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北京漠河——华丽的颐和园和失落的圆明园(上)。

北京漠河——华丽的颐和园和失落的圆明园(上)。

颐和园,作为留存至今的最完整的中国古代皇家行宫御园,为世人所周知。其前身为清漪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几区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乾隆十五年,乾隆帝未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北京西郊改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珍宝被掠夺一空。而当年重建颐和园所用的经费,是慈禧授意醇亲王奕譞挪用海军衙门经费,及采用“海防捐”的形式,筹集款项,就是以海防的名义向社会募集资金,以官衔作为回报,获得260万两白银而来。

东宫门是颐和园正门,因此,打算由东宫门进入,最后自北宫门出。地铁4号线西苑站下后,自C2西南出口出,步行1公里左右即可到达。

到东门前购票时发现,游客真的很多,幸而颐和园是北京几处少有的可以网络支付的公园,以微信购票支付后,凭手机二维码直接入园,避免了和那些团队客一起排队的尴尬。

东宫门,清漪园是名大宫门,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光绪十二年重建后改称东宫门。“颐和园”三字为光绪帝御笔。据说光绪当年书法极差,当年工部大臣请光绪帝书写最为合适,而且对自已日后升官发财也更有利,于是便去求见皇帝。光绪帝悉此十分高兴,二话没说,提御笔就在龙案上铺着的一张白纸中刷刷刷地写了起来。工部大臣一看,\"颐和园\"三字被写得歪歪扭扭,难看极了。无奈,只好照其手迹做匾挂上了。第二日,慈禧来到颐和园,看到新挂的匾后大怒,并责问由来,工部大臣只得照实直说,慈禧非常愤怒,离开命摘下牌匾。而后光绪闻知此事,甚为惶恐,闭门练字,却始终不见长进,诏见工部大臣后,其提议,访师老木匠王永福,后经王永福指点并苦练之后,终于练出好书法而写成此匾。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牌匾是于2011年12月20日更换后的仿制品。

光绪帝手书的九龙鎏金大匾“颐和园”,字体苍劲有力。

进入东宫门后,可到仁寿门。

仁寿门两旁的照壁

仁寿门后的寿星石。于光绪十二年重建颐和园时自墨尔根园移来此处。因其色青而润,形如寿星而名。

院内四个角落有春夏秋冬四块太湖石。

仁寿殿前的铜麒麟,原在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前,1937年自圆明园移至此处。据说麒麟原为一对,圆明园被毁后仅遗一尊,并在运输过程中将两个前脚弄断了,现在的两只前腿是后造又接上的,连接处还留有明显的接痕,而且由于用的铜金属含量不同颜色也明显不同。

仁寿殿原名\"勤政殿\",建于1750年,意为不忘勤理政务,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它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居住时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园内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准其专摺奏事,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据说,由于慈禧做多了亏心事,总怕鬼敲门,不敢到仁寿殿,于是就叫了一个跳大神的来做法,并悬挂“大圆宝镜”牌匾以辟邪。

排列于仁寿殿前的铜龙铜凤,均空腹,为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之用。当腹内燃起檀香时,香烟即从龙凤口中袅袅冒出。我国古代历来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她的权威。

凤居中间,在颐和园里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慈禧的这种“改革”举措

不能靠近

出仁寿殿向北,经过一段曲径通幽的小路,便是德和园。

扮戏楼,是当年演员准备入场,存放和更换衣服道具的场所,内部轩敞,如今已辟为文物展示厅。

德和园原为清乾隆时怡春堂旧址。光绪年间改建,其主要建筑为大戏楼、颐乐殿和庆善堂,是1891年,慈禧耗费白银71万两所建供自己听戏的场所,与紫禁城里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清宫三大戏台。大戏楼始建于一八九一年,一八九五年建成,舞台宽17米,高21米,上下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具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以按照剧情需要,从\"天\"而降,亦可从\"地\"而出,还可以引水上台。戏台二层设有绞车架,准备机关布景使用。戏台下面有水井,演出需要时,台上可喷出水泉。

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家戏楼,富丽堂皇,并且绝对专业。

大戏楼上层匾额为\"庆演昌辰\",意思是良辰吉日为祝寿而演出。中层匾额是\"承平豫泰\"。意为太平盛世之际,以音乐歌颂功德。下层匾额是:\"欢胪荣曝\",意为欢乐的演出、光荣的献艺。

