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都到北京-吉林-哈尔滨-长春-北京返回成都16日自助游(五)
2011年8月20日-9月4日
8月24日 上午 中午 下午 阴
一、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于乾隆九年(1744)由宫廷画师唐岱¹等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各幅分别附有工部尚书汪由敦²所书乾隆《四十景对题诗》,字体一律为大臣奏章所用的宫廷馆阁体。此本为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掠走,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全图咏分为上下两册,奉旨正式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人称殿本彩图。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01、正大光明(宫廷景区)
02、勤政亲贤(宫廷景区)
03、九洲清晏(九洲景区)
04、镂月开云(九洲景区)
05、天然图画(九洲景区)
06、碧桐书院(九洲景区)
07、慈云普护(九洲景区)
08、上下天光(九洲景区)
09、杏花春馆(九洲景区)
10、坦坦荡荡(九洲景区)
11、茹古涵今(九洲景区)
12、长春仙馆(九洲景区)
13、万方安和(九洲景区)
14、武陵春色(西北景区)
15、山高水长(九洲景区)
16、月地云居(西北景区)
17、鸿慈永祜(西北景区)
18、汇芳书院(西北景区)
19、日天琳宇(西北景区)
20、澹泊宁静(西北景区)
21、映水兰香(西北景区)
22、水木明瑟(西北景区)
23、濂溪乐处(西北景区)
24、多稼如云(北部景区)
25、鱼跃鸢飞(北部景区)
26、北远山村(北部景区)
27、西峰秀色(西北景区)
28、四宜书屋(福海景区)
29、方壶胜境(福海景区)
30、澡身浴德(福海景区)
31、平湖秋月(福海景区)
32、蓬岛瑶台(福海景区)
33、接秀山房(福海景区)
34、别有洞天(福海景区)
35、夹镜鸣琴(福海景区)
36、涵虚朗鉴(福海景区)
37、廓然大公(福海景区)
38、坐石临流(西北景区)
39、曲院风荷(九洲景区)
40、洞天深处(宫廷景区)
01、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殿是为圆明园的正殿。位于圆明园大宫门之内(宫廷景区)。
雍正三年(1725年)建成,类似紫禁城的太和殿,殿内正中悬挂雍正手书的“正大光明”匾额,殿堂7间,前面有宽大的月台,东、西配殿各5间。它是清帝居住在圆明园期间举行朝会、大典和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外国使臣等重大活动的地方。皇帝过生日在这里接受百官的朝贺,新正曲宴亲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观庆龙舞、大考翰詹、散馆乡试及复试的地方。新年正月在此宴请王公大臣,正月十五宴请外藩的宴会和观看“庆隆舞”以及凯旋宴、公主下嫁宴等都在这里举行。
本景为圆明园四十景之首,实即清帝在圆明园的前朝。
正大光明前为出入贤良门,左右有东西配殿五楹,分别为茶膳房、御书房、清茶房和军机处。正大光明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有出廊,灰瓦,卷棚歇山顶。殿内有雍正帝手书楹联“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乐民之乐以和性怡情”,及乾隆帝所书“遹求宁观成,无远弗届;以时对育物,有那其居”。东壁悬御书《周书·无逸》,西壁悬《豳风图》(至英法联军焚园时,似悬挂圆明园全图)。殿后有寿山,山上有笋石,后移至今颐和园仁寿殿。
出入贤良门,亦称圆明园二宫门,南向门殿五间,挂雍正御书“出入贤良”四字匾。门内为七间大殿,内檐高悬雍正御书“正大光明”四字匾。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正大光明 园南出入贤良门内为正衙。不雕不绘,得松轩茅殿意。屋后峭石壁立,玉笋嶙峋,前庭虚敞,回望墙外,林木阴湛,花时霏红叠紫,层映无际。
02、勤政亲贤:
西与正大光明毗连(宫廷景区)。
建于雍正年间,是清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每天上午,皇帝在这里批阅奏章,召对臣僚。乾隆就于夏天时在此处办公、用膳,以避暑热。
勤政亲贤殿即养心殿西暖阁前室,位于正大光明殿东面,为盛暑时皇帝办公之处,有殿堂5间。北设宝座,南为窗,东有板墙开门,与养心殿明间相通,为皇帝召见大臣之所。窗外抱厦内围有木屏,与明间相隔,较为隐秘。
本景区为前朝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帝在园内听政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功能类似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
勤政殿,为南向五间殿前后各接抱厦三间,外檐悬雍正帝御书“勤政殿”匾。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帝在园内召见群臣御门听政必在此殿;亦是皇帝平时批省章奏、召对臣工、引见官员和会见外藩王公之所。殿内明间设宝座,后屏风上刻乾隆帝御书《无逸》篇;后楹高悬雍正帝御书额“为君难”,东壁陈乾隆帝御制《创业守成难易说》,西壁陈御制《为君难跛》。勤政殿东面的芳碧丛是清帝经常在夏天办公和用膳的场所;芳碧丛后面是面阔九间、前出抱厦三间的保合太和殿,殿内设有东西暖阁;再往北就是收藏有各种名贵字画、西洋雕刻和文具的富春楼。东为飞云轩、静鉴阁,北为怀清芬、秀木佳荫、生秋庭。静鉴阁东为保合太和、富春楼、竹林清响。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勤政亲贤 正大光明之东为勤政殿,日於此披省章奏,召对臣工,亭午始退。座后屏风书“无逸”以自勖。又东为保合太和,秀石名葩,庭轩明敞,观阁相交,林径四达。
03、九洲清晏:
位于圆明园西部(九洲景区),前湖北岸与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九洲景区中轴线上,前湖与后湖之间。
建于康熙后期。大致可分为中、西、东三部分:
中部由南往北依次是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洲清晏殿;九洲清晏最前为圆明园殿五楹,后为奉三无私殿七楹,九洲清晏殿七楹。三大殿以东一组较大的建筑群“天地一家春”,是道光出生处,是后妃居住的地方;三大殿西边也是皇帝的主要寝宫。西有“乐安和”,是乾隆的寝宫;再西有清晖阁、露香斋、无倦斋、茹古堂、松云楼、涵德书屋。西路后于道光年间焚毁,翻建慎德堂。岛南有汉白玉石桥两座,左为金鳌桥,右为玉蝀桥。
九洲清晏为圆明园中最早的建筑物群之一,九洲清晏其名寓意九洲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北壁悬挂巨幅圆明园全景图,原图现存法国巴黎博物馆;道光十年又在“怡情书史”附近建起“慎德堂”等殿宇。
(1)圆明园殿:是圆明园中最早建成的殿堂之一,在正大光明殿建成以前它是圆明园的正殿,正门悬挂着康熙四十八年御题的“圆明园”匾额。
(2)奉三无私殿:每年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前后的皇室家宴和宗亲宴都这里举行。
(3)九洲清晏殿:是皇帝居园时的主要寝宫,悬挂雍正御书“九洲清晏”匾,雍正、道光二帝皆病逝于本岛,嘉庆、咸丰二帝则出生于此。
本景点为皇帝寝宫。南面是前湖,与“正大光明”相隔;北边是后湖。后湖周围有九个人工岛,九洲清晏就在其中一个小岛上,占地约70万平方米。
雍正初年起大规模扩建圆明园,此部分景区成为帝王重要的寝宫区。此处也是“上元三宴”之首宴的地方。和各地衙门,向皇帝呈览贡品、物件、画册的地方。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九洲清晏 正大光明直北为几馀游息之所。棼橑纷接,鳞瓦参差。前临巨湖,渟泓演漾。周围支汊,纵横旁达,诸胜仿佛浔阳九派,驺衍谓裨海周环为九州者,九大瀛海环其外,兹境信若造物施设耶!
