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山西五台佛光寺。

山西五台佛光寺。

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32公里佛光山腰,出五台山西门,沿着盘山公路开车20分钟即可。

寺因山势建造,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唯西向低下而豁然开朗。寺内松柏苍翠,殿阁巍峨,环境清幽。据《古清凉传》记载,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99),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曾路过这里,看到一团佛光,于是下令新建寺院,名为“佛光寺”。隋唐寺庙兴盛,名博长安,敦煌等地,远及日本。《高僧传》,《古清凉传》,《佛祖统计》等经籍都有记载。

原有主要建筑弥勒大阁,宽七间,高32米,是五台山著名佛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禁止佛教,寺宇被毁。唐宣宗即位复佛法,大中十一年重建。

现存六角形祖师塔,是北魏遗物。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佛光寺被毁留存代建筑物,也是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祖师塔高八米,平面呈六角形,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仅假门。塔座由逐级收分的六层青砖砌筑,第六层上再起台阶三层。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开有扁平的拱卷门,顶上饰以莲瓣形的火焰,室内供有禅宗的无名、慧明两位祖师塑像。整个小阁的装饰带有印度风格和南北朝遗风。塔刹的下部是两层仰莲承托着六瓣形的宝珠,宝珠上又覆莲瓣两层,顶端再冠以宝珠。该塔造型殊异,风格独特。这是佛光寺创建时期保留至今的唯一实物。

据山腰的东大殿,雄伟壮丽,为唐代所建,根据殿前石幢刻字和殿内梁架上题记核证,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在弥勒大阁旧址上重建。是中国排名第三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在五台县的南禅寺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早的唐代殿堂式木构建筑。东大殿绝大部分建筑构件保持了唐代初建原构,并且保留了众多创建时期遗留下来的泥塑、壁画和题记,整体结构完整。

殿身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形制。前檐当中五间安有大型板门两近间及两山后间按直棂窗,便与殿内后部采光。东大殿殿内佛坛横跨5间,雕塑35尊佛像,比例适度,躯体自如,面形丰满,线条流畅,均为唐代作品。佛坛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塑弥勒佛,右塑阿弥陀佛;左梢间塑骑象普贤菩萨,右梢间塑骑狮文殊菩萨。释迦牟尼前站阿难、迦叶,三佛前各塑4位胁侍菩萨、两位供养菩萨,佛坛前塑两尊护法金刚。

围绕佛坛的殿内墙壁前,排列着二百九十六尊罗汉,为明代塑造,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佛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画,画长80厘米,高30厘米,上画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另有一幅绘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壁画,画上有七个圆光,每个圆光中有10尊佛像,圆光下的方框内还写着各尊佛的名号。

文殊殿在佛光寺前院北侧,金天会十五年建(1137年)。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形制特殊,结构精巧。是金代前我国古建筑中少见的一例。殿顶脊中琉璃宝刹,是元至正十一年烧造(1351年),形制秀丽,色泽浑厚。殿内由文殊菩萨及侍者塑像六躯,是金代的雕塑遗物。殿内四周墙壁,绘由五百罗汉壁画,是明宣德年间的作品。

山门,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语楼,厢房,窑洞等均为明清重建。是我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寺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石幢,墓塔,汉白玉雕像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3.24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4.9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877年)。两幢平面皆八角形,下位束腰须弥式基座,雕乐伎和石狮,上立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顶部为宝盖及幢刹。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