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乘坐火车回到太原。
山西南线的旅游告一段落,下一步计划要去山西的北线游览。而两段路线的交接点,就是太原。经过几天的旅游奔波,我们也需要一段时间休整,而最合适的休整点,也就是太原。
6月28日,一早赶赴太原客运东站,从东站乘坐大巴去往五台的台怀镇。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人们常说“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在四大佛教圣地中,五台山排名第一。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般若化身、无量菩萨之师、三世诸佛之母,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在“过去世”时,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九代祖师”。而在“现在世”,他则成了释迦牟尼的菩萨弟子。在佛教规矩中,这叫做“一佛出世,万佛拥护”,“二尊不并化”。这大概相当于人世间的“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吧。
文殊菩萨主管般若智慧,协助佛祖传播佛法。他的地位,在其他一切菩萨之上。所以,在四大菩萨的道场——五台山的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的普贤菩萨道场,普陀山的观音菩萨道场和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道场中,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地位也是最高的。
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座落于山西省“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其中,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犹为突出。又因为五峰山顶平整如台,故称为“五台”。这五座台分别是:
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米,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南台锦绣峰,海拔2485米,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
五台之上分别建有寺庙,供奉五方文殊:即东台顶望海寺的聪明文殊,西台顶法雷寺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普济寺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灵应寺的无垢文殊和中台顶演教寺的孺童文殊。
五座山峰包围着中间的一片平原,其中心,就是五台县的台怀镇。台怀镇是五台山寺庙最集中的地方。人们常说的五台山景区,指的就是台怀镇。
五台寺庙群分为台内,和台外两部分。
五台顶的五座寺庙,和以台怀为中心分布的大片寺庙群称为台内;五座台顶以外,分布在五台、繁峙等县周边的寺庙称为台外。
台怀镇的寺庙群中,最著名的是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清凉寺和殊像寺等。台外寺庙最著名的是佛光寺、尊胜寺,广济寺和南禅寺等。
五台寺庙最早建于何时?五台山是如何成为文殊菩萨道场的?这两个问题说来话长。记得我在以前的“五台山与佛教”一文中详细地讨论过这些问题。这里就只做简单的叙述了。
据记载,直到西晋末年,五台山仍为“神仙方士所栖”。在此之前,佛教并未传入五台山,五台山也没有佛寺建筑,更没有出家的僧人。
佛教的传入山西,是从五胡十六国时 ,
“后赵”的国主石勒和石虎开始的。在他们的的推动下,佛教在后赵大为流行,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
统一北朝的苻坚同样笃信佛教,苻坚最信赖的僧人是一代高僧道安。道安是最早将佛教传入五台山的始祖,他在五台山建寺建塔,在五台山播下了佛教发展的种子。
在五台山进行大规模寺庙建设的,是北魏的孝文帝元宏。因为山西是北魏拓跋氏的老家,五台山的佛光寺、清凉寺、大孚灵鹫寺等寺庙都是他下诏建造的。附带说一句,洛阳的许多寺庙——包括少林寺,也是他下旨建造的。
北魏以后的北齐,以及此后的隋朝,继续着五台山的寺庙建设。唐代的武则天是山西人,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武则天进一步推动五台山的佛教发展,并确立了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的领袖地位。
虽然由于唐代的“会昌灭佛”,五台山有过一度衰落,但不久以后又重新获得了朝廷的支持。此后的宋、金、明、清,五台山一直保持发展的势头。尤其是在元代,藏传佛教进入五台山。成为五台山佛教的重要流派。
民国战乱,日军侵华,五台山均遭受到破坏,僧侣出逃,部分寺庙被毁。解放以后,五台山得到恢复。
在十年动乱中,五台山佛教再次遭受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之后,五台山再度复兴。1992年,五台山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2007年被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五台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太原客运东站有直达五台山的大巴。太原到台怀镇也有直达的高速公路,交通是很方便的。
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大巴开进五台山游客中心。游客中心是新建的,至少我们上次来时就没有。旅游大巴在游客中心实行人车分离。乘客下车,进入游客中心买票,然后检票进入上车通道,再次登上自己乘坐的大巴。记得从前远没有如此复杂,大巴开到进山点时,由管理人员上车向每一位乘客发售门票。很简单的解决办法。现在弄到如此复杂,管理人员一点也没有减少,而游客中心的建造却花费了不少投资。
大巴继续上路。游客中心离开台怀镇还有好远。这时,愈加感到游客中心的设置,真有些莫名其妙!
