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北京人都走过二环路,一半的中国人也都走过这条路,凡是走过这条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环有一座天宁寺桥,桥边有一座高高的宝塔和烟囱。那座宝塔就是天宁寺里的辽塔,而那根烟囱则是北京二热。二热就是北京第二热电厂,第一热电厂在八王坟。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宁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宁寺呀,对吧?而且,按道理说这个寺肯定要比塔岁数大。所以,这座天宁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后。多数情况下,寺庙都没了那塔还能剩下来。我们前二天在赤峰看的辽塔也是寺没了塔还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过一个天宁寺,那寺也没了,可是寺里的凌霄塔还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说北京的这座天宁寺历史可是相当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时代。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最牛的一国,开始的时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现在的大同。后来的孝文帝拓跋宏迁都到洛阳,推动北魏达到兴盛。北魏是鲜卑人政权,也是少数民族,他们有一个非常残忍的制度就是“子贵母死”,拓跋宏被立为太子之后,他的生母便被赐死。孝文帝时期,还没有北京城,有一个幽州。北魏兴佛,当时在这个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没说具体哪一年,就说是延兴年间,那就说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杨坚的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汉人又当了皇上,定都大兴城,就是现在的西安。北京这里还是只有幽州城,这座光林寺就被新来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业寺。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二百年,阿育王成为印度最大的王,他后来皈依佛祖,开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纪,迦腻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扩大成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资在洛阳白马寺建了一座佛殿,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过里面没有佛舍利。白马寺是东汉时期佛教东渐时的印度僧人所建,从那时起,就有不少佛舍利传入中国。到了隋文帝时期,又大兴佛教,隋文帝到处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说是印度阿育王送给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实不可能,因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腻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样,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处建塔藏这些佛舍利,据说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业寺这里也建了一座塔,也是为了秘藏佛舍利。就是说,最早在隋仁寿二年就有了天宁寺塔。据说隋代的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难持久,现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和杨玉环要好的那个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二年(公元713年),这个弘业寺来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个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时的会昌灭佛,弘业寺也被毁得够呛,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毁了,里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毁了。天宁寺的隋代木塔虽然没了,大概也能脑补出它的样子,肯定是类似于应县木塔那样的楼阁式塔,隋唐时期楼阁塔居多。
