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得到缓解,这个春天变得愈发多姿多彩。在杭州城南,六和塔是欣赏钱塘江的最佳观景点,连续举办了多年的牡丹花展也照常进行着,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踏春。
我就是其中之一,趁着这段时间人少,到这里赏赏春花,访访古迹,看看钱塘江,无疑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说实话,已经有很多年没到这个景区里玩耍了。六和塔的位置有点“偏”,所以预约起来很顺利,就算到门口再约,也来得及。
现在杭州的大部分景区,门口都有两道“关卡”,第一道就是检查预约码和健康码,或者有些老人不会操作 ,就可以在这里登记身份证信息。第二道在景区入口,有人工通道,也可以直接在机器上扫码进。
我到景区的时候正是上午十点左右,阳光明媚,一些游人已经开始离开。
六和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路16号。始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塔基原址系吴越王钱弘俶的南果园,后来为了“镇压钱江潮”,才舍园建塔。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年代久远,塔前的古牌坊被脚手架围着施工,大概是文物保护单位在工作吧。
,
在塔前,种植着两片牡丹花,数量虽然不多,几百株总是有的。偶遇特意来此写生的老师,笔触细腻,线条流畅,在阳光直射下一坐就是半个小时,真是让人钦佩不已。
路边摆着几排比较“珍稀”的品种,为了方便大家拍照,也为了方便给国花遮太阳,身后还挂着竹席。
因为施工的原因,不能直接从牌坊处进塔,就不得不绕一点路。仰起头,几株参天的香樟树在阳光下格外漂亮。衬着塔下的一些古建筑,非常融洽和谐。
虽然有传说《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圆寂于此,但景区里并没有他的雕像。而这座弥勒佛的因为处于最明显的位置,也最受欢迎,瞧它身上那些黑色,都是祈福人“摸”出来的吧。
在这里随便逛逛,都可以感受到片刻安宁,和无处不在的禅意。
商机无处不在,也有一些机灵人会在景区里做生意,至于是公家允许还是私自经营的,我就不清楚了。
六和塔庄严而又雄伟,远望有拔地参天之势,是杭州最重要的宋代建筑之一,它标志着南宋时期的建筑科技与艺术水准。
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它占地约1.3亩,塔外各层檐角挂有104只铁铃,可惜有风吹过,似乎也没听见铃声,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在六和塔一楼入口,有工作人员值守着,进去后就直奔背面,因为这里我只有小时候来过,果然这口池子还在,其实也算是虎跑泉水,水中还有一些好奇之人投放的硬币(因为民间一直传闻放硬币于虎跑泉上,是不会沉的,其实只是因为水质的原因,张力比一般水大)。
六和塔里的古迹甚多,清朝乾隆皇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非常喜欢里面的壁画,虽然大部分都有残缺,但那经典的蓝,与木梁和细线勾勒的红,在白墙上格外让人觉得惊艳。
六和塔的塔身仿木结构形式砌筑,塔内有阶梯可盘旋而上,到达顶层。塔身每层有外墙、回廊、内墙和方形塔心小室四部分。每层方形中心塔室,用斗拱承托藻井。藻井用两层菱角牙子叠砌。
要是用“四通八达”来形容这里,最为贴切。大概从四层起,我就有点找不到北了,这时候幸亏有这样的提示牌,非常有用。
六和塔外檐有13层,其实里面能爬上去的只有7层,每层塔墙四面辟门,通达木檐外廊。外廊宽阔敞通,登塔人可由塔内走向外廊。塔墙厚实,以底层为例,外墙厚达4米。有趣的是越往上,越能感觉到地板的倾斜。
无论哪一层,都可以尽情享受美好的春色。
最高层,正对钱塘江的窗口,也树着一座望远镜,可惜我在的这天没有潮水,不然真是黄金视角啊。
在这一层的正中间,可以看见一根粗壮木质圆柱,地板上的石砖龟裂现象挺严重,不知道是后来修缮时铺的还是古而有之。
著名的钱塘江大桥(一桥)和对岸的城市建筑在这里也都可以一览无余。
从塔上下来,正好遇见一对坐在大树下休息的祖孙俩,温馨的氛围让人羡慕。
正逢饭点,有备而来的姊妹也摆开了就餐的架势,与闰蜜或者知已边吃边聊,也算是人生一大快事吧。
而她们身后的“大亭子”,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曾改六和寺为开化寺,亦用寺院之名而名开化寺塔,当然,这只是六和塔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小插曲。
在六和塔东侧靠近钱塘江的地方有一“秀江亭”,据说初建于北宋,八柱单檐攒尖顶结构,亭子里的“六和听涛碑”也非常有特色。
照片拍了很多,却并没有面面俱到,因为六和塔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如果游人不多,我相信会再来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