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都知道潭柘寺,那是一座古寺,说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按照官方考证,潭柘寺最早建于西晋怀帝司马炽的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上回去看的镇江金山寺是建于东晋明帝司马绍的太宁年间(公元325年),比这座潭柘寺晚了四朝。你别看差了四朝皇帝,其实只有十八年,你可以想见西晋末期天下有多乱。
潭柘寺最初是叫嘉福寺,来了个和尚盖了座庙,立了尊佛像点上了香。那时的和尚只会念经,对经有几套、佛有几尊都不太了解。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来了一位高僧,叫华严和尚。他是抱着华严经来的,这嘉福寺就随了华严宗。会昌灭佛后,重新来了一位禅宗高僧,重新盖了寺,重新点了香,这嘉福寺又改随了禅宗,改称龙泉寺。女真人金煦宗完颜亶是第一位来潭柘寺烧香的现任皇上,那是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金煦宗给龙泉寺改名大万寿寺,还赏银上万重修寺庙。金代有一个没当上皇帝的太子完颜允恭,他曾来潭柘寺烧香,住持和尚重玉禅师写了一篇帖子刻成碑立在寺后墙下,现仍存,八百多年了。完颜允恭的儿子当上了皇帝叫金章宗,金章宗曾给他闺女盖了北京香山寺拜观音。
蒙古大汗为取天下杀人无数,元世祖忽必烈定下天下后,他闺女妙严公主不肯进城,偏要住到潭柘寺每日跪在观音像前地上念经给她爸赎罪。就因为这位妙严公主曾在潭柘寺出家,元帝们轻易不敢去寺里拜佛,他们有时会把潭柘寺大和尚接到宫里吃饭,席间肯定是要那大和尚定期为自己拜佛诵经。
传说明初道衍和尚姚广孝曾住潭柘寺,但未见正史记载,有潭柘寺明僧攀附权贵嫌疑。姚广孝一直辅佐朱棣,还包括其子朱高炽,怎么可能住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他一直都是住在离皇宫不远的庆寿寺,现在的西单电报大楼附近,已无存。据传姚广孝退休后是住在二环路旁天宁寺中一座角落里的僧房,此事无据可查,因为姚广孝根本就没有退休。潭柘寺在明代很牛,皇上还曾派自己的亲信去寺里做大和尚,这叫做“钦命住持”,明神宗朱翊钧就干过这种事。明皇还两次给潭柘寺赐名,就是“敕赐”。前一次是明宣宗朱瞻基“敕赐龙泉寺”;后一次是那个倒霉的明英宗朱祁镇,他第二次登基后“敕赐嘉福寺”。和皇上互粉的好处是潭柘寺的房地产事业不差钱儿,明代的潭柘寺大和尚常能从宫里忽悠来钱,然后寺里的殿房就经常见新。
清代凡事循明例,康熙帝就循明例给潭柘寺钦赐主持。他从城内广济寺平调一位震寰和尚去潭柘寺做了寺长。这震寰和尚精通律宗,因此,潭柘寺自此改修律宗。震寰和尚是带资上任的,那些钱绝对不止十五贯。在其任期内,眼见着寺里起高楼。康熙随后去视察工作,又题寺名“敕建岫云禅寺”,你看,这震寰和尚可不是搞修葺,而是按皇家标准重建了潭柘寺。自此,潭柘寺成为京畿地区最大的汉传皇家寺庙。康熙看重潭柘寺,他那个不常出城的儿子雍正便也跟随之,他孙子乾隆肯定也不能落下。清帝们都来潭柘寺烧香,这是他们必拜的汉传佛教寺庙,藏传的有雍和宫,还有宫里暗祭的萨满。
新中国把潭柘寺开辟为公园,给老百姓参观游览。为了保护古建,殿内都不让烧香,殿外设了香炉。60年代末,潭柘寺曾经关闭过一段时间,1980年重新开放。90年代重启宗教活动,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庆祝了建寺一千七百年。