04、镂月开云:
位于九洲景区后湖东南角,九洲清晏东面(九洲景区)。
建于康熙后期,殿前牡丹特盛,旧称牡丹台。建筑木料以捕木为主,殿顶覆二色琉璃瓦。乾隆即位后,改称“镂月开云”,乾隆九年(1744年)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携弘历(胤禛子,即后来的乾隆帝)侍奉康熙皇帝莅临此地赏花,演绎了一出康雍乾三帝同台的佳话。主体建筑为纪恩堂。
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皇帝,当年曾一起在这里赏牡丹(见本诗“犹忆两句”之注)。在帝王时代,这里被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
镂月开云原称牡丹亭,圆明园最早的建筑群之一。建筑木料以捕木为主,殿顶覆二色琉璃瓦;乾隆即位后,改称“镂月开云”,乾隆三十一年,又亲题”纪恩堂”匾额;院内植各色牡丹数百株。旁为御兰芬。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镂月开云 殿以香楠为材,覆二色瓦,焕若金碧。前植牡丹数百本,後列古松青青,环以朵蘤名葩。当暮春婉娩,首夏清和,最宜啸咏。
05、天然图画:
位于九洲景区后湖东岸,镂月开云北面。
建于康熙后期,旧称竹子院,东为“五福堂”,悬康熙御书三字匾,嘉庆帝幼年时赐居于此。
主体建筑为一方楼,楼北为朗吟楼、竹萿楼、五福堂、竹深荷静,西为静知春事佳,东为苏堤春晓。
临湖建有朗吟阁和竹薖楼,登楼可远眺西山群岚,中观玉泉万寿塔影,近看后湖四岸风光,景象万千,宛如天然图画一般。这一景的园林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 , 院内有翠竹万竿,双桐相映。五福堂阴,有玉兰盛开。该株玉兰为圆明园初建时所植,弘历儿时常至花下游,视其为同庚。此树被称作御园玉兰之祖。乾隆五十一年,弘历年龄已近八十,偶至堂前对花,多有感慨而成诗一首《五福堂玉兰花长歌志怀》,诗成后刻卧碑之上,立于花旁,并令饰新轩牖,点缀文石。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天然图画 庭前修篁万竿,与双桐相映。风枝露梢,绿满襟袖。西为高楼,折而南,翼以重榭。远近胜概,历历奔赴,殆非荆关笔墨能到。
06、碧桐书院:
位于九洲景区后湖东北角,是一座书房。
建于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旧称梧桐院。这里梧桐如盖,环境清幽,可在其中读书养性、谈古论今。
碧桐书院前殿三楹,中殿、后殿各五楹。南与天然图画为邻,西与慈云普护隔水相望,其西岩石上为云岑亭。
本景是圆明园较早建成的一组建筑,雍正时期名曰“梧桐院”。此处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是一处非常清静的地方。建筑由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大小院落组成,共三进院落,正殿檐下悬有雍正御书“碧桐书院”匾额。正殿内还设供皇帝休息的床、炕等。碧桐书院是清帝读书、作画的地方,书院周围种植有大量梧桐树。 古人将桐树喻为高洁、正直的象征,认为桐树能招来凤凰,这里桐树森然,凝聚着吉祥、静谧。初夏,桐树满枝,香气阵阵。盛夏,森森桐叶,退避暑气,清静安详, 是一处静室读书的绝佳境地, 雍正帝常年在此读书 。
乾隆皇帝在诗中也曾赞美道“月转风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厌清喧。即声即色无声色,莫问倪家狮子园。”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碧桐书院 前接平桥,环以带水。庭左右修梧数本,绿阴张盖,如置身清凉国土。每遇雨声疏滴,尤足动我诗情。
07、慈云普护:
位于九洲景区正北,是一处寺庙园林。
建于康熙后期,初景名“涧阁”。是乾隆帝常去拜佛的地方。雍正继位后,圆明园升格为御园时,风水先生说,正南建立宫门,取向明出治之意;正殿居中央,以建皇极八方拱向。本景处中轴线正北,立自鸣钟楼,楼高三丈,以应一白水星。
本景前殿临后湖,三楹,称“欢喜佛场”。北为楼宇三楹。楼上祭祀观音,楼下祭祀关帝。东为龙王殿。
欢喜佛场殿内供奉的是藏教密宗欢喜佛,以求多子多孙。在其正殿慈云普护供观音菩萨,亦是求子,只是所求对象不同。龙王殿内供龙王,为的是风调雨顺。自鸣钟楼大自鸣钟为其早起理政提醒时间。所以该景建筑虽少,但实用功能却很强。欢喜佛场前“藤花垂架,鼠姑当风”,(鼠姑:牡丹的别名)南部有垂柳,建筑间有山桃、文杏点缀。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慈云普护 一径界重湖间,藤花垂架,鼠姑当风,有楼三层,刻漏钟表在焉。殿供观音大士。其傍为道士庐,宛然天台。石桥幽致,渡桥即为上下天光。
08、上下天光:
位于九洲景区后湖北岸,慈云普护之西,杏花春馆之东。
本景是圆明园较早修建的一组建筑,在雍正年间就已经建成。上下天光景区的命名来自北宋文豪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中的诗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为两层楼宇,登楼可尽览湖光水色。仿《岳阳楼记》中对洞庭湖的描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建。楼阁的南面部分及平台由于伸入湖中,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是中秋佳节赏月的好地方。
上下天光的主体建筑为“涵月楼”,为临湖楼房,是一座两层敞阁,上下三楹,左右有亭,楼后为平安院。外檐悬挂乾隆御笔“上下天光”。涵月楼是一组临水的建筑,前半部分延伸入水中,左右两侧各有一组水亭和水榭,用九曲桥连接在一起。这组建筑也因此而极为唯美巧妙。到了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上下天光景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本的九曲桥,水亭和水榭被拆除,主体建筑“涵月楼”也改建为模仿嘉兴烟雨楼而建造的“烟雨楼”。咸丰年间,在烟雨楼北侧搭建天棚,并恢复旧称“上下天光”。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上下天光 垂虹驾湖,蜿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縠纹倒影,滉瀁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