隋之后是唐,唐之后是五代十国。唐末时期,镇压黄巢起义的酋长李克用崛起,当上了河东节度使。他的儿子李存勖更激进,自立为王,这就是五代中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的河东节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从珂,可是又打不过,他就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招北方辽国契丹人来帮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后晋,当上了契丹辽王的儿皇帝。契丹人进关后,在北京这里以幽州城为基础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现在的广安门一带。那他们肯定会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么的,这个天王寺当时就在燕京城内,也得到了重建,成为大刹。辽国皇帝通常派一位皇亲国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时候,驻扎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兴军节度使耶律大石。他们继续搞城建,其中一项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筑塔。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攻克辽中京后,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这边和天祚帝失联之后,这个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辽帝,叫做辽宣宗天锡皇帝,开了一个新的年号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这时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锡帝上位之后,一边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击;一边还要继续建造那些纪念性工程项目。天王寺的这座塔这个时候刚好完工,不过不知道塔里还有没有佛舍利。塔起之后没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个月,这耶律淳饮酒过量爆发心肌梗塞就弯回去了。因此,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历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迹。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宁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维修此塔时刨出来一块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说当年此塔的建造师是寇世英,时间是天祚帝的天庆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后,辽代灭亡;耶律淳弄出来的那个叫北辽没过几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脱,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辽,又残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东北的残渣余孽又鼓捣出了一个东辽,也没苟延几年。所以,天王寺的这座塔就成了辽代的最后一座塔,很有代表性。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打败了辽国之后,就接手了燕京城,并且在这里大兴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这就是金中都。完颜部落能够崛起完全是因为辽末天祚帝进退失当,而且还有大鸟掺和进来。女真地区有一种非常厉害的老鹰叫海东青,天祚帝每年让完颜部落进贡若干只海东青。后来海东青越来越少,天祚帝还是贪得无厌,逼得完颜阿骨打不得不带着他的部落挑灯夜战,不对,应该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们去吉林赏雾凇,见当地满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着一只海东青的。这个天祚帝亡国还真是一只鸟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最后拿下燕京第二年就归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才把都城从上京会宁府(如今的哈尔滨郊区阿城)迁到燕京,燕京成为金中都。金代时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刹,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经营,这座寺达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着海陵王进驻中都,住进了天王寺念佛,他就顺便把这寺改了一个自己的名号,叫做大万安寺。海陵王之后的金世宗在香山盖了一座香山寺,其后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题名“大永安寺”,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庙。
这座大万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续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过元代的时候,天王寺已经不在元大都城墙范围内。元末帝惠宗时期,各路矛盾纷纷激化,导致各地民众纷纷站了起来。其中一路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就很厉害,这郭子兴没有帝命,站起来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这时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后继站了出来,接过了郭子兴遗传的扎枪,他这个人命中注定穿黄衣。