前几年我来潭柘寺时,车可以开到山门前停车场。现在不行了,停车场改在了远处,目的是进寺参观之前和之后都可以经过本地居民举办的棚市。你可以在那里采购辟邪的桃木剑,登山的枣木棍,果腹的菜团子和打鸟的弹弓子。这些什货都非我所愿,但我在棚市不远处却见到了一处古迹。
这个一看就是辽金元时期的僧人墓葬塔,没错,这可能是元初妙严公主的墓葬塔,寺里称她妙严大师。
再往前走,还有古迹可看,就是破陋点。
你别看这条石板路破陋,它两边是有红墙的。你再看中间的那路青石板,这是御路的配置呀。金煦宗完颜亶(念蛋)是不是走的这条路进寺我不知道,但乾隆是肯定走这条路来潭柘寺烧香的,当然其时有人给他抬轿子。
过去的僧人住在寺里,现在的僧人住在寺外,僧院里有一棵巨大的煞白皮松。
走到潭柘寺山门前。
山门外是一座牌楼,四柱三楼,黄色琉璃瓦单檐顶,这是皇家规格。前面额枋上写着“翠嶂丹泉”,后面是“香林净土”。牌楼前面有若干古松,关键的是还有潭柘寺的招牌树。
潭柘寺的寺名从来没有叫过“潭柘寺”,这个潭柘寺是民间称呼。因为寺后有一眼泉水积出来的龙潭,再加上山上的柘树,因此民间称此寺为潭柘寺。柘树在南方叫黄桑,只因寺后宝珠峰风水适宜,这里才生出来一些柘树。有医术不高者言这树皮能帮人家中增丁,便不断有人上山剥树皮,回家泡药酒给老婆喝。长此以往,山中柘树就难以为继,现今除了这棵便天下难寻了。
过了牌楼有一条沟壑,山神挖了泄洪的。沟上当有一桥,以便香客渡此沟壑到达彼岸,那桥名“怀远”,似是明代所建。看看桥后的山门。
砖石结构,三间拱券门,汉白玉门券。上面内部是拱石起券的拱顶,所谓的无梁殿。外部是带绿剪边的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这应该是清代屋顶,装饰耳。门前挂“敕建岫云禅寺”,康熙手笔。为怕游客走到门口误会了上面的额匾,公园管理处还挂了一块“潭柘寺”竖匾。游客见到这块竖匾就会额手称庆,“没走错”。僧人最早来华时,居无定所,多寻山洞而栖并修。随后,正规佛寺的山门仍然要采用砖石砌造,拱券门,内部也要是拱券顶,不使梁枋,就是模拟山洞,使后僧不忘根本。汉代白马寺也曾是这样的山门,后来改造时还保留了拱券门的形式。
潭柘寺很高档,不仅因为有历代皇家力挺,而且因为有白鸽。
说古并州一寺中大和尚善念经,殿外梁上有夫妻二鸽筑巢养育出二雏。和尚念经之余便对梁上白鸽说,你家二雏若是孽障缠身之人,愿他们超度。久之,二雏忽一日坠地吐血而亡。和尚摇头叹息不止。翌日,和尚梦中见二小儿来拜,口称乃昔日梁上听经白鸽,实为生有罪业投生为鸽,幸得和尚念经超度,现又托生邻村员外家。日出,僧行至邻村探访,果有员外家日前生有一对双胞胎。此乃佛家劝人念经向善的故事之一。
从山门内哼哈二将眼前走过,就可以进入潭柘寺。山门之后当然就是天王殿,但你别看如此简单的道理,却也不是寺寺照办。很多寺庙的山门和天王殿是合二为一的山门殿。潭柘寺依山而建,过了山门的天王殿是在上一层平台上。看看天王殿。
天王殿前的香炉是香客们用的,香炉两边的香亭是僧人自用的。天王殿面阔三间,明间开门,梢间槛墙槛窗,门窗都是隔扇,皇家专用的三交六椀棂花。既然是敕建之寺,他用此三交六椀棂花便没人去宫里举报。上面是斗拱抬梁结构,绿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额枋下挂“天王殿”贴金七龙斗匾,清康熙所题。但看这字迹不像是康熙原作,应是后人重写的。
天王殿里肯定是供奉弥勒佛,这里是一尊木刻贴金像。弥勒佛是未来佛,要五十六亿年后才从兜率天降生。既然如此,那寺庙里的弥勒佛像是由何而来?最早的弥勒佛像是结半跏趺坐的菩萨像,后来多是大肚佛形象。这大肚佛其实是布袋和尚的形象。汉传佛教中的罗汉最初是十六位,一直到唐代都是。后来,唐末五代之后,又增加了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二位。达摩多罗是藏传增加的,布袋和尚是汉传增加的。我曾在西黄寺山门殿见过弥勒佛像身后站着的不是韦陀,而是达摩多罗,他们哥俩一前一后站在同一座佛龛上。