外国游客不少啊

底层藻井

不得不说,慈禧确实是个超级大戏迷。据清宫记载,从光绪二十一年大戏楼建成到光绪三十四年慈禧死亡这13年间,仅前11个年头她在这里看戏达262天次,最多一年中看40天次。她每次来园的第二天必来看戏。直到她死前的35天也还在这里看戏。这座戏楼没有一般的观众席,慈禧在戏台对面的颐乐殿里由后妃、公主、福晋等陪同看戏,光绪只能坐在廊上陪看,颐乐殿东西两廊是赐赏王公大臣陪君看戏的地方。

颐乐殿里的玻璃烛台。清代时期,玻璃在中国可还是稀罕物啊。

殿内冬季生火取暖用的地炕火道口。清代宫廷取暖用的木炭是选用优质木材专门精制而成,燃烧耐久、势旺、无烟。

位于颐乐殿后方的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乾隆的一处书房,被英法联军烧毁后,于光绪十二年重建,是光绪帝在颐和园的寝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曾在玉澜堂召见袁世凯,希望他能为变法效力。但袁世凯阳奉阴违,致使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发“上谕”,称光绪有疾,请她再次“训政”。从此光绪就被幽禁起来,先在瀛台。慈禧命人建了多堵墙壁将院落封闭后,将光绪帝移至此处。据说当时光绪帝仅能在正殿和小小的院子里活动,并且只留下一个被割了舌头的太监伺候,郁郁寡欢的光绪帝除了常常在院子里敲小鼓排解心中郁闷外,只能与几只兔子为伴,从此,光绪帝彻底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直到死亡。

玉澜堂门前左右各有一块大石头,称为“母子石”。据说这两块石头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命人将原在香山的这两块“母子石”移来放在这里的。示意给光绪皇帝看,顽石尚有母子之情,而光绪皇帝却忘恩负义,不及顽石。

现在封闭院落的墙大多已经拆除,仅留下两侧东西配殿房内的暗墙。

主殿内景

东配殿霞芬室,室内留有当年建的围墙。

西配殿藕香榭(怎么和《红楼梦》里惜春的住所一个名字啊!),房里门窗后也同样留有当年建的围墙。

院内可见不远处高高的万寿山佛香阁,当年被幽禁于此的光绪帝,不知每日看着它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玉澜堂西面临水,从西配殿西侧出去就到了昆明湖东岸。

位于玉澜堂后方的宜芸馆,略小于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它与玉澜堂建筑群相连,按布局可视为玉澜堂的后院。宜芸馆在清漪园时为乾隆帝的书库,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

如果说,慈禧太后延迟了清王朝的覆灭,那么,隆裕皇后便是推动了历史的前进。隆裕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慈禧的侄女,虽说长相欠佳,但其博览群书且温柔、聪颖、好学、知书达理,到晚年,甚至还读过欧洲美国的历史书,并不是人们传说的那样保守愚钝。宣统二年,随着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顶住了死硬派亲王们反对巨大压力,迅速诏书逊位。“只要天下平安就好”,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升华了这位“窝囊”皇后的形象。毕竟,和平的朝代更迭使社会避免了一次剧烈的动荡。1913年2月22日病逝于长春宫,时年46岁,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三日,并为期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据当年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薨逝后,舆论界颇为惋惜。

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的万寿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原为二层楼房,原为乾隆为其母亲庆祝六十岁生日所建,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二年改建,成为慈禧在颐和园的寝宫。

乐寿堂院内有一形似灵芝的巨石,这就是著名的青芝岫,也称败家石,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明代万历年间官僚米万钟偶尔在房山发现了这块色青而润,状若灵芝的巨石,就想把它运到自家的后花园。然而,此石甚重根本拉不动,就采用秦始皇修长城时的方法修水道来搬运:先修一条大路,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井,到了冬天提水泼路,冻成一条冰道拉石。石头运到房山城郊,因花费巨大,米万钟耗尽财力,最终将石头弃在了半路上,后人称此石为“败家石”。

到了乾隆皇帝西陵祭祖归来,路过良乡时看到此石,就问刘墉,刘墉猜出了乾隆的想法,就说:“这是一块灵石,嫌到米家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乾隆听后很高兴,下旨文武百官当即焚香,参拜灵石,并限期将其运回清漪园。

当时乐寿堂的院墙已修好,败家石太大,必须拆墙才能运进院里。皇太后听说败家石运来,本身就是不祥之物,再“破门”而入,更不吉利,就出面劝阻。乾隆不敢违拗,但不甘心将石头扔在院外。后来臣子给他出主意,说此石形似灵芝,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必须放在乐寿堂前,如果弃之荒野,非常不吉利。乾隆把这番说辞向皇太后一讲,太后才同意移石。乾隆遂赐名“青芝岫”,并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词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