朱元璋率领众将官及其喽罗们先是打下了集庆路,就是现在的南京,然后他就把集庆路改名叫应天府,在那里称了帝,叫做太祖,国号大明,开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来,明军一鼓作气攻占了元大都。元大都当时是元惠宗的都城,他当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这城里坐着一个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开国皇帝的军队摇旗呐喊,你看看,这两拨皇帝的军队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后,这末皇帝没有打过始皇帝,从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说这个元惠宗跑得好,还算是顺应天时,便给他起个名字叫“元顺帝”,并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军元帅的是第一集团军司令徐达和参谋长常遇春,他俩打了胜仗肯定是要庆祝,历史中没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记载,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这个时候被销毁了,仅余一塔,砖砌的,烧不动。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开了握着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谋士姚广孝鼓秋来鼓秋去,把建文帝给鼓秋丢了。燕王朱棣如愿以偿地坐上了建文帝没坐热的龙椅,握上了那个炙手可热的印把子,他在应天府登上了基,然后改年号永乐。永乐皇帝登基后把北平府改成了顺天府,开始建设都城,这就是北京,没多久就把明都从应天府迁到了北京。永乐皇帝登基之后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仅把寺重建,还重修了那座辽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现在的名字“天宁寺”,这个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题的,就是“敕建天宁寺”的来历。明代末期,天宁寺又一次毁于战火;清乾隆年间又重修,在当时成为名刹。这座天宁寺自元代被框在城墙外就再也没有进过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内城墙,南边就是前三门一线;后来修了外城,南边扩大到永定门、左安门和右安门一线,外城西边到广安门,和内城有一个西便门,天宁寺既不在内城里,也不在外城里,但是紧靠外城墙。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天宁寺的中心还是那座辽塔,塔前面的建筑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门;但是塔后面的所有建筑都荒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民国期间修改后的模样。最近一次修缮是2007年,以后还经常刷油抹灰,所以现在看上去还新光闪闪。
这座山门殿和北京其它寺庙类似,比如我们上次在沙滩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门石拱窗,灰瓦单檐硬山顶,屋顶下部是无斗拱梁架。进去一看,感情这是山门殿和天王殿合二为一呀。中间坐着大肚弥勒佛,没有佛龛和背光,他后面背靠背站着韦陀。两边没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画在墙上的彩色画像。门上的那块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时现代书法家的字。
进了山门就一切尽收眼底了,钟鼓楼、东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个院子里。还可以看见后面的辽塔和二热的烟囱。
钟楼那边背阴儿,看看鼓楼得了,新油的,应该是民国重修的那座,中规中矩的清代营造式样。
西配殿,卷棚硬山顶,少了一条屋脊。
站在西配殿门口就把后面的主角都见了,乾隆年间的功德碑、正殿和后面的塔,前后台之间没有院墙。这里现在是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里烧香。树荫里的轿车应该是管理单位处长或者参谋长的。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宝殿,而是接引殿。
这座接引殿是现在本寺中仅次于辽塔的古建筑了,应该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里中间坐着的是金丝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弥陀佛,西边山墙上画着大势至菩萨像,东边山墙上画着观世音菩萨像。这三位佛和菩萨称做西方三圣。接引殿通常在寺里的后院,这座殿前边过去肯定还有一座殿,而且应该是供释迦牟尼佛像的。问了一下殿里的志愿者,说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释迦殿,乾隆重修时就已经没有了。按说,山门里是弥勒佛,中间有释迦牟尼佛,这个后殿就应该是燃灯佛;西方阿弥陀佛应该是在中间大殿里释迦牟尼的右手边,左手边是东方药师佛。这座寺建毁建毁的好几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摆乱了。
这座大殿规格并不是很高,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面是绿色琉璃瓦单檐硬山顶,无斗拱梁架。进去一看,屋顶所有露明的梁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没有找到重修记录贴,但应该也是乾隆年间的。我估计这个大殿的框架都是过去的,墙可能是新的,或者贴了新皮。在里面看这座大殿还是非常漂亮的,没有斗拱还能做什么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后面也没有院墙,直接就是塔院,里面那座站着的就是著名的天宁寺塔。
