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许多寺庙都建在平地或者缓坡上,而在1500年前,位于山西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就出现了一座空中楼阁——整座寺院“挂”在悬崖上,远看像浮在半空,人称悬空寺。
悬空寺上方是危危巨石,下方则是一条时常泛滥的河流,雨洪裹挟着泥沙碎石,不断冲刷深谷。直到现代,人们才在上游修筑水坝,形成了一个大水库将洪水灾害逐渐消除。很难想象,婉约的寺庙建筑居然立于这样险峻的山水之中,给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
悬空寺建立的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落差相当于30层楼。后来因历年河床淤积,如今仅剩60米左右。即便如此,1500年来经受了无数次的山崩、地震和雨水侵蚀,始终屹立不倒。在过去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修建如此高度和稳固的楼阁呢?
恒山地区流传这样的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马尾指的是承载楼阁的红色立起木桩,总共30根被分为三组,设置在楼阁和栈道下面。初看寺庙时,感觉仅靠这三组木桩支撑在悬崖上。实际上在庙宇紧贴的山体内,有超过2/3长度的木材深入,其中的力学原理便是以这半插横梁为基础,借助岩石的托扶,回廊栏杆、上下梁柱左右紧密相连形成一整个木质框架式结构,也增加了抗震度。
而相传,寺院建造的设想来源于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追寻仙人升天的境界,远离世俗纷扰的地面,精心选址设计于此地。如今看来,悬空寺不仅是中国古代木制建筑的精粹,也是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寺庙。那层层叠叠的楼阁下,巍然伫立的粗壮木桩,顶天立地般坚固支撑,代表了寺庙的神圣,更有一份超脱的清高与孤傲。
悬空寺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两个大字,徐霞客也在游记中赞此庙为“天下巨观”。引得后世甘于冒险的游人蠢蠢欲动。寺庙整体呈“一院两楼”格局,楼阁殿宇40间,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跟随古人的足迹走进寺院,一路体味缭绕香火,悠然穿过禅房、佛堂,再踏入殿宇连接的木栈道。
此时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用心体会双脚踩在木地板上的感觉。一个工作人员挑着一担清水,健步如飞从旁边擦身而过,稳稳当当,再次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令人意外的是,沿途触手可及的红色立柱,推一推竟然可以晃动。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木桩并不承重,但是遇到极端情况,相当于给悬空寺增添了一份保险。在最近40年内,当地曾发生过2次6级左右地震,而悬空寺依然挺立就有这些木桩的功劳。
悬空寺除了外观惊险奇特,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三官殿是全寺最大的建筑,殿后挖了很多石窟,岩石被凿成直角梯形,这样的构造使真正的重心倾斜到真正的岩石里,形成一半房子一半洞穴的特有建筑形式。穿梭在这些殿宇内,只觉得重重叠叠,感觉窟中有楼,楼中有穴,窟连楼,楼连殿。俯身观看,峡水长流,如置身九天宫阙。
悬空寺的奇迹,还有教派上融合。纯阳宫中,供奉着道教的吕洞宾,雷音殿中供奉着佛教的释迦牟尼,三教殿中同时供奉老子、孔子和佛祖。自古以来,天下寺殿多是分立,悬空寺却将三教融为一殿,实为罕见。至今令历史学家都不解其深意。于是有人将“悬空”二字解读成“玄空”,玄代表道教教理,空代表佛教教理。如此寺庙,可谓海纳百川。
古代有诗形象赞叹悬空寺: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只有来到此地,才能读懂这句诗的真正意境。其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内涵之丰富,在国内寺庙中都堪称一绝。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