内部是贴金蟠龙平棋天花,佛龛相当华丽,都是贴金木刻浮雕。
天王殿两边炕上站着四大天王,这个不新鲜。墙上还有汉将壁画,那是四值功曹,就是值年、值月、值日和值时,都是神仙。四值功曹属于天兵天将中的天将,道教中的保护神。玉皇大帝张罗天罗地网捉拿孙悟空时,四值功曹就曾出力。看看下面这个值月神黄承乙。佛寺中盖一座小神庙的不稀奇,什么关公殿、财神殿的都有,但是像潭柘寺这样在佛殿中挂神像的还真是不多见。
天王殿的东侧小院里现在展出大铜锅。
这是潭柘寺三口铜锅之小锅,过去炒菜用的。熬粥、蒸馍的大锅都丢了,那二口锅更大。据说粥锅之大需要伙夫僧搭梯子下去刷锅,而且若有过路僧来寺里蹭饭的话,那伙夫僧便往锅里兑水,却不加料。炉门上刻着“潭柘寺”,说是为了防火。让这三个字替潭柘寺在这里挨烟熏火燎,火就不再去烧大殿了。这有点大禹治水的意思,改堵为疏。
天王殿两边有院墙,墙上有门。山门和天王殿之间是寺内第一进院子,就是天王殿广场。过了天王殿再上一层,是二进院大雄宝殿广场。
台阶两边有二座配殿,东边是伽蓝殿。伽蓝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上面是抬梁结构,灰瓦单檐硬山顶,前面有檐廊。伽蓝殿供的是佛祖保护神,这保护神不是韦陀,而是波斯匿王,他的太子叫祇陀太子(念骑驼太子)。波斯匿王祇陀太子家的花园修建了精舍,释迦牟尼在此讲经,就是祇园精舍。
伽蓝殿门前有几棵太平花,正在盛开季节。太平花早先是南方的花,蜀中多有。曾有蜀人献花于明皇,种在皇宫后苑,现在仍然在故宫御花园绛雪轩前花坛中。太平花开时非常香,游人到此都纷纷猛嗅,然后狂喊“什么花这么香呀”?
伽蓝殿对面是祖师殿,有志愿者正在擦拭殿前额匾。
祖师殿和对面的伽蓝殿建筑形式一样。我问那位志愿者这殿内供的祖师是哪位尊者?他说真不知道,按照潭柘寺现循律宗,没准儿是律宗祖师?律宗发源于西安净业寺,实际始人是唐僧道宣。道宣曾协助玄奘翻译西天经文,后入终南山。其实,现今世上寺庙中的祖师殿通常供奉的应该都是禅宗祖师达摩,就是北魏年间在少林寺后山洞中面壁十年的那位菩提达摩。达摩为什么面壁十年?是因为他想搞佛家理论本地化,他在洞里想了十年,想出来一套理论,不用识字也可以理解佛之道理,这就是禅宗。达摩由此成为中国禅宗第一人,便是禅宗初世祖。你别说,他这套理论还挺好使,传到六世的时候,禅宗大师叫唐僧慧能和尚,他就是文盲。慧能和尚是南派禅宗,他见字需有人念给他听,想出偈语也需请秀才写在墙上。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站在东西配殿前,从爬梯上去,便是大雄宝殿宽大的月台,月台四周有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
这座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面是斗拱抬梁结构,黄色琉璃瓦绿剪边重檐庑殿顶,七只脊兽,贴金双龙和玺彩绘,规格等级相当高,表现出皇家敕建的身份。前面明间加东西次间开门,梢间槛墙槛窗,门窗上都是三交六椀棂花,居然还有贴金。东西山墙是实墙不开窗,后面是明间开门。前面挂着两块匾,上面是赵朴初先生所题“大雄宝殿”贴金斗匾,下面是清乾隆所题“福海珠轮”纸匾。再回过头去看了一眼天王殿额匾,应该也是赵朴初先生重题。
大雄宝殿最神奇的是正脊上的一对鸱吻。
这是清代时期按照原来的元代鸱吻重做的,上面还用铁片勒着,铁片上系着金链子。那金链子比中国历届首富脖子上的金链子都粗。传说当年清康熙帝来寺里烧香,走到大雄宝殿前一抬头,发现正脊上的鸱吻Too Old。他便把自己脖子上的金链子解下来送给寺里大和尚,让他回头把那鸱吻勒住,别掉下来砸着人。所有建筑的鸱吻上只有潭柘寺才有这个金链子,海内海外普天下仅此一例,潭柘寺宝物之一。幸亏这是清代之物,若是宋代皇上所赐,肯定留不到这会儿,早被时迁摸走了。时迁之后,天下无贼。