09、杏花春馆:
位于九洲景区后湖西北,上下天光西面。
建于康熙后期,雍正时名“菜圃”,又名“杏花村”。这里是欣赏杏花的地方,又是种菜的地方,但它不是为供皇帝食用,而是为皇帝开眼界,了解农时和欣赏农村景色的地方。
本景建自康熙年间,初称菜圃,后亦总称春雨轩。胤禛《园景十二咏》即有菜圃诗目。雍正五年(1727)二月挂讫“杏花春馆”、“杏花村”御书匾。在雍正时期被称为杏花村,取唐朝诗人杜牧的诗歌《清明》中的意境建造,表达的是一种淳朴的田园情趣。乾隆九年(1744)成图时,矮屋疏离,环植文杏,前辟小圃,一派村野景象。乾隆二十年(1755)本景中前部有较大改建,并添建春雨轩殿、涧壑余清宫门及南山得树亭等。还有有翠微堂,城关,绿云酣。馆舍东西两面临湖,西院有杏花村,馆前有菜圃。仿乡村景色而建,后进行大规模增建,景色更为精致。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杏花春馆 由山亭逦迤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烂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蓏,识野田村落景象。
10、坦坦荡荡:
也叫金鱼池,紧靠九洲景区后湖西岸。
建于康熙后期,仿杭州“花港观鱼”景;是观赏金鱼之处,俗称金鱼池。清帝频频来此赏景喂鱼。
仿杭州“花港观鱼”景,是圆明园中专设的养鱼区,四周建置馆舍,中间开凿大水池。此景位于后湖西岸,堆山低而少建筑小而矮以平坦见长,可将西山景色引入。坦坦荡荡,三楹,前为素心堂,后为光风霁月,东北为知鱼亭,凿池观鱼。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是皇帝观赏金鱼最佳处,俗称金鱼池。该景四面环水,西北外侧有山,西、西南、东南均设跨溪木板桥,其北有一造型极其美观之石桥——碧澜桥。该景有池中观鱼的水榭(光风霁月),有度夏寝室(半亩园),有进膳的堂屋(素心堂)。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坦坦荡荡 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喁唼拨刺于荇风藻雨间,回环泳游,悠然自得。诗云:众维鱼矣,我知鱼乐,我蒿目乎斯民!
11、茹古涵今:
亦总称韶景轩,位于九洲清晏西侧,东临后湖。
建于乾隆四年 (1739) 前后,书房。占地 9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3300 平方米。
茹古涵今为书房。正殿五楹,后为韶景轩、茂育斋、竹香斋。本景共有殿宇、房间、游廊、平台39 座 148 间 ( 游廊 73 间 ) ,重檐大亭一座,垂花门一座,随墙门五座。该景为皇帝冬季读书之地,装修较豪华。室内有楠木樘板,四面窗装饰有紫檀木窗框,楠木窗芯。该景盛时植有松柳,竹香斋前为竹林。乾隆三十三年 (1768) 有较大的改建。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茹古涵今 长春仙馆之北,嘉树丛卉,生香蓊葧,缭以曲垣,缀以周廓,邃馆明窗,牙签万轴,潄芳润,撷菁华。不薄今人爱古人,少陵斯言,实获我心。
12、长春仙馆:
位于九洲景区西南,前湖西面,正大光明殿之西,茹古涵今之南,南邻园墙。
始建时间不晚于雍正四年 (1726年)。
初名莲花馆。自雍正七年起成为皇四子弘历的赐居之处,以此自号“长春居士”。长春仙馆,门三楹,殿五楹,四围山环水绕,进出由木桥与其它景区相连接,是一处园中园式的建筑风景群。岛上是由四个院落组成,其中东院为正院,是一个完整的小四合院,由倒座房、垂花门、东西厢房、正房组成。正房外檐下挂乾隆御书“长春仙馆”。乾隆四十二年( 1777 )乾隆生母孝圣皇太后去世,这里便改成了佛堂,以表示乾隆对其母后的思念之情。长春仙馆西边为绿荫轩、丽景轩、春好轩。西有含碧堂、林虚桂静。长春仙馆岛的西岸还建有御膳房、御茶房、御药房、太监值班房等。长春仙馆正北跨溪建有亭桥一座,名曰“林虚桂静”。
旧称莲花馆,自雍正七年起是皇太子弘历的赐居之处,并赐号为“长春居士”。嘉庆皇帝即位之初亦曾寝居于此。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长春仙馆 循寿山口西入,屋宇深邃,重廊曲槛,逶迤相接。庭径有梧有石,堪供小憩。予旧时赐居也。今略加修饰,遇佳辰令节,迎奉皇太后为膳寝之所,盖以长春志祝云。
13、万方安和:
位于后湖西侧(九洲景区),东邻杏花春馆,西南湖外为山高水长。
建于雍正五年建成,旧称万字房。万方安和轩,造型独特,风景秀丽,四时皆宜择优居住。雍正帝特喜在此园居,乾隆时期仍是游憩寝宫之一,端午节例在此殿侍奉皇太后进宴。嘉庆帝亦有“万方安和”题咏 23 次。
万方安和建筑平面呈“ 卍 ”字形,整个汉白玉建筑基座修建在水中,基座上建有三十三间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的殿宇。这里是雍正皇帝最喜欢的景区,万字房四面临水,中间设皇帝宝座,宝座上方悬挂有雍正御书“万方安和”,西路为一室内戏台,此戏台设计的十分巧妙,唱戏者在西北殿而皇帝则坐在正西的殿内观戏,中间用水相隔。
万字房的东南为一临水码头,皇帝平时来万方安和一般是坐船直接到此码头上岸。万方安和对岸建有一座十字大亭俗称“十字亭”,十字亭顶还安设一个铜凤凰,十字亭周围栽种了许多珍贵花卉、树种。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万方安和 水心架构,形作卍字。略彴相通。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每高秋月夜,沆瀣澄空,圆灵在镜。此百尺地宁非佛胸涌出宝光耶!
