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文庙位于大同古城东南隅,明初时由云中驿改建而成。《大同府志》有这样一段记载:“旧学在府治东,即元魏中书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 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蕃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
大同府文庙是孔子故乡之外的第一座文庙,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开全国及世界各地广建文庙之先河。明代文献明确记载,府文庙“崇文峻阁,壁立于背。左府学,右县学……”,这曾是当地最高学府,也是上层社会定期郑重祭祀大成先师孔子的地方,所以正式名称叫府文庙。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下诏“祀孔子于国学,与颜渊配”。《魏书 世祖纪上》记载,世祖始光三年(426年)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可知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学校立孔庙,中国府学的渊源大致始于元魏平城(今大同)中书学,大同府文庙的传承为世之第一。
大同府文庙的第一道门——棂星门前,这是一座六柱三间五楼柱出头带斗拱的木牌坊,棂星门外左右两侧,各有一幢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棂星门横街左为礼门坊,右为义路坊,两坊横额上分别刻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金色大字。
穿过棂星门,一座石质牌坊赫然入目,上刻“文圣尼父”四字,是为第二道门——仪门,古朴中带有庄重。过仪门,即为泮池,只见泮池四周都挂满了“金榜题名”“学业有成”等许愿牌。学宫前建泮池有振兴学业之说,泮池上方建有三座石拱桥,古时状元走中间,是为状元桥,榜眼和探花走两侧,以示激励学子。过了泮池,宽阔的庭院两侧各建一座重檐歇山顶碑亭,碑亭的前方是两列长长的碑廊,上面刻有“君子必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至理名言,让人于无形之中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
文庙又称孔子庙,简称孔庙。在封建社会里,它是文人墨士“祭祀参拜”“大成至圣先师”的场所。大同文庙这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体原先的布局分为三个组群:一是供祭祀的场所孔庙,云路坊、大成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和尊经阁,从前到后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义路坊、礼门坊、斋明厅、洁清厅、东庑、西庑、神库、神厨,另外还有乡贤祠。二是讲学场所。在中轴线上的有大门、仪门,明伦堂和东西斋房。三是府治的教育机构,即教授署和训导署。
穿过府文庙的第三道门——大成门,就来到了供奉孔子的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主要建筑物,为明代所建。
北魏史研究,近些年渐成一门显学。但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化散文,《从这里走向大唐》。余先生的观点更明确更响亮更具体,他直接指出,隋唐文化制度直接承袭的就是拓拔北魏,而不是其它。他以严谨而激扬的文字,明确肯定和褒扬了拓跋北魏在历史中国的极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这样说,民族空前大融合的北魏王朝,实际为后世华夏文明的构建,确立了最基本最主要的框架。
当然,北魏这些重要的制度和文化等文明框架,不仅是对后世的隋唐具有模板复制效应,如“均田制”“三长制”等政府管理体制,也如对开封、长安、北京城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四合院“里坊制”等等,其实,北魏王朝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华夏主流文化的确立,也即是儒释道三教文化在中华大地逾千年的长期包纳、共享和滋润。
也许,除过大同恒山悬空寺,我们很难再找出一座一千多年前儒释道一同供奉的古寺庙。这座建于北魏年间的著名寺庙,不仅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观,其实还一直在昭示着一种我们都忽视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儒释道“三江并流”,合而为一,这里就是华夏形成主流文化的源头。
大同府文庙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从多方面、多角度持续开展了诸如国学大讲堂、书画展、开笔礼、成人礼、毕业典礼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文化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国学内涵,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北魏统治阶级除了建云冈大佛,用政教合一的佛教文化进行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崇和信仰,还有就是,把在汉民族具有广泛而深厚影响的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也一并强力推出,尊父尊圣,培养民众的仁爱、尊卑、秩序、济世等积极入世的文化性格。
由此可以看出,平城文庙,其实就是北魏“孝文改革”中最具思想文化号召力的一个象征。从而和云冈大佛、恒山悬空寺一样,开始重新引导和奋力书写中华历史新的文化、文明。
踏进了大同府文庙。虔诚、恭敬、震撼自不必说。但突然也渐渐觉悟出一种意义:仿佛我们是跟某段历史的一种曲径通幽的约会和唔见。大殿正门上悬硕大的牌匾,书“斯文在兹”,这是清光绪皇帝御书,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
曾经的国家最高学府大同府文庙从诞生之时起,即属于“学庙”,即学校与庙宇建在一起,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千百年来,大同府文庙曾培养了多少国家栋梁之才,它是大同文化教育的发祥地。
大成殿内,供奉的是至圣先师孔子的雕像,周边是孔子弟子以及孔子思想的介绍,展现儒家文化的渊博智慧。不少游客在此瞻拜,感受大殿蕴含的孔子所向往的“郁郁乎文哉”的深厚文化底蕴。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来大同驻藩,大兴土木修建代王府。他看上了当时位于城东的府文庙的位置,认为此地风水上好,便将府文庙迁到了城东南的云中驿,即现在的府文庙所在地。大成殿得名于宋徽宗,当年他尊评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殿内供奉至圣先师孔子铜像,两边是十二贤哲牌位。
遥想几百年的时光里,多少文臣武将、举人进士、国家栋梁之才,在此将儒学文化传承下去。
大成殿后,是一尊3米多高的汉白玉孔子塑像。仰望先师,仿佛能感受到他仁、礼、孝、悌的思想内核,追远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看孔子像周围,南有大成殿,北有尊经楼,东有名宦祠,西有乡贤祠,既展现了浓郁的教育之风,又彰显了儒家文化丰硕的教育之果。
孔子像后面的尊经阁是大同府文庙中最高大、最漂亮的建筑。尊经阁即为儒家学宫中的藏书楼。只见二楼悬挂“千言道经贯古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楹联,道明学习儒学经典文化的重要性。再看檐下有“博学审问”牌匾,配以“古今学问在审问审问方成学问,天下常道非可道可道师法常道”楹联,涵盖了儒、道文化渊源。走进藏经阁,一组孔子问道老子的青铜雕像展现眼前,老子仙风道骨,孔子谦卑有礼,两位智者的论道点亮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星空。
“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伟大价值,在当今社会也有深远影响。”正是这座富有深刻内涵的精神圣殿,让人们将儒家思想文化不断隽永于心,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于传承中焕发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