青芝岫长8米,宽2米,高4米,重20多吨。多年分化,现在“青”字已脱落,“芝岫”二字还清晰可辨,乾隆的青芝岫诗还残留于石上。

青芝岫

经历了近三百年风霜雪雨的洗涤,石刻早已斑驳。

水木自亲码头外矗立着龙灯杆”,又称为“探海灯杆”,立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灯杆为“门”字形,下有夹杆石固定,上有“二龙戏珠”纹饰铜鎏金横杆,“宝珠”下有滑轮用以悬挂汽灯。两根灯杆为木质,杆上绘有盘柱金色云纹。

“龙灯杆”悬灯主要为了码头和乐寿堂院子照明。慈禧每次走水路来颐和园都是在倚虹堂上船,在广源闸东码头下船,去万寿寺拈香小憩,再在广源闸西码头上船到颐和园龙王庙下船拈香,在坐船在“水木自亲”码头上岸去乐寿堂。“龙灯杆”1951年由于灯杆木质糟朽而被拆除,直到1989年才重新立起,不过灯杆只是刷了绿漆,失去了金色云纹,不过,还好灯杆上的铜鎏金横梁还是光绪年东西。

仍然金光闪闪的鎏金横梁

斑驳的灯柱。

当年的老照片。灯柱上的祥云同样是金碧辉煌。

由于颐和园重建于十九世纪末的清晚期,因此,在颐和园里,能够看到许多玻璃材质的门窗。

水木自亲两侧长廊上的什锦玻璃窗。

乐寿堂西接长廊。长廊全长为728米,为慈禧太后的御用走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连接四座亭子——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清遥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四座亭子样式一模一样,只是牌匾不同。

寓意春季的留佳亭,牌匾由乾隆帝书写,意为留住美色,留住佳色;夏季的寄澜亭名缘由乾隆帝凭栏远眺时的灵感;秋季的秋水亭由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这里秋天的湖水明澈清亮;代表冬季的清遥亭名字由乾隆帝赐,“清遥”的意思是,视野清远,一望无际。

石丈亭始建于乾隆十八年,毁于咸丰十年,后于光绪十五年重修,是一座由15件建筑组成的院落。院中有石峰名“丈人石”,取自宋书法家米芾拜石的典故。

石丈亭。已沦为小商场,怎么看也不像亭子啊,据说又是乾隆的“杰作”。

长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丽。彩画的内容为山水、花鸟图、民间故事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中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

长廊尽头的不远处是石舫。石舫,又名清晏舫,取自海清河晏之意,是慈禧太后观景和饮宴的地方。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1893年重建。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高8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

可以看到,现在的石舫上多出来当年慈禧后加的拨水轮

这景色,不由得令我联想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水面初平云脚低”

排云殿码头

现在,游客可以在码头乘坐游船游湖。但感觉如果能用手摇橹的小船,或者撑杆的画舫,会更有意境,而不是这种现代化的机动船。

荇桥。位于石舫西北侧。

自东宫门沿湖南行,不远处便是文昌阁(颐和园内有四个需要另行购票的场所:德和园、文昌院、佛香阁和苏州街,其中苏州街不建议去)。文昌阁是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古时认为,文昌阁内供奉的文昌帝君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目前全国各省市共有文昌阁35座,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颐和园内的文昌阁。文昌阁是颐和园内六座城管建筑中最大的一座,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年间重建时,改原三层主阁为二层。

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现在文昌院的入口非常隐匿,及其不显眼,需要经过一个灰砖门后,不到20米左手边便是文昌院的大门了。而这两道门中间被改为了停车场,因此及其容易迷惑游客(我就是来来回回走了五六趟,而后听到经常进园子的本地居民闲聊后才找到的)。文昌院内陈列了自商周至晚晴的文物真品。

快出文昌院的西门处北面有一座殿门——耶律楚材祠的院门。

耶律楚材,字晋卿 ,号玉泉老人,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为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 。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耶律楚材以其卓越才能和渊博学识赢得成吉思汗赏识,应招担任其高级幕僚。耶律楚材追随成吉思汗,参加了席卷半个世界的西征,并且对其最终停止征伐、撤兵东归的决策产生至深至巨的影响。在弥留之际,成吉思汗还嘱咐自己的继承人窝阔台:耶律楚材这个人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必须委以重任。据史书记载,蒙古人在西征北伐夺取天下的残酷战争中,遇到抵抗者则必将全城百姓全部屠杀以泄愤怒。直至元朝初年,一些蒙古高官甚至还主张:“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这是一个极端恐怖的政策,要把汉人杀尽或赶光,使整个中原成为牧地,也就是把农耕文明全部蜕变为游牧文明。这一系列有可能导致血流成河的政策,最终在耶律楚材的劝说、诤谏下被停止执行,使中华民族避免了一次大劫难。