14、武陵春色:
在万方安和东北(西北景区)。
建于康熙末年,雍正时名“桃花坞”,是桃花源景象的再现。乾隆时更名“武陵春色”。少年的弘历曾被雍正赐居此处读书三年,书斋名“乐善堂”。
过石洞,池北为五楹敞轩壶中日月长,东为天然佳妙,南为洞天日月多佳景。再过山口为桃花坞、桃源深处、绾春轩、品诗堂。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武陵春色 循溪流而北,复谷环抱。山桃万株,参错林麓间。落英缤纷,浮出水面,或朝曦夕阳,光炫绮树,酣雪烘霞,莫可名状。
15、山高水长:
位于圆明园西南隅(九洲景区),山高水长楼位于坦坦荡荡西面。
建于雍正年间,初称引见楼。从雍正起,每年灯节前在这里设宴,招待外藩和外国使臣,也经常举行比武赛箭。元宵节时在此处举办大型皇家烟火盛会,从正月十三日起到十九日止。
山高水长楼为一座西向的两层楼房,上下各9间;前环小溪后拥连岗,中间地势平坦,是专门设宴招待外藩之处,也经常举行比武赛箭。隔河为土山,平日是圆明园禁军练兵场所。有乾隆“土墙”诗碑。每年正月在此设宴招待外藩王公,欣赏烟火表演。东有皇子住所“十三所”。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山高水长 在园之西南隅,地势平衍,构重楼数楹。每一临瞰,远岫堆鬟,近郊错绣,旷如也。为外藩朝正锡宴,陈鱼龙角觝之所。平时宿卫士于此较射。
16、月地云居:
佛寺。位于圆明园西面(西北景区),鸿慈永祜之南。
是一处寺庙园林,每月初一、十五、十三、二十三日皆有佛事活动。(时间不确)
本景正殿五楹,前有方殿,后楼七楹。东为法源楼,再东为静室,西北为刘猛将军庙。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月地云居 琳宫一区,背山临流,松色翠密,与红墙相映。结楞严坛大悲坛其中。鱼鲸齐喝,风幡交动。才过补特迦山,又入室罗筏城。永明寿所谓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也。
17、鸿慈永祜:
又称安佑宫,位于圆明园西北隅(西北景区),皇家祖祠。
仿景山寿皇殿建造,建于乾隆七年,完全仿建故宫太庙。为园内规格最高的建筑,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九楹。
殿内中为康熙帝神像,东为雍正帝,西为乾隆帝。殿门前为两道琉璃牌坊,各有华表一对。北为紫碧山房。
乾隆八年建成,又名“安佑宫”,仿景山寿皇殿建造,完全仿建故宫太庙;是圆明园内最壮丽的殿堂,皇家祖祠。殿中供奉着康熙、雍正的遗像,乾隆、嘉庆、道光死后,也被供奉在这里。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鸿慈永枯 苑西北,地最爽垲。爱建殿寝,敬奉皇祖、皇考神御,以申罔极之怀。堂庑崇闳,中唐有侐。朔望展礼,僾忾见闻。周垣乔松偃盖,郁翠干霄,望之起敬起爱。
18、汇芳书院:
位于圆明园西北隅(西北景区),紫碧山房之南,鸿慈永祜之东。
建成于乾隆七年,是一处书院式的园林景观。隔溪有“断桥残雪”,仿杭州西湖十景。
本景平面为眉月形(眉月轩),内有抒藻轩、涵远斋、随安室,隔溪有“断桥残雪”,仿杭州西湖十景。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汇芳书院 阶除闲敞,草卉丛秀。东偏学月牙形,构小斋数椽,旁列虚亭。奇石负土争出,穴洞谽谺,翠蔓蒙络,可攀扪而上问津石室,何必灵鹫峰前?