大雄宝殿内佛龛上是一佛二菩萨像,这是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泥塑金身像,两边立着是迦叶和阿难尊者。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结跏趺坐,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无畏印。
他的左手边是普贤菩萨。
右手边是文殊菩萨。
潭柘寺在最早唐武周时期是修华严宗的,在大雄宝殿供华严三圣像应该是从那个时期传下来的寺规,虽然后来改修禅宗、律宗,但是大雄宝殿供的佛像一直没变。有的寺庙会有一座专门的大殿供华严三圣,叫做华严殿,比如杭州灵隐寺里就有一座华严殿。
沿着大雄宝殿檐下月台,可以走到殿后,有踏跺登上下一层平台。大雄宝殿月台下两侧也有爬梯让你登上下一层平台。
下一层平台非常宽大,似乎不是一个简单的殿前广场,这里正中肯定是少了一座大殿。
从旁路觅见一扫地僧,咨询后得知此处原来确有一座三圣殿,还有僧人食堂叫斋堂,清时垮的。既然前面大雄宝殿已经供有华严三圣,那这里过去的三圣殿应该供的是西方三圣吧?三圣殿中的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坐像,两边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如果中间的阿弥陀佛是立像,那就是接引佛,大殿就会叫做接引佛殿。
三圣殿虽然没有了,可它前面的两座功德碑还在。上前看了一下,碑上的字迹已经基本无法辨认了。三圣殿的佛龛位置上,现在安放着一尊铜香炉。
三圣殿的两边还有当年遗物,那是四棵古树。前面一边一棵娑罗树。
娑罗树后面还各有一棵银杏树。
佛寺种菩提树是有讲的,因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冥想七天七夜,终得大彻大悟,成为佛祖。相比达摩面壁十年,佛祖冥想七天即成佛,所以可想释迦牟尼的功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北京无法栽培菩提树,怎么办呢?北京地区的佛寺就种娑罗树,一种七叶乔木。我上次在云居寺也见到此树,但那寺里的工作人员伪称其是菩提树。潭柘寺的这二棵娑罗树据称有六百年高龄,可是他们后面的二棵银杏树都已经超过一千年了。东面的那棵银杏叫做帝王树,就是我上面图片中的那一棵。寺里的志愿者说每当有新皇上登基,就会有一棵新枝从树根长出来;每当有皇上驾崩,树上就会掉下来一根树杈。我问他这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神迹?他说忘了。我问他外国的皇上算吗?他说好像不算。我不好再往下问了。我就走到下一层平台的爬梯下向上观望。
上面那是二层的毗卢阁。毗卢阁面阔七间进深二间,斗拱抬梁结构,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单檐硬山顶。上下有檐廊,上檐下挂“毗卢阁”横匾,说是康熙手笔;下层门楣上挂“圆灵宗境”横匾,说是乾隆手笔。进去看看。
殿内供五方佛,这是汉传密宗规则。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密宗叫做大日如来佛。他的左手内侧是南方宝相佛,代表平等性智;外侧是东方阿閦佛(念阿怵佛),代表大圆镜智。他的右手内侧是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外侧是北方不空佛,代表成所作智。四位佛代表了佛之四智,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加起来是五智,所以五方佛也称五智如来。
