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我,上小学、中学时,一年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春游或者秋游。当时,一般都是去公园,而且多是市内或市郊的公园,像什么颐和园、北海、中山公园之类。知道游园的消息,会兴奋好几天。爸妈提前给准备好面包、饼干等好吃的带上,有的比较困难的家庭给带块烙饼,甚至有的就是白薯、窝头。基本没有带水的,更别提饮料了,好像那会儿也没有饮料,都是喝自来水,北京话叫“撅尾巴管儿”。公园里喝的水看起来比较高级,有那种专供游人饮用的自来水,都是一样的水,就是水嘴朝上、比较细,那水喝起来甘甜舒爽,比现在的纯净水好喝多了。
那会儿的孩子们玩的东西多,而且都是室外的,什么打尜儿、滑冰车、抽汉奸,弹玻璃球、拍烟画儿、拔根儿,还有什么推铁环、糊屁股帘儿等等。一天中,上学前、放学后,满街筒子疯玩,快乐无比。但是很少有去公园的,所以学校组织游园对于儿时的我们尤其有吸引力。来到公园,孩子们象群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虽然对公园内的很多东西不太懂,也不知道欣赏,但是这份新奇、这份快乐,这份无拘无束,至今让我深深思恋。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的世面多了,生活条件好了,快乐却越来越少了。经常去外地游玩,北京的公园却基本不去了。儿时的快乐时光是永远抹不掉的回忆,趁着疫情期间不能远游,把北京的公园再好好游一游,找寻一下儿时的快乐记忆,真的很美妙。
北海公园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小时候最熟悉的歌,每当唱起这首歌,脑子里的画面就是红墙、白塔,就是小船荡漾、欢声笑语,好像这首歌就是北海公园的宣传画。
在北京的公园里,小时候去的最多的就是北海公园。一是近,二是门票便宜。七十年代好像是五毛钱。即便这样,花五毛钱去趟公园,对于一般家庭也不算便宜。所以一年中很难去上几次,要是能划一次船那就跟过年一样,美的不亦乐乎。
北海公园位市中心,东邻景山,南濒中南海,北连什刹海 。全园以北海为中心,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和团城景区组成。小西天、九龙壁、白塔、永安寺、团城、玉瓮是整个公园的精华。
北海公园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辽、金时,至元八年,已成为颇具规模的皇家御苑。后又经明、清不断的修葺和增建,建起了许多亭、台、殿、阁。清顺治八年,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临根据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琼华岛上建藏式白塔,塔前建白塔寺。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北海惨遭践踏。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巨资对北海公园予以修葺,疏浚了湖泊,维修了古建筑,北海公园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市民最喜欢的公园。
(图片来自网络)
这次去北海公园,用了两个半天。都从北门进,第一天主要游览了琼华岛,第二天主要玩了北岸、西岸、和东岸的景点。
第一天,北门进。六点刚开门时,基本都是早锻炼的老年人,很安静。
沿太液池东岸南行,水面平静如镜,岸侧垂柳依依,一片翠绿中殿宇楼阁掩映。
为什么北海的湖叫太液池?