19、日天琳宇:
位于圆明园西北(西北景区),在汇芳书院之南。
建于雍正初年,是一处寺庙园林,俗称佛楼,楼式规制皆仿雍和宫后佛楼,此地亦是御园斗坛所在地。
本景为佛堂。有中前楼、中后楼、西前楼、西后楼,前后楼间有穿堂,各楼之间以天桥相连。中楼前有八角亭“楞严坛”,东有瑞应宫。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日天琳宇 紫微丹地中,立一化城。截断红尘,觉同此山光水色,一时尽演圆音矣。修修释子,渺渺禅栖。踏著门庭,即此是普贤愿海。
20、澹泊宁静:
位于九洲景区后湖以北(西北景区),日天琳宇东南。
建于雍正初年,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旧称“田字房”,是清帝观稼验农之所。
本景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田”的意为耕地,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
东为曙光楼,北为翠扶楼,西门外为多稼轩,东为观稼轩、稻香亭,东北为溪山不尽和兰溪隐玉,西南为水精域、静香屋、招鹤磴、互妙楼。
此幅旁边有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澹泊宁静 仿田字为房,密室周遮,尘氛不到。其外槐阴花蔓,延青缀紫,风水沦涟,蒹葭苍瑟,澹泊相遭。洵矣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21、映水兰香:
位于澹泊宁静之西(西北景区)。
始建不晚于雍正朝前期。正殿七间悬匾“多稼轩”,雍正帝即有该轩“劝农诗”。
本景正殿五楹,西向,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知耕织。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映水兰香 在澹泊宁静少西,屋傍松竹交阴,翛然远俗。前有水田数棱,纵横绿荫之外,适凉风乍来,稻香徐引,八百鼻功德兹为第一。
22、水木明瑟:
位于后湖以北小园集聚区中央,在映水兰香东北(西北景区)。
雍正五年建成,时称耕织轩水法。园林主题是用西洋水法引水入室,推动风扇,供皇帝消暑,俗称风扇房。它是我国引进西欧人工喷泉技法之始。
本景为仿扬州水竹居。室内用西洋式水力机构驱动风扇。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用泰西水法”水声造景的先例。
北为文源阁,是清廷在全国范围兴建七座藏书楼之一,内藏《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水木明瑟 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簌遥闻,林光逾生净绿。郦道元云: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达;智仁之性,共山水效深。兹境有焉。
23、濂溪乐处:
位于圆明园北面,汇芳书院之东南(西北景区)。
又称“慎修思永”,圆明园中面积最大的园中之园,为园内主要游憩寝宫之一。(时间不确)
本景是圆明园中面积最大的园中之园。园中心是一个被湖面和小溪所围绕的大岛,岛略偏西北,东南水面较广,湖四周被山环绕团团围住,山水连成一片。
正殿九楹,后为云香清胜,东为香雪廊、云霞舒卷,南为汇万总春之庙。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濂溪乐处 苑中菡萏甚多,此处特盛。小殿数楹,流水周环于其下。每月凉暑夕,风爽秋初,净绿纷红,动香不已。想西湖十里,野水苍茫,无此端严清丽也。左右前后皆君子,洵可永日。
24、多稼如云:
位于圆明园北面,在鱼跃鸢飞之西(北部景区)。
是御园观赏荷花最佳处。每于盛夏荷开时节,乾隆帝侍奉皇太后专程来此赏荷进膳。(时间不确)
正殿五楹,周围为稻田。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多稼如云 坡有桃,沼有莲,月地花天,虹梁云栋,巍若仙居矣。隔垣一方,鳞塍参差,野风习习,袯襫蓑笠往来,又田家风味也。盖古有弄田,用知稼穑之候云。
25、鱼跃鸢飞:
位于圆明园最北面,位于圆明园最北面,大北门内偏西(北部景区)。
建于雍正年间。本景为五楹方殿,四面有门。东为畅观轩,西南为铺翠环流,南有连绵土山,出山口为多子亭。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鱼跃鸢飞 榱桷翼翼,户牖四达。曲水周遭,俨如萦带。两岸村舍鳞次,晨烟暮霭,蓊郁平林。眼前物色,活泼泼地。
26、北远山村:
位于大北门内偏东(北部景区)。
建于雍正年间(一说建于乾隆年间),初称北苑山房。
本景稻田遍布,各房舍名称都与农事有关,呈现浓郁田园景色。有兰野、绘雨精舍、水村图、稻凉楼、涉趣楼、湛虚书屋等建筑。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北远山村 循苑墙度北关,村落鳞次,竹篱茅舍,巷陌交通,平畴远风,有牧笛渔歌与春杵应答。读王储田家诗,时遇此境。
27、西峰秀色:
位于圆明园北面,南为舍卫城,北为北远山村(西北景区)。
建于雍正年间。此处是庐山风景的缩写,又是赏月的好地方。雍乾时期逢七夕,皇帝在此地设筵乞巧。雍正到这里常常喜而忘返。
本景号称园中小庐山,仿照江西庐山改建;后垣的花港观鱼,仿照杭州西湖胜景而建。每年七夕,都在此摆设巧宴盛会。西面隔河为小匡庐,后有龙王庙。东为含韵轩、一堂和气、自得轩、岚镜舫。
西峰秀色,西有敝厅及平台,西北石山摩写庐山景色,山有洞府,称三仙洞,洞门面西,洞中可容两百人,已塌。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西峰秀色 轩楹洞达,面临翠巘。西山爽气,在我襟袖。后宇为含韵斋,周植玉兰十馀本。方春花气袭人,宛入众香国里。
28、四宜书屋:
位于福海水面以北,廓然大公东北面(福海景区)。
建于雍正年间,旧称春宇舒和。有别于绮春园四宜书屋。为乾隆南巡后,仿照杭州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
有殿堂5间,正殿称安澜园,为乾隆南巡后,仿照杭州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四宜书屋 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居处之适也。冬有突夏,夏室寒些,骚人所艳,允矣兹室,君子攸宁。
29、方壶胜境:
位于福海水面东北隅,四宜书屋以东(福海景区)。
建于乾隆初年,基本建成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为一座巨大的山字形楼宇,是一组宗教建筑,圆明园内最壮丽的建筑群。前为山字形月台,伸入水中,上有殿亭。
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建筑宏伟辉煌,是一处仙山琼阁般著名景观,主题阁楼实为一座寺庙建筑。亭后过桥为方壶胜境正殿,为二层楼宇,前后各五楹,前曰哕鸾殿,北为琼华楼,左右为配楼,之间有天桥相连。方壶胜境东为蕊珠宫。西为三潭印月、天宇空明、清旷楼、华照楼。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方壶胜境 海上三神山,舟到风辄引去,徒妄语耳。要知金银为宫阙,亦何异人寰。即境即仙,自在我室,何事远求?此方壶所为寓名也。东为蕊珠宫,西则三潭印月。净渌空明,又辟一胜境矣。