毗卢阁内一层东西墙上都是通景壁画,佛家故事连环画。看看西墙上的壁画局部。
最亮的部分,上面的故事叫“牧女献糜”。讲的是释迦牟尼六年苦行期间从日食一餐,到七日一餐,最后不餐,便骨瘦如柴。河边有二牧牛女见他如此悲惨,便取牛奶煮成糜献给释迦牟尼。释迦牟尼食乳糜后,复又身强力壮,他便言要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图中牧女手捧一碗乳糜,释迦牟尼双手施合十印表示赞赏。
下面的故事叫做“魔军拒战”。说释迦牟尼苦行六年后,食乳糜又强大无比,便邂逅了魔王。魔王要阻止释迦牟尼成佛,组织了若干次战役,但都无功而返。无论魔王之军如何进攻,释迦牟尼都用脑后、身后金光令其跌扑在地,魔王只好认输。最后护法大神出现,将魔军尽皆驱散。图中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左手施禅定印,表示蔑视魔王;右手施降魔印,表示降伏魔王。
佛寺中若有楼阁,通常是藏经阁,下层供佛像,上层藏经。潭柘寺的这座毗卢阁不是藏经阁,我估计它的二层应该也是供有佛像的。既然一层供的是五方佛,那二层应该是供华严经三身佛,中央也是毗卢遮那佛,这是法身佛;左有卢舍那佛,这是报身佛;右有释迦牟尼佛,这是应身佛。毗卢阁二层现在不开放,没能上去参观。
毗卢阁的正脊上有很多砖雕,非同凡响。北方殿堂这样的砖雕屋脊十分稀有。
屋脊正面砖雕是游龙戏珠,背面是凤戏牡丹。正面看不见,太高。上面这张图是背面,那几只凤怎么看都像是大公鸡。你别看它这砖雕的凤戏牡丹有点差事儿,可是正脊两端的鸱吻却是精美无比。
鸱吻的鸱龙身上有一只飞翔的凤凰高浮雕,而且是彩绘贴金的。这样精美的鸱吻极为罕见,你要是去潭柘寺一定不要错过。同样,从正面很难看到这个脊吻的细节,我是走到毗卢阁后面山上才能如此观其秋毫的。
毗卢阁是潭柘寺中路最后一座建筑,也是最高的楼阁。三圣殿后面是毗卢阁,它的东面还有一个小院。
这是方丈院。方丈院是一座四合院,正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住方丈的。院内古柏参天,还有一口青铜水缸,方丈取水不用远行。
方丈院深处还有一座小院,非常僻静。院中有一座方亭,檐下挂着清乾隆帝题的“猗玕亭(念乙肝亭)”横匾,这是俗称叫做流杯亭的那座亭子。
亭子内梁枋上有苏式彩绘,看看这幅。
画上有一群人坐在那里吃席,前面是赤兔马上坐着一位美髯公在舞大刀,这是“关公温酒斩华雄”?
猗玕亭,“玕”是琅玕,美石也。“猗”是大美。那就是说这亭子里有一大块如玉美石呗。我走上前去看一眼。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怎么样?你肯定会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乾隆把这么好的一块石头凿出沟槽当然是为了做曲水供流觞,乾隆和方丈二人相对而坐,有太监和小和尚在那曲水上摆放酒盅,帝僧二人便取身边酒饮之。乾隆喝的肯定是绍兴陈酿老雕,方丈要挑流觞中的可口可乐饮。乾隆身边有宫女举着一盘醉虾,方丈身边也有小和尚捧着一碗毛豆。乾隆在这里搭这么一座亭子,就是为了胁迫老僧附庸风雅。潭柘寺这里不缺“崇山峻岭”,既如此,那还要有“茂林修竹”,还真有。
你看那竹子是金黄色的,以为那是驾崩了的竹子?其实不是,这是很高级的“玉镶金”竹。除了茂林修竹,王羲之还提到“清流激湍”。乾隆也找人做了一个,否则如何得有曲水?