西汉时,汉武帝在建章宫西北部引昆明池水,开凿大池,名:太液池。池中筑三个岛屿,象征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仙山。这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自此之后,”一池三山“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直到清代。
唐贞观年间,建大明宫,引龙首渠入城,为”蓬莱池“也即”太液池“。
元代,北京也有了太液池,即为现今北海和中海。
明代,仍保持元代太液池的规格和格局,经扩建,往南开凿南海,扩大了太液池的水域面积,奠定了北、中、南三海的布局。
所以,太液池是北、中、南三海的总称。北海成为公园,中、南海成为国家首脑的办公地点。
园外的建筑和园内的景观反差有些大,我觉得不很协调,不知当初的规划设计者们是如何考量的。
颐和园借景造园的理念是不是应该好好借鉴?最起码不应该对园内景观有影响吧。
白塔在绿树浓阴中耸立,长廊依偎太液池畔。
陟山桥正对东门,过桥可登琼华岛。
陟山桥在清乾隆五年拆旧改建而成,整座桥牢固耐腐蚀,基础部分为花岗岩砌成,桥身和三孔拱券均为烧制青砖砌成。
继续南行,是一片荷塘,西南向隐约可见团城。
偶见荷花含苞待放。
鸳鸯池中嬉戏。这只很特别,羽毛多色,应是一只美髯公。
白塔在一片翠绿中越来越清晰。
池水碧蓝,林木翠绿,白塔白桥映池中,牌楼魏巍,背山而立。
沿岸西行,来到桥头。
桥头一座木牌楼,坊额“积翠”。此牌楼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约700余年历史,后经多次修缮。四柱三间三楼绿琉璃瓦庑殿顶形式,“积翠”形容琼华岛层林郁茂、青翠欲滴的景象。
牌楼在北京多见,尤以颐和园、北海密度最大。印象里感觉颐和园数量更多,其实不然。据考证北海的牌楼总共16座,而颐和园只有15座,也就是北海的牌楼数量比颐和园还多1座。当然,因历史原因,颐和园有的牌楼被毁掉了。
北海公园的牌楼无论从密度和数量上都是目前最大的,如果您来北海,一定多留意北海的牌楼。我往后有时间也一定把这些牌楼仔细细欣赏一遍。
牌楼前一对石狮子,姿态威猛、张口露齿、目光炯炯。
积翠牌楼南侧是团城,北侧是一座石桥-长安桥。团城现在没有开放。
永安桥前身是元代的一座木桥,乾隆八年改建为三曲折、三孔拱券石桥,两侧有望柱。1979年时对永安桥进行过全面修葺和加固处理。一座宽阔的石桥连接琼华岛和团城,两端有古石狮、古牌坊,是北海公园内最大的桥梁。可以说,永安桥和白塔合在一起就是北海公园的标志。
永安桥北端还有一座和积翠牌楼同样的木牌楼,坊额“堆云”,两排楼南北对应。所以,永安桥也被叫做“积翠堆云”桥。
牌楼北面两侧同样摆放一对石狮子,与积翠牌楼石狮子不同的是面朝北,也就是朝着永安寺方向。由于石狮距永安寺山门很近,很多人就以为这对石狮是守护永安寺的,所以老北京就有了一句歇后语“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形容人“钻脑袋不顾屁股”、“自私自利”。至于石狮子为什么头朝里,还有待考证。
牌楼北正对永安寺山门。山门两侧各有三座铜制摆件,非常有意思。
铜鹤,是长寿、吉祥、高贵的象征。
铜鳌,龙头龟身,相传是九龙之子的老大,代表节节高升,勇夺第一。
最有意思的是一座三只鹤连在一起的铜质香炉,每只鹤都抬起一条腿、弯着脖子梳理背上的羽毛。这种造型的铜雕制品还真头回见,仔细琢磨它的寓意应该是和平、友好、安详,“同贺”、“普天同贺”。
由于时间尚早,没到永安寺开门时间,先往西走走。
不远,一座汉白玉石桥-三折小玉带桥。
(在西岸看到的小玉带桥)
琼华岛西侧,有假山围成一小内湖,湖口一座三折玉带桥,形成假山、青砖房、荷花湖、玉带桥组成的园林景致。三折玉带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此桥特别之处是桥体为三曲折石拱桥,中折是圆拱券桥洞,桥的望柱、栏板起浮转折、状如玉带,故此桥称小玉带桥。
琳光三殿琼华岛西麓的主体景观,三座殿宇依山建造,层层升高,最下面的是琳光殿,中间是甘露殿,上面是水精域。岸边,两座无字牌楼分立。
继续前行,至岛西北角时,前方施工封闭,沿琳光殿北侧一条小路上山。北岸的景致很养眼。