30、澡身浴德:
位于福海西岸南侧,东临福海(福海景区)。
是每年端午龙舟竞渡之处,届时皇帝率王公大臣在中部临水“望瀛洲”四方亭处观阅。(时间不确)
以福海之广象征大海的注而不盈,境域寥廓,包容万物,以福海之清,一波万顷,象征鉴心察己,澡身浴德。本景正殿澄虚榭,三楹,南为含清晖,北为含妙识。西南为静香书馆。北渡河为望瀛洲、溪风松月、深柳读书堂。
澡身浴德是一组以儒家的修身养德思想为意境的景观。它主要由三组建筑组成:以澄渊榭为主的一组三幢临水建筑,澄渊榭北面的望瀛洲,以及再向北土山包围中的深柳读书堂。望瀛洲在澄渊榭北面,是一个建筑在高台上的方亭,用来眺望福海景观。
深柳读书堂在望瀛洲西北的土山包围中,据称“深柳阴重暑不侵”。此堂建于康熙年间,乾隆未登基前就曾有诗提及“年深柳更深,闻札戚犹今”。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澡身浴德 福海东壖,平漪镜净,黛蓄膏停,竹屿芦汀,极望弥弥。浴凫飞鹭,游泳翔集。王司州云:非惟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
31、平湖秋月:
位于福海西北岸,主景居西部(福海景区)。
建自雍正年间。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景色。
本景正殿三楹,后为流水音,东北出山口为花屿兰皋、两峰插云、山水乐、君子轩、藏密楼。造型上融汇了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和双峰插云的精华。
五孔桥东侧之高台重檐四方亭为“两峰插云”,亦取西湖景名,是乾隆皇帝重阳登高之处。本景西部庭院,嘉庆时期改建成三卷大殿,增额“镜远洲”。
有文道:“倚山面湖,竹树蒙密,左右支板桥,以通步屐。湖可数十顷,当秋深月皎,潋滟波光,接天无际。苏公堤畔,差足方兹胜概。不辨天光与水光,结(王加磷右边)池馆庆霄凉,蓼烟荷露正苍茫。白傅苏公风雅客,一杯相劝舞霓裳,此时谁不道钱塘。”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平湖秋月 倚山面湖,竹树蒙密,左右支板桥,以通步屐。湖可数十顷。当秋深月皎,潋滟波光,接天无际。苏公堤畔,差足方兹胜概。
32、蓬岛瑶台:
位于福海中央(福海景区)。
本景共有三个岛,结构和布局根据古代画家李思训的“仙山楼阁”画设计;宫门3间,正殿7间,殿前东列畅襟楼,西列神洲三岛,东偏殿为随安室,西偏殿为日日平安报好音;东南面有一渡桥,可通东岛,岛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桥,可通北岛,岛上建殿宇3间。
建于雍正初年,时称“蓬莱洲”,乾隆时更名为“蓬岛瑶台”。位于福海中央,由三座小岛组成,结构和布局根据古代画家李思训的“仙山楼阁”画设计。在雍正时期,每逢良辰佳节,便赐王公大臣到福海泛舟、赏花或钓鱼。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蓬岛瑶台 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真妄一如,小大一如,能知此是三壶方丈,便可半升铛内煮江山。
33、接秀山房:
位于福海东岸南部(福海景区)。
建于1731年(雍正九年)前后。此处前俯巨湖澄碧,远望西山秀色。
本景区建筑的命名曾有改变;正殿接秀山房后改悬“云锦墅”额。最南部的院落于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改建成三卷大殿“观澜堂”。
接秀山房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这种装饰,从设计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一周姓工匠所创始,故称周制,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建于雍正年间。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这种装饰,从设计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一周姓工匠所创始,故称周制,在中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接秀山房 平冈萦回,碧沚停蓄,虚馆闲闲,境独夷旷。隔岸数峰逞秀,朝岚霏青,返照添紫,气象万千,真目不给赏,情不周玩也
34、别有洞天:
位于福海东南隅山水间(福海景区)。
建于雍正中期1730年(雍正八年)前后,时称秀清村,位置隐秘,经城关出入。雍正时期曾在此地开炉炼丹,乾隆、嘉庆二帝特喜在此园居,题咏颇多。
1739年(乾隆四年)定名“别有洞天”。后在1751年、1762年和1803年(嘉庆八年)前后,又有多次添建和改建。是座亭台错落、环境幽雅的园中园。
位置隐秘,经城关出入。有纳翠楼、水木清华之阁、时赏斋、石舫。
雍正时期曾在此处开炉炼丹,乾隆(1736-1795年在位)、嘉庆(1796-1820年在位)二帝常在此园居住。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别有洞天 苑墙东出水关曰秀清村。长薄疏林,映带庄墅,自有尘外致。正不必倾岑峻磵,阻绝恒蹊,罕得津逮也。
35、夹镜鸣琴:
取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意,题额“夹镜鸣琴”。(时间不确)
在福海南岸,南屏晚钟以西(福海景区)。
为一座横跨福海南岸两个小岛的水上桥亭,取李白“两水夹明镱,双桥落彩虹”之诗意。福海南岸中部有两个小岛,其岛端形成海峡,一座白色石桥横跨于海峡之上,把两个岛连接了起来。桥北是宽阔的福海,桥南是个港湾小湖。所谓“夹镜”,是因为这里北面福海的广大水面,南衔内港,而且二者之间以圆形拱洞的桥亭飞跨,结合水面倒影,正象一面圆形的镜子;所谓“鸣琴”,是指东边山崖上有流泉跌落,冲激于乱石中,发出鸣琴般的声音。
东为南屏晚钟、西山入画、山容水态,西有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在东面的小山坡上建有“广育宫”。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夹镜鸣琴 取李青莲两水夹明镜诗意,架虹桥一道,上构杰阁,俯瞰澄泓,画栏倒影,旁厓悬瀑,水冲激石罅,琤琮自鸣,犹识成连遗响。
36、涵虚朗鉴:
即雷峰夕照,位于福海东岸(福海景区)。
建于乾隆初年。(此景“涵虚朗鉴”在法国水粉画版本里题名为“西湖晚景”)
