就是一例,祖辈贩运粮棉,利润丰厚,置房买地,重利盘剥,号称杨柳青首富的石家当时已有万亩良田了,故此又叫“石万千”。

大院内账房(摄影:冯赣勇)

在清朝初期,石家就拥有大片的土地,银庄,当铺,布庄,酱菜园。在镇中街心建起几万平米有数百间房屋的建筑群。凡高墙大院的人家大都姓“石”。石家当年在天津一度财势显赫,声名遐迩。在杨柳青二百余年的历史,反映了石氏家族从落户、发家、鼎盛、衰微、直至败落的过程。

大院展厅(摄影:冯赣勇)

石家大院原是天津石万程四子石元士的宅第。石家迁走后,大院开始衰败,国民党时期曾多次在院内驻军,任意拆改破坏,经过文革浩劫,大院已面目全非。1987年开始修复,历时6年,投资560万元,于1992年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随着参观石家大院的结束,记者此次的杨柳青古镇之旅也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关于作者: 冯赣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