高处看琳光殿的建筑,细细品味中国古建之美。殿顶黄、绿、蓝琉璃瓦拼花,正脊雕龙,两端绿琉璃大鸱吻,垂脊绿琉璃戗兽、三只坐兽、最前是仙人骑鸡,做工精美、布局精巧、色彩精妙。中国古建的美表现的淋漓致尽。
至撷秀亭,这里离白塔已经很近了,但看时间还富余,体力也还充足,便又原路返回,继续从永安寺山门进。
8点10分,购票,10元,进永安寺,登岛、看白塔。
永安寺,建于琼华岛南坡,公元1651年,清代时在前殿废殿的基址上建起了一座藏式白色喇嘛塔,并在塔前建寺,名白塔寺。公元1743年重修后,更名永安寺。
白塔为永安寺的最高点,坐北朝南。从山门开始,自低到高依次有法论殿、龙光紫照牌楼、正觉殿普安殿、善因殿、白塔等一系列建筑。
进山门的第一个院落正殿-法论殿,殿内供奉释迦眸尼佛像。
法轮殿两侧钟、鼓楼分列。
院中一座铜铸香炉很特别,足顶部雕有人面像,不知是何来历。
石底座虽雕刻简单,也很有年代感。
拾级而上,是面木牌楼,坊额“龙光”,“龙光”两字透着皇权的至高和威严。背面坊额为“紫照”,紫照 为紫气之映照,皆为祥瑞之兆。
牌楼工艺精美,不管是斗拱、彩画、还是花板,皆雕龙贴金、精工细作,尽显皇家气派。
穿过龙光牌楼,龙光牌楼北,东西两侧各有一亭,东侧“引胜”亭,内有乾隆《白塔山总记》石碑一块。
西侧“涤霭”亭,内立《白塔山四面记》碑,“引胜”、“涤霭”皆乾隆御笔。
两亭北侧及岛上多处堆叠着不少太湖石,这些太湖石是宋徽宗在汴梁城建皇家禁苑时,于江南太湖地区采撷的。金时,金世宗在北海建大宁宫,将这些石头运到此地,点缀于琼岛各处。
引胜亭北,矗立着一块石碑,碑南面刻有昆仑二字,此为北海昆仑石碑。
它是乾隆七年所立,碑上醒目的“昆仑”二字,是乾隆御书。碑的阴面和侧面刻着乾隆帝的三首诗。昆仑石碑底座上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方洞,石洞里长着一棵桧柏,树龄约80年左右,形成树石结合的奇特景观,名曰:“石上古柯”。
昆仑石背面正对一山洞-楞伽窟,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内有石佛像。
继续向上是正觉殿,殿内供奉未来佛弥勒和韦陀。
正觉殿两侧建有“云依”、“意远”二亭。
正觉殿之上是普安殿,内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像。正脊两端绿色琉璃大鸱吻,中间二龙戏珠活灵活现。
正殿两边有东西配殿,东配殿“圣果殿”,西配殿“宗境殿”。宗境殿南侧有小门,通往西侧的悦心殿。
正殿前廊两侧各放一只转经筒,上刻时轮咒图案。
过普安殿,再沿木梯向上,来到白塔脚下。
白塔前还有一座四方小殿-善因殿,建于乾隆十六年,比建于顺治八年的永安寺和白塔晚了整整一百年。
殿顶为上圆下方的双重檐,象征“天圆地方”。东西北三面的殿墙无门无窗,殿门南开,有四扇做工十分精细的青铜隔扇门。
善因殿外墙上镶嵌着455尊白伞盖绿度母坐像, 殿内供奉着北京保护神铜质鎏金大威德金刚神像一尊(原像毁于文革,此像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按原样仿制),神像上方有精美唐卡铸铁藻井,为制作于乾隆朝的原物,是北海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
善因殿建筑精美异常,贴花、雀替、套兽、鸱吻、戗兽、脊兽无不精致,整个像一件艺术品。
来到白塔脚下。记得小的时候,白塔是可以随便上的,现在和永安寺一起售票参观,石栏之内是不能进的。
白塔是北海公园的标志,建于清初顺治八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叫覆钵式塔,为藏传佛教典型的佛塔。最初,白塔所在之处为一丘陵,原为金大宁宫琼华岛广寒殿旧址。清顺治八年,依西藏喇嘛恼木汗建议,建塔修寺。
白塔自建成后进行过多次修缮。清康熙十八年,北京发生地震,白塔被震毁,两年后重修,重修完成后在琼华岛的东南山腰处立碑纪念。
雍正八年,北京地震,白塔再次损坏,雍正十年,重修完工。
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顶被损,宝瓶向西歪倒在天盘之中。修复时,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舍利。