是仿照杭州西湖的雷峰夕照建造的。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中唯一有待修复重建的景点。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有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系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弘叔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因塔在西关外,也叫西关砖塔。后人又因塔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每每夕阳西下之时,塔影横空,金碧辉煌,”雷峰夕照”由此得名。
北为惠如春、寻云榭、会心不远,南为临芳众、云锦墅、万景天全。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涵虚朗鉴 结宇福海之西,左右云堤纡委,千章层青。面前巨浸空澄,一泓净碧。日月出入,云霞卷舒。远山烟岚,近水楼阁。来不迎而去不距,莫不落其度内,如如焉亦无如如者,吾得之於濠上也。
37廓然大公:
位于舍卫城东北面(福海景区)。
建于康熙后期,旧称“深柳读书堂”,雍正时期有较大增建,亦总称“双鹤斋”。
本景是园中较大的一组建筑,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本景的主体建筑北濒大池,园内景色倒映水中犹然两景;另有诗咏堂、菱荷深处等景点。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
嘉庆诗赞双鹤斋曰: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廓然大公 平冈回合,山禽渚鸟远近相呼。后凿曲池,有蒲菡萏。长夏高启北窗,水香拂拂,真足开豁襟颜。
38、坐石临流:
位于九洲景区后湖东北,舍卫城以南(西北景区)。
建于雍正初年,1727年(雍正五年)前后。包括买卖街、舍卫城、同乐园、坐石临流、兰亭等五部分。买卖街一年只开两三次,每次20天;舍卫城为一城池式寺庙建筑群,俗称佛城;同乐园为御园大戏园;坐石临流是仿自浙江绍兴古兰亭“曲水流觞”意境,雍正初建时俗称流杯亭。
本景可分为西北部兰亭、西南部抱朴草堂、东北部舍卫城、东南部三层戏楼同乐园和中部皇家宫市买卖街五部分。
兰亭,原是一座重檐三开间敞亭,仿自浙江绍兴古兰亭“曲水流觞”意境,建于雍正初年,时称流杯亭,乾隆初年题额“坐石临流”。此亭后于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改建为八方形,并换成巨型石柱,每柱各刻一册历代著名书法《兰亭贴》,是为兰亭八柱贴。舍卫城,是座典型的佛教建筑,俗称佛城。供奉城隍爷、关帝君、三世佛、弥勒佛等。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坐石临流 仄涧中潈泉奔汇,奇石峭列,为坻为碕,为屿为奥。激波分注,潺潺鸣濑,可以漱齿,可以泛觞。作亭据胜,泠然山水清音。东为同乐园。
39、曲院风荷:
位于福海西岸,是九洲景区到福海景区的过渡区域(九洲景区)。
是一处仿自杭州西湖同名景观的风景园林,为赏荷的最佳处;是九洲景区到福海景区的过渡区域。跨池有一座9孔大石桥(桥西牌楼题匾为金鳌,桥东牌楼题匾为玉蝀,故又名金鳌玉蝀桥),北有曲院。(时间不确)
本景正殿一排5间,仿照杭州西湖曲院改建,跨池还有一座九孔大石桥,桥西牌楼题匾为金鳌,桥东牌楼题匾为玉蝀,故又名金鳌玉蝀桥,是圆明三园里最大的一座石桥。北有曲院。
南面有湖,湖上有九孔桥。湖西将近一里长的土堤,略仿西湖苏堤意境,夏秋时节,长湖便是芙蓉之国。漫步在九孔桥上,行走在堤岸湖边,观赏着立于绿叶之上、摇曳在湖水中的荷花,闻着沁人肺腑的清香,使人超然脱俗。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曲院风荷 西湖曲院,为宋时酒务地,荷花最多,是有曲院风荷之名。兹处红衣印波,长虹摇影,风景相似,故以其名名之。
40、洞天深处:
位于福园门内,勤政亲贤以东(宫廷景区)。
建于雍正年间,主要是皇子读书之所,西侧前后二岛为上书房,东侧院落则是皇子居所。
本景主要为东西二所及西部南北二岛的上书房,东北部为清宫画院如意馆小院,东夹道外侧邻园墙则是长条状库房院。
福园门内东西有两座院落,为诸皇子园居之所。初时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座住所,称福园门东四所。道光二十六年 (1846) 奏准,福园门东四所大规模改建为东西二所,每所前设垂花门,正房改为前后三层各五间,添建东西厢房五间或三间。
御制诗文,原文如下:
洞天深处 缘溪而东,经曲折如蚁盘。短椽陋室,於奥为宜。杂植卉木,纷红骇绿,幽岩石厂,别有天地非人间。少南即前垂天贶,皇考御题,予兄弟旧时读书舍也。
1.唐岱 (1673-1752后)〔清〕字毓东,号静岩,又号知生、爱庐、默庄,满洲正蓝旗人。承祖爵,任骁骑参领,官内务府总管,以画祗候内廷。山水画初从焦秉贞学,后与王敬铭、张宗苍同为王原祁弟子,名动京师。康熙帝甚赏其画,常召作画,赐称“画状元”。
2.汪由敦(1692年—1758年)〔清〕,初名汪良金,字师苕,号谨堂,又号松泉居士。安徽休宁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年六十七岁。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改庶吉士。乾隆间,累官至吏部尚书。老诚敏慎,在职勤劳。金川用兵,廷谕皆出其手。卒,加赠太子太师,谥文端。由敦学问渊深,文辞雅正,兼工书法。著有《松泉集》。
二、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
西洋楼位于长春园北界,是我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园林,由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等十余座西式建筑和庭院组成,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占地约7公顷。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因乾隆帝看过了许多西洋建筑及喷泉等图画,逐命意大利籍画家郎世宁(1688年-1766年)推荐法籍传教士蒋友仁(1715年-1774年)等在北京西北部,畅春园之北的圆明园(此园原为康熙帝赐皇四子胤祯者,雍正即位的第三年曾加扩建)又营建了“长春园”及“绮春园”,特别是在“长春园”内加建一组哙炙人口的“西洋楼”。建筑融合了中西色彩,还有多处建筑呈现巴罗克风格,不论就历史或建筑来说,其存在极具意义,此组建筑群及园林始建于乾隆十二年,至最后“远瀛观”之落成已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这套长春园《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清乾隆年间内府雕版)由清内府宫廷满族画师伊兰泰作画,中国工匠雕刻,送往法国制作铜版,铜板图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二月做成刻成后,曾先後两次压印纸图,每次100份,每份20幅。铜版画描绘了: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十座西式建筑。此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藏本。