哦,这沟槽里流淌的曲水原来是龙涎呀。它先在亭子里驱动那些流觞,从这亭子里流出去之后,就灌进方丈院的铜缸,那方丈每日所饮便是皇上的牙慧呗。
乾隆轻易不会和老僧同榻而眠,老僧道行再深也不行。乾隆习惯了独卧寒炕,他的炕在哪儿?就在刚才修竹之上的小院。正房里现在还有乾隆宝座示意,中间坐的像是门头沟老汉,两边站着门头沟小伙儿。
这是三圣殿东侧的首长席。三圣殿两侧还盖起了高楼,我们常人可以在那里饮茶,疫情未全消,目前不开放。
从毗卢阁向东也让走,也要上台阶,上面的平台差不多相当于毗卢阁二层的高度。平台上有二棵古柏。
那所房子是圆通宝殿。
圆通宝殿里中间木刻贴金佛龛里是观音菩萨泥胎金身像,四周墙上是三十二幅观音菩萨应身画像。佛龛上有一面锦旗,上面居然写着“赠予观音菩萨”,这是谁这么大口气?
圆通宝殿东侧就是那座金刚延寿塔,此塔中无舍利,所以别把它叫做舍利塔。
他们说这塔是明代越靖王朱瞻镛建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这个朱瞻镛是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弟弟,朱棣在永乐年间封其越王,藩地在浙江衢州。朱瞻镛虽然封王,他却从来没有去衢州就藩,一直在京城逛吃。朱瞻镛是第一代越王,因为无后,他也是唯一一位明越王。死后谥号“靖”,藩地撤销。朱瞻镛在京城无事,便来潭柘寺建了这座金刚延寿塔,里面收藏了他妈张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经,专为太后祈寿。但是不知何故,此塔功效不佳。正统二年塔落成,正统四年朱瞻镛即故,正统七年张太后亦崩。
金刚延寿塔身后墙上有一块石碑,就是前面提到的金完颜允恭烧香拜佛贴,当年潭柘寺大和尚重玉禅师荣誉出品,八百年了。因为在塔后,而塔又被围起来不让靠近,所以我并未见此碑真容。不过即使见到我也不会认识上面的字,因为那些字都风化了,任谁也不认识了。没关系,《日下旧闻考》中记下了这块碑上的字:“一林黄叶万山秋,銮杖参陪结胜游。怪石阑珊蹲玉虎,老松盘曲卧苍虬。俯临绝壑安禅室,迅落危崖泄瀑流。可笑红尘奔走者,几人于此暂心休”。
往东过了金刚延寿塔,那是地藏殿。地藏殿内供地藏菩萨像,它的侧墙上也是套色木刻,非常漂亮。看看其中一幅《六道轮回》。
看完地藏殿,我就从其旁向上攀登,于红尘中奔走。在那片红尘中就可以看到金刚延寿塔的后背,还有毗卢阁屋顶的后坡,包括精美的脊吻。在山上走到潭柘寺西路,就有并排的三座殿。中间是一座大号的,观音殿。
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上面是斗拱抬梁结构,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五只脊兽。下面是一尺高白石台基,台基上有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因为没有檐廊,就在四角加了撑檐杆。檐下挂了一块“莲界慈航”额匾,乾隆所题。殿内正中佛龛上是一尊泥胎金身正观音像,身边站的肯定有善财童子和龙女。两边墙上挂着套色木刻若干幅,那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华严经里讲的,说善财童子听了文殊菩萨的教导,要去参拜天下智者,修成菩萨道。他一路行走,参到了五十三位高人,还参了普贤菩萨。最后在珞珈山受观音菩萨教化,留在菩萨身边。
观音殿左手是稍小的文殊殿。
右手是稍小的普贤殿。
这三座殿西面还有一座神庙,龙王殿。
龙王庙里按说应该是有龙王像的,这里并没有,也可能以前有。龙王殿最神奇的是前檐廊下西侧挂着的那艘石鱼。