大巴开进台怀镇。几年没有来这里了,这里的变化还真大!菩萨顶和黛螺顶周围的饭店和旅店都已经全部拆迁,现场变成为一片施工现场,估计是要建成景区广场。大巴司机拉我们去往集福寺公交车站。那里有一批原有的饭店和旅店。如果不入住司机介绍的旅店,每人要加收5元钱车票。
选定了一家旅店,以农家乐的标准来衡量,条件还算不错。中午就在他们家的餐厅午餐。点的主菜是台蘑炖土鸡。台蘑是生长在五台山五座台顶的蘑菇。台蘑蘑盖厚、杆粗、杆底锤圆,有油性,味道鲜美,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所以五台的“台蘑”与张家口产的“口蘑”齐名,是蘑菇中的极品。此外,台蘑还是一味中药,是中成药“舒筋散”的主要成分之一。
午餐以后,略事休息,准备乘坐景区公交前往碧山寺参观。
景区内有三条主要的公交线路:
1路:从游客中心途径白云寺、明月池、镇海寺、云峰宾馆、长途汽车站、中心区,到黛螺顶。
2路:从游客中心途径白云寺、镇海寺、龙泉寺、五峰宾馆、龙泉寺到下庄。
3路:从镇海寺途径云峰宾馆、汽车站、殊像寺、中心区、黛螺顶、普寿寺、集福寺、碧山寺到光明寺。
4路:从观音洞途径南山寺到长途汽车站。
我们从旅店门口的集福寺站乘坐3路公交到达碧山寺。
碧山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原名北山寺,简称北寺。明成化22年重建,宪宗皇帝钦赐匾额为“普济禅寺”。明弘治五年和嘉靖四年曾有两次重建。清康熙37年,皇帝下诏拨款再次重建,并赐名为“碧山寺”。
碧山寺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十方丛林”。
佛教寺庙分为两大类:子孙庙和十分丛林。
子孙庙是私有制,庙产是方丈的私产。方丈可以收徒,并选定自己的接班人。子孙庙没有授戒的权力,僧人受戒,必须去十方丛林。
十方丛林是集体所有制。庙产属于佛教界共有。十方丛林的方丈,是在地方官员的监督下,由佛教界推举产生的。十方丛林的方丈不能收徒,但可以授戒。正因为庙产是佛教界共有的,所有僧人都可以去十方丛林挂单。十方丛林有义务提供食宿,甚至离开时的路费。
外人区分子孙庙和十方丛林的办法,是看天王殿中倒座的韦陀菩萨。十方丛林的韦陀菩萨双手合十,降魔杵横放在臂弯上;而子孙庙的韦陀菩萨单手按住抵在地面上的降魔杵。
碧山寺曾经是所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原有六座大殿,由于十年动乱期间遭受到的破坏,只剩下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和藏经阁可供参观。现在所见,是1981年起逐渐修建的。
碧山寺联系着一件往事:替父报仇、刺杀军阀孙传芳的侠女施剑翘,解放后移居五台山,就在碧山寺修行。
下了车,首先看到的,是寺庙前的木牌楼。
牌楼为四柱三门,三滴水歇山顶,檐下斗拱密致,顶上前后通瓦。中间檐下挂着一块方匾,蓝底金字,写的是“清凉圣境”。牌坊中枋的额题为“清凉震萃”。牌楼的四根柱子上,贴着两副红纸楹联:“福慧双修结有缘;山林并秀度众生”,“清静佛地云作伴;幽雅精舍月为邻”。其中第一幅楹联不知所云,第二幅还颇有意境。