清内府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刊刻完成的《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共有20幅,每块铜版用红铜26公斤,画面描绘了长春园里西洋楼十景,分别为:谐奇趣的南面、北面;蓄水楼东面;花园门北面;养雀笼的西面、东面;方外观正面;海晏堂的东面、南面、西面和北面;远瀛观正面;观水法正面;大水法南面;线法山门三幅;湖东线法二幅、竹亭等。
这套铜版画,其绘刻技法已达到“极其确切精细”的程度,连当时的西洋人德拉图尔看到这套铜版画时,也对中国人镂刻西洋画技能和精确感到惊讶。当年该铜版画压印200套纸图后,铜版被藏入谐奇趣里。
西洋楼铜版画原画面宽86.7厘米,高49.4厘米,它忠实纪录了西洋楼各个建筑原貌。
西洋楼铜版图,原陈设于圆明园西洋楼中。纸图二百份,除陈设於圆明园西洋楼和热河、盤山等行宫以及造办处图房外,还赏给一些皇子、王公、大臣和督抚。1860年,圆明园被焚掠后,铜板图下落不明,纸图则为国内外图书馆收藏。
此套现藏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约翰赖兰兹图书馆,除了20张铜版画以外,其中还有一张的圆明园西洋楼彩色图,而已知的另一套完整铜版画被法国国家图书馆所收藏。
《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清乾隆年间内府雕版)
圆明园西洋楼彩色图
1、谐奇趣南面:
谐奇趣位于西洋楼景区西端南部,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欧式水法大殿。主楼三层,顶层三间,一二层皆七间,楼前左右九间弧形游廊连着两层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乐器之处。楼南为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池内设有铜羊、铜鸭和西洋翻尾石鱼等组成的喷泉。
2、谐奇趣北面:
谐奇趣楼北也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喷泉池。
3、蓄水楼东面:
喷泉的供水楼在谐奇趣西北,称作蓄水楼。用骡子拉水车,提水至楼上蓄水池,起水塔作用,再以铜管下注至各喷泉机关。乾隆十八年(1753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在此观赏水法奇观。
4、花园门北面:
位于谐奇趣北侧,是仿建的一处欧式迷宫。外砌长方形迷阵,中心筑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方阵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延长米,墙高约1.2米,镶卍字凋花砖墙面,称万花阵。
5、花园正面:
圆明园盛期,据说每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皇帝在此举行灯火晚会,宫女们手执用黄绸扎制的荷花灯,在迷阵中东奔西走,先到中心圆亭者,便可得到赏赐。所以此阵也叫黄花阵。
6、养雀笼西面:
位于黄花阵的东侧,实为一座西洋门,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明间为穿堂门,南北侧屋内笼养孔雀等鸟类,故名养雀笼。
7、养雀笼东面:
8、方外观正面:
位于谐奇趣之东,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为三间坐北朝南的两层西式小楼,左右有环形石梯可登。室内棚顶连墙皆装饰西洋通景大画。楼上东西墙有四扇玻璃挂屏,各贴一幅人物绢画,由西洋画师王致诚绘。楼下明间有一面大玻璃镜,西间墙上挂郎世宁彷画的西洋毯,东间设一面西洋借光镜和一架龙凤水法。据说此楼曾是乾隆帝维族爱妃(容妃,俗称香妃)作礼拜的地方,室内安放两块伊斯兰教碑文。碑为白色大理石,直径1.3米左右,刻阿拉伯文碑文,二碑早已不在,但20世纪初叶留存有该碑文影像。方外观西南桥外有一座西式八角亭。
9、竹亭北面:
竹亭又名五竹亭,位于方外观对面,坐南朝北,共由西洋式重檐亭五座、竹式游廊四座,十八间组成。五竹亭北设有圆形喷水池,左右为荷花池。今遗迹无存。
10、海晏堂西面:
在方外观之东,由海晏堂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组成,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俗称水力钟。
11、海晏堂北面:
海晏堂后楼为工字形平台楼,楼南楼北也各有小型喷泉池。此楼即是附近各喷泉群的供水楼。楼东西两头为提水用的水车房,中段平台楼下边是海墁高台,台上砌蓄水池,俗称锡海,一次可蓄水160余立方米。
12、海晏堂东面:
13、海晏堂南面:
14、远瀛观正面:
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马戈尔尼,曾至此处游赏。
15、大水法南面:
大水法朝南,是以石龛式建筑为背景的一处喷泉群,椭圆形菊花式喷水池内有猎狗逐鹿喷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级喷水塔,一齐开放时蔚为壮观。大水法北侧的高台西洋钟楼式大殿远瀛观,则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添盖的。其门窗均镶安玻璃,共大小1206块。远瀛观的十数根高大石柱皆为优质汉白玉,尤其中券两侧的汉白玉巨柱,柱头柱身满刻下垂式葡萄花纹,刻工精良,枝叶活泼如生,实属艺术珍品。
16、观水法正面:
南边朝北建有专供皇帝观赏喷泉用的宝座和石雕屏风,名曰观水法。此二景皆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前后。
17、线法山门正面:
位于大水法之东,在圆形土丘上建西式八方亭。线法意指西洋透视法。此山曾是乾隆帝跑马登山处,俗称转马台。线法山正门朝西,前后各有一座牌楼门,东门当时亦称螺蛳牌楼。
18、线法山正面:
19、线法山东门:
20、湖东线法画:
位于西洋楼景区最东部。在方河东岸修筑七道八字形左右对称的断墙,墙面挂西洋风景油画,从西岸眺望,形成透视深远的西方街市风光。此景亦称线法墙。
《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的背景知识介绍:
所谓的铜版画,是先在铜版上涂一层防腐蜡,用刀或针刻划,再用酸性腐蚀液腐蚀,去除防腐蜡的地方就变成凹线,接着就在印刷的时候,将油墨填入凹线中,再用滚筒使凹线中的油墨印到纸上去,版画即大功告成,所以看似铅笔的素描,其实是经过一连串很复杂的过程才完成。这套铜版画,其绘刻技法已达到”极其确切精细”的程度,连当时的西洋人德拉图尔看到这套铜版画时,也对中国人镂刻西洋画技能和精确感到惊讶。当年该铜版画压印的40套纸图,即放置于圆明园各处,而根据圆明园管理处副研究馆员宗天亮指出,目前这套铜版画在中国只存有两处,一处是沈阳故宫、一处是北京故宫。至于原始的铜版,在当时被藏入谐奇趣里,目前已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