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遭到排挤,渐失信任,元初乃马真后三年,55岁的耶律楚材病逝于蒙古高原,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当时,元太祖窝阔台已经去世,六皇后马真称制掌权。她遵照耶律楚材遗愿,将遗体运回燕京故里,安葬在他生前非常眷恋的出生地——玉泉山下的瓮山泊(今昆明湖)之滨,与其同年先已去世的夫人合葬。数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到耶律楚材祠堂和墓地瞻拜凭吊、题咏唱和者络绎不绝,留下许多诗词歌赋。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出于敬仰之情,诏令重修耶律楚材墓冢并建祠堂三间并亲题御诗、树起墓碑,碑文中对于耶律楚材协助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安邦治国的功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耶律楚材祠,如今早已大门紧闭,不对外开放了。

接着前行,经过铜牛便可到达十七孔桥。

颐和园铜牛,与真牛一般大小,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在清朝时人们称为之为金牛,是以我国古代失蜡法铸造的代表作。当年,好大喜功的乾隆帝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全身镀金,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其实,在此地安置铜牛还有其科学意义——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侵占颐和园。英法联军得知园内有只金牛,以为是纯金铸造,因此有士兵夜里潜入颐和园,打算将其偷运出园,但由于铜牛太重,无法运走,于是想将牛头割下后运走,一刀砍下后,在牛背上留下了一道口子,凑近看才发现原来是铜镀金牛,遂用刀刮去表面镀金层盗走。从此铜牛失去了原本金光闪闪的外表,且带着背上的刀痕度过了百年风雨。

到了同治年间,躲过了英法联军大火的铜牛再次遭到伤害,当年圆明园里充当园户的张八原,将铜牛的尾巴锯断,并当做废铜卖掉了。光绪十年,慈禧太后开始重修清漪园,皇家规定修复期间任何人不得随便进出清漪园。经过十一年,在1901年,日本摄影师本赞七郎拍摄到一张铜牛的照片,照片显示铜牛的断尾已经补接上。然而补接后的尾巴和原来的尾巴是否一样,却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命运多舛的铜牛,260多年来一直守候在昆明湖畔,带着身上的伤痕和腹部的铭文:“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翘首望着颐和园的远山近水。

廓如亭,民间俗称八方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亭子。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

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的十七孔桥,长150米,堪称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共有17个桥洞,因此名唤十七孔桥。桥栏杆的两头各有两只石刻异兽,俗称“靠山龙”,形象威猛,极为生动。十七孔桥共有望柱124根,栏板122块((颐和园志书记载为望柱248根,栏板244块)。望柱上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据说比卢沟桥石狮还多。

著名的金光穿洞

冬至节气的确立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照射角度有关。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华先人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而“金光进洞”正是由于冬至前后那些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而出现的天文自然现象。在冬至前后大约十来天间,落日的阳光,已经倾斜。只要是晴日,夕阳的暖光已经可以照射进十七孔桥洞,就会出现“金光穿洞”的现象。

南湖岛与万寿山遥遥相望

泸定桥出名的是桥上造型各异的石狮子,都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比卢沟桥多。

桥上的石狮子早已斑驳,数百年来静静地坐在望柱上,带着岁月的伤痕,默默地遥望着园内风花雪月的变化,注视着历史风云的变迁。

南湖岛,别称蓬莱岛,位于昆明湖中,面积一公顷多,呈圆形的岛屿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南湖岛北岸假山堆起,有岚翠间石洞,上面原建有仿洞庭湖黄鹤楼式样的望蟾阁,寓意这里是月宫仙境。岛中的主体建筑为岛北假山上的涵虚堂。这里曾是清代帝后们赏月和观看水师表演的地方。

月波楼前的新芽。月波楼据说是慈禧的书房。

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现称广润灵雨祠。由宋真宗封西海龙王为广润王而得名。祠前匾额 “灵岩霞蔚”,是名刹映照着霞光的意思。其中“灵岩”是中国名刹的代称,喻此处为名刹。祠内原供有龙王及风雨雷电诸神泥像,后来被毁。修复后,重塑了龙王像,仍是金面白袍。龙神及广润灵雨祠的保留,意在体现它们在造景中的象征作用

西堤,是颐和园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杭州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昆明湖西堤上也有六座,从北向南依次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

当时没有逐一照相,以上六张涵盖了四季的照片是网上下的。

水天杨柳中的西堤,颇有江南韵味,这座练桥,令人恍若置身于扬州。不必怀疑,这真的是下午一点左右。

关于作者: 自由短短喵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