这院子里摆着一块白玉雕刻,上去仔细看了一下,是自在观音像,肯定是近年发了财的香客进的贡。
塔前还放着一个汉白玉须弥座,这个应该是供桌,现代制品,桌上没有香炉和花瓶。
还是观塔吧。这是一座典型的辽代八角密檐砖塔,这种样式的塔盛行于辽金时期。先看看下部。
最下面有三尺高青砖月台,然后是双层须弥座基座。上面那层须弥座就是常见的样式,壶门佛龛里有佛像,佛龛外面立柱上是金刚力士。下面那层须弥座很有意思,壶门佛龛里不是佛像,而是向外扑出来的狮子头;壶门外面也没有金刚力士,而是花草砖雕。须弥座之上居然还有一层砖雕勾栏,真高级!这在其它辽塔里可是没见过。勾栏之上是三层莲花瓣,那就是莲座呗。据说过去到重要日子,比如佛诞节,寺里的僧人会在这些莲花瓣里灌上灯油再插一根灯草,天黑之后全都点亮。我想那情景一定很神奇,就想看看这每个莲花瓣能装多少灯油,使劲跳脚,不行,够不着。
从最下面一层须弥座开始,每向上一层就缩小一圈。到莲花座最小,可是莲花座还是比塔身大了二圈,目测莲花座和塔身上的第一层屋檐是一样大的。从整体上看,这座塔有一个非常稳固的基础,所以塔就会显得特别稳定,给人一个特别踏实的感觉。莲花座上就是砖砌八面塔身,看看塔身南面正面的砖雕。
太精美了!中间是一座拱圈门,门两边站着两位金刚力士,辽代砖塔上的金刚力士像都是浑身肌肉,而且都是非常用力紧绷的样子。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的人物雕像也是这个样子,你如果看他的那座《青铜时代》,那就是这里金刚力士像的翻版。我估计罗丹肯定当年来过北京旅游,也在此塔下嗟叹来着,回去就塑了一座《青铜时代》力士像。你再回想一下健美比赛里的男演员,是不是都摆成这里金刚力士的姿势?当然,他们先要练出身上的那些疙瘩肉。金刚力士头顶上是腾云驾雾的两位飞天菩萨,最上面是一座垂帘华盖。再看门框,拱券上有二龙戏珠。这门有框,有楣,有扇,有簪,这都不稀奇,我在银山塔林见过这样的砖雕券门。最让我惊讶的是这门扇格芯里居然是三交六椀棂花,这种棂花只有皇宫才用,明代皇宫紫禁城里才有,宫外顶多就是双交四椀。辽代契丹人会熟练掌握汉人顶级营造样式、还把它用到寺庙里?这扇门外摆放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还是全规格的:须弥座、莲花座和背光都齐全。上面拱券门楣里是一尊毗卢遮那佛像,他的左手站着的是迦叶尊者;右手站着的是阿难陀尊者。这个正面的砖雕实在是太震撼了,精细无比,神态端庄的佛像和张牙舞爪的金刚。看那金刚力士像的破损程度,再看那些佛像的完好程度,我估计金刚是辽代原作,佛像可能是清代或者近代新作。
侧面就是一扇直棂窗,也有砖雕人像,窗两边的人像已经看不出来模样了,窗户上面是骑着六牙白象往南走的普贤菩萨。
东面正面和南面基本一样,门前没有那尊释迦牟尼佛像,门楣里也是毗卢遮那佛像,就是大日如来,手势和南面那尊不一样。
北面正面的砖雕破损很严重,只能看见门楣里的千手观音像。
这个侧面窗户上的砖雕是骑着青毛狮子也往南走的文殊菩萨。
塔身上的这一圈砖雕真是非常棒,我们在赤峰刚刚看的那座大明塔也是八角辽代密檐砖塔,但是远没有这座精美。这座天宁寺塔的塔身往上是十三层密檐,每层都是砖雕仿木的梁枋椽脊和斗拱,最神奇的是每层屋檐上都是绿色琉璃瓦,还有琉璃的脊兽和仙人骑鸡,居然连套兽都是齐全的,太精密了!屋脊下挂着风铃。我看应该是近年重修过的。塔顶上的塔刹是双层莲花座上砖砌的宝珠,尺寸和塔比起来有点偏大,原来这个塔刹是乾隆二十一年改的,原装的辽代塔刹是铁的,那应该是仰月宝珠。中国北方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不少辽代密檐砖塔,风格都基本一样,但是这座天宁寺塔是所有辽塔中最后一座,所以能做得这么精致。建此塔时,因为天祚帝的穷奢极侈,辽国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从此塔的精细也可以反映出当时世道的奢华风气。有人说玲珑路上的那座玲珑塔是仿造这座天宁寺塔建造的。其实,玲珑塔更接近辽代其它的那些密檐砖塔,比如银山塔林的那些塔。天宁寺塔和其它辽代密檐砖塔最大的不同一个是它比塔身大的基座,还有一个就是上面十三层密檐的外轮廓线,其它的辽塔惯例都是直线;只有天宁寺塔是上面向里收缩的一条弧线,这在唐代叫做“收杀”。所以,天宁寺塔在辽塔里是一个特例,而玲珑塔模仿的是辽塔的惯例。
塔后现在重修了一个院子,有一座刚刚刷过油的垂花门,门口的工人说里面是师傅住的地方,不让进。可是我在整个院子里除了穿便衣的志愿者,就没见一位穿制服的僧人。
西北角上还有一座小小的如意门,探头向里面张望了一下,里面是一条夹道,东边有一排房子。据说永乐皇帝的军师姚广孝退休以后曾住天宁寺的西北角僧房,我估计应该不是这里,明代的西北角现在已经没有了。
站在宝塔的身影里,看一眼它的外轮廓。
我在二环路上走过无数次,也看见这座塔无数次,这次终于身临其境仔细欣赏了一下,真不愧是辽塔中的极品。它的各部分比例非常协调,远观就可以感觉到塔形很匀称,既不像赤峰大明塔那样胖,也不像银山塔林辽塔那样基座太小而显得头重脚轻。辽代的砖塔除了这种密檐塔,还有仿木楼阁塔,我曾经在涿州见过两座辽代砖塔,就都是仿木楼阁塔。当时的涿州是幽云十六州的最南部,紧邻北宋,多年下来就学会了仿宋式楼阁。而北方虽然这种密檐砖塔居多,可也是融入了很多更精细的汉族造塔样式,逐渐减少了游牧民族的粗犷风格。所以,这座天宁寺塔是辽代密檐砖塔建筑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
想起还见过一座别具一格的辽塔,和所有辽塔都不一样,有汉族楼阁元素,有印度覆钵元素,还有尼泊尔覆钵塔元素,混合在一起,别具一格。这座特别的辽代砖塔就是天津蓟州白塔,在独乐寺之南的观音殿里。我有一篇小文《走蓟州,渔阳鼙鼓声已绝》中有图片,网上可以搜到。
看辽塔一定要最后再看这座天宁寺塔,不仅因为它是辽代最后一座塔;而且最重要的是因为它是最精美的辽塔。有话说“黄山归来不看山”,看天宁寺塔也有此意。
最后,离开之前再回望一眼这座精美的天宁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