牌楼之后,是天王殿。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横匾上的“护国十方普济禅寺”,是民国十六年山西省府主席赵戴文手书的。殿前设廊,廊柱上的楹联为“举头见佛生欢喜;合掌皈心仰慈悲”,措辞俗套,毫无文采。殿前的一对石狮,感觉年代久远,大概是两件文物。
天王殿中的天王塑像颇感气势,这两张照片是上次来这里拍摄的。
天王殿的两边,有钟楼和鼓楼。
第二进正面为寺庙的主殿——雷音殿。雷音殿,也名毗卢殿。佛教有云,毗卢遮那佛开口讲经,声若惊雷,故曰“雷音”。大殿始建于明成化22年,康熙18年重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屋顶上装饰华丽的琉璃脊饰。
大殿檐下挂方匾,题写“雷音宝殿”,两边柱上挂有楹联:“敷演清凉,四时瑞雪常飘,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
大殿前立着的石碑,为顺治七年所立。阶前的两柱经幢,据说是明代遗物。
雷音殿屋顶的脊饰,也都是值得一看的文物。这几张照片都是上次来时所拍摄的。
殿内供奉毗卢佛,两旁为大梵天王和帝释天王。两侧供十二圆觉。殿内的塑像均为清代重妆,面容圆润慈祥,庄严大方。大殿顶部有八卦藻井,前侧挂有有乾隆皇帝御书的“香林宝月”木匾,蓝底金字,字体圆润,不过像是是复制品。
大殿背面设歇山顶抱厦,向内望去,是大殿内倒座的菩萨观世音。
第三进为戒坛殿。戒坛殿始建于明代,顺治七年、康熙31年两次重修。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装琉璃脊饰。檐下挂有方匾,题写“护国戒坛”四个金字。
殿内筑青石戒坛,为僧人受戒的场所。这是五台山唯一的戒坛。大殿顶棚四周有千余小佛像,称为“千佛围绕戒堂殿”,象征僧人受戒时,有千佛共同参与,表达仪式之庄严隆重。
戒坛上供有一尊玉佛,结跏趺坐,为如来成道之像。这尊玉佛是民国十八年时,徐玉如居士从缅甸带回来赠送给本寺的。当时共请回来三尊玉佛。一尊置于上海,并为此建造了玉佛寺,另一尊留在了武汉的归元寺。
坐佛之前,还有一尊卧佛。没有介绍其来历及年份。
戒坛侧面钟架上,挂着一面大宋宣和四年所铸的大铜钟,这是五台山历史最久的铸钟。因为大殿不准进入,上次来此曾伸进相机镜头拍了一张照片,角度不好,效果也差。
戒坛殿后,是碧山寺北山坡上的后院。后院开垂花门,门上横匾题曰“碧山寺”,门内的木影壁上写有四个大字,曰“登欢喜地”,两边的楹联题曰:“水月虚空性自明;烟霞清静尘无迹”。两边的墙上还贴有红纸对联:“妙性海中为雨露;菩提场里起道心。”
进门以后,看到正面台基上的藏经殿。藏经殿为两层建筑,面阔五间,两出檐悬山顶。殿前设前廊,一层檐下的横匾写着“法堂”,二层檐下的竖匾写的是“藏经楼”。二楼前廊柱还挂有楹联,题曰:“贝叶香浓,三藏括三乘之密;金绳影直,一楼与一塔齐高”。
藏经楼内供奉着一尊高达五米的弥勒佛坐像。其姿态并非趺坐,而是坐于椅子之上。两手交叉于胸前,双目炯炯有神,满脸笑容,似有祝福赐给每一位来拜佛者。
参观完了藏经楼,也就结束了碧山寺的游览。出得大门,步行前往集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