白塔塔身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塔身为覆钵式,因此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中部塔肚为圆形,上部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塔刹。
整个塔身有306个方形青砖透雕通风孔,这是为塔木构架通风之用。塔内部有立木一根,为白塔主心木,柏木制,从塔基处直通刹顶。
塔身中间正南面是“时轮金刚门”,门周围用西番莲花装饰,中间为木质红底金字的“时轮咒”,即所谓“十相自在图”,有“吉祥如意”之意。
十相自在图是藏传佛教时轮宗的一种极具神秘力量的图符。它是由7个梵文字母加上日、月、圆圈共10个符号组成的。这组字图为清代藏传佛教著名领袖章嘉国师所写。
塔四周有汉白玉石栏环绕。石栏感觉是后来做上的,小时候没记得有,好像那时白塔是能伸手摸到的。
顶部为两层铜铸镏金华盖,下层为地盘,上层为天盘。地盘下面挂有16个铜制风铃,铜铃成六角形,外面铸有六字箴言。天盘铸有浮雕的轮、螺、伞、盖、花、瓶、鱼、结8种图案,均有吉祥如意寓意。天盘中间成半球形圆顶,圆顶的上端有矩形底座,在矩形底座之上托有鎏金火焰宝珠塔刹,包括铸铜镏金半月和太阳,月下日上。日上为倒卷莲花须弥座,托有巨大的桃心,心的四周为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佛法如日月一般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白塔下面放了两门古炮,这可不是用来打仗的。原来,清朝初年皇上唯恐有人造反,一旦打进北京乃至故宫来,得有人报信啊。有人出了个主意:鸣炮。于是就在位于市中心,别太惊吓到皇上的北海琼华岛最高点安放五门大炮,相当于古时烽火台放狼烟,一听炮响,马上行动,皇上在喊救命了。
白塔为琼华岛最高点,高处俯瞰,水清林绿,殿宇楼阁相映成趣。
白塔往下可以到达琼华岛北侧的临海建筑,由于施工,岛北侧全部封闭,只能往东下山。
半月城位于琼岛东麓山脚下,座西面东与陟山桥相对,建于乾隆十六年。智珠殿建在半月城城台上,红墙绿瓦,雄伟壮观,四面有五个牌楼相对,中轴对称、布局别致。
智珠殿西北、西南各两座牌楼对称分布,牌楼制式、规格相同,皆无匾额。
在智珠殿前的平台可远远望见中国尊的倩影,景山的殿宇楼阁清晰可辨。
从智珠殿北侧往下,过见春亭,就能看到琼岛春阴碑。
琼岛华美,尤以春景为盛。当春季来临时,白塔与山门、石牌坊至智珠殿、见春亭等一系列建筑、风景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
乾隆亲笔题写的“琼岛春阴”石碑在琼华岛东北角。碑为四方形,碑身四周刻缠枝纹饰,背面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碑座四周有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护栏。
石碑的雕刻相当精美,须弥座四周除了漂亮的花纹外,还雕刻有一组神像,个个神采飞扬、活灵活现。
石碑顶部为方首四角攒尖顶,四脊各雕有一条游龙,绝对的石雕精品。
琼岛春阴碑往下右行,就来到陟山桥头,正对智珠殿的牌楼-智珠牌楼,刚才说智珠殿四面五座牌楼,这是最大的一座。
智珠牌楼也称陟山桥牌楼,为一座四柱、三间、三楼,金色琉璃檐顶,无额的木质牌楼,坐落陟山桥头,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正脊大鸱吻,垂脊上戗兽、三只坐兽、仙人骑鸡,
智珠牌楼同半月城一起建于乾隆十六年,使用的是如同网状的“云头如意斗拱”,在斗拱之下,花板的外侧又附有一排垂花,看上去十分华丽气派。目前有这种多层“云头如意斗拱”的牌楼非常稀少,仅在北京的云居寺和雍和宫可以见到。
明清的木牌楼都有戗杆,现存的有戗杆的木牌楼已经比较少了,而同时有神兽的牌楼就更加稀少了。
智珠牌楼坐西朝东,其西侧有两根戗杆,东侧有四根。每根戗杆下都有一只石雕神兽,一共六只,它采用了“实体雕”的刻法,模样十分逼真传神。
西侧两根戗杆底下为蛟龙;东侧最外面的两只是石狮,里侧的是两只麒麟。
过陟山桥,沿东岸,出北门,第一天游览结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