这个不是鱼化石,而是鱼石刻。这块石头很特殊,看上去像是乌木,击之却有金玉之声。有人说此石自天上来,那就是陨石呗。拿去化验,说是含铜。这是潭柘寺宝贝之一,说是只要心诚,摸了石鱼可以包治百病。过去常有病人来潭柘寺摸石鱼,现在不让摸了,有病没病都不让摸。不知道是不是医院提意见了,影响人家生意。
从龙王殿沿台阶下去,那里是三圣殿西侧的一片建筑,也是一所大院子。
院子北面朝南的是广善戒坛。
站在门口观望了一下。
戒坛是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面有佛像。戒台上空间不大,三证七师都要坐下还是挺挤的。这座戒坛没有隔壁戒台寺的戒坛大,但是因为潭柘寺是大刹,这里也可以授僧人比丘戒,也算是大戒。戒坛殿后藏着一尊铜香炉,很高级,不知道为什么藏在殿后。
这个院子里还有一些小房。
院里中间是最重要的楞严坛。
这是一座重檐八角亭,下面是八角,上面是圆攒尖顶,鎏金覆钵脊刹,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屋顶。东西南北开门,其它各面是槛墙槛窗,隔扇门隔扇窗,三交六椀棂花。楞严坛坐在二尺高白石台基上,上有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看看檐下结构。
这种下方上圆的建筑形式民间叫做“一把伞”。这座楞严坛建于清雍正年间,因年久失修,曾在1970年代落架保护,2013年按原样重建,看上去非常新,肯定是这二年重油过。
坛是高僧讲经的地方,圆殿叫坛,方殿叫堂。楞严坛是潭柘寺高僧讲《楞严经》的专门场地,寺中每日早课都要诵《楞严经》。《楞严经》是佛家大法,显密各宗必修。
进去看看。
室内还有内室,中间是彩绘木刻释迦牟尼坐像。在一片暗淡的蓝色基调中,暖色的佛像和华盖非常夺目,极为漂亮。抬头看看上面结构。
多层四柱抬梁,每层旋转一根柱子,交错上升,有点类似斗八藻井。我说不好这种梁架结构,反正看上去是眼花缭乱。那架华盖是有某种采光,在黑暗的室内显得非常亮。这座楞严坛无论内外都非常漂亮,是现在潭柘寺必看项目。
院子南面朝北的是旃檀殿,里面供的是一尊旃檀佛像。
传说旃檀佛像是释迦牟尼在世时的第一座木刻像,因为雕刻师是照着释迦牟尼在水上的倒影雕刻而成,所以身上有水波纹。这个样式的佛像流传下来,但是非常稀少,因为旃檀木就非常稀有。我在五台山黛螺顶见过一座旃檀殿,里面供的就是水波纹旃檀佛像。潭柘寺的这尊旃檀佛像没有水波纹,寺里称其为弥陀佛像。旃檀也叫白檀,雍和宫大佛像是一根整体白檀木雕刻而成,非常珍贵,吉尼斯纪录保持者。雍和宫大佛是木刻弥勒佛金像,不是水波纹旃檀佛像。
潭柘寺内除了中路格式化的那些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外,这座院内的这些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中间的楞严坛、南面的旃檀殿、北面的戒坛。就因为这个院子,潭柘寺就比大多数寺院更完整,让其成为京城最重要的汉传佛寺。
潭柘寺周边山上还有一些洞,洞里供的都是观音像,所以叫做观音洞,东西都有。为节省体力挺到午饭时间,那些洞都没去。历史悠久的寺院都会有高僧墓塔,高僧多时,塔便成林。潭柘寺也有塔林,据说有七十多座,没有去看,原因同上。
逛完寺出来,路边已经有村中老乡摆出了午饭售卖。上前一打听,全是素菜团子,非我所爱。下山去寻了一家村级饭馆吃村饭,吃到了荤物。很多年前,也是在这里一户农家吃饭,大嫂真是去村里现买了一只鸡回来。女主人非常抱歉地说没有老母鸡了,就是一只芦花鸡,然后给我们用高压锅做了一大碗小鸡炖蘑菇。那一餐真是不错,印象深刻。今天这顿农家饭就算是吃饱了,三天后就忘了吃的甚。膳毕,打了三个饱嗝,又喝了一壶自